章节列表
- 序
- 卷之一 风病诸候上(凡二十九论)
- 卷之二 风病诸候下(凡三十论)
- 卷之三 虚劳病诸候上(凡三十九论)
- 卷之四 虚劳病诸候下(凡三十六论)
- 卷之五 腰背病诸候(凡十论)
- 卷之五 消渴病诸候(凡八论)
- 卷之六 解散病诸候(凡二十六论)
- 卷之七 伤寒病诸候上(凡三十三论)
- 卷之八 伤寒病诸候下(凡四十四论)
- 卷之九 时气病诸候(凡四十三论)
- 卷之九 热病诸候(凡二十八论)
- 卷之十 温病诸候(凡三十四论)
- 卷之十 疫疠病诸候(凡三论)
- 卷之十一 疟病诸候(凡十四论)
- 卷之十二 黄病诸候(凡二十八论)
- 卷之十二 冷热病诸候(凡七论)
- 卷之十三 气病诸候(凡二十五论)
- 卷之十三 脚气病诸候(凡八论)
- 卷之十四 咳嗽病诸候(凡十五论)
- 卷之十四 淋病诸候(凡八论)
- 卷之十四 小便病诸候(凡八论)
- 卷之十四 大便病诸候(凡五论)
- 卷之十五 五脏六腑病诸候(凡十三论)
- 卷之十六 心痛病诸候(凡五论)
- 卷之十六 腹痛病诸候(凡四论)
- 卷之十六 心腹痛病诸候(凡七论)
- 卷之十七 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 卷之十八 湿病诸候(凡三论)
- 卷之十八 九虫病诸候(凡五论)
- 卷之十九 积聚病诸候(凡六论)
- 卷之十九 瘕病诸候(凡十八论)
- 卷之二十 疝病诸候(凡十一论)
- 卷之二十 痰饮病诸候(凡十六论)
- 卷之二十 癖病诸候(凡十一论)
- 卷之二十 痞噎病诸候(凡八论)
- 卷之二十一 脾胃病诸候(凡五论)
- 卷之二十一 呕哕病诸候(凡六论)
- 卷之二十一 宿食不消病诸候(凡四论)
- 卷之二十一 水肿病诸候(凡二十二论)
- 卷之二十二 霍乱病诸候(凡二十四论)
- 卷之二十三 中恶病诸候(凡十四论)
- 卷之二十三 尸病诸候(凡十二论)
- 卷之二十四 注病诸候(凡三十四论)
- 卷之二十五 蛊毒病诸候(上凡九论)
- 卷之二十六 蛊毒病诸候(下凡二十七论)
- 卷之二十七 血病诸候(凡九论)
- 卷之二十七 毛发病诸候(凡十三论)
- 卷之二十七 面体病诸候(凡五论)
- 卷之二十八 目病诸候(凡三十八论)
- 卷之二十九 鼻病诸候(凡十一论)
- 卷之二十九 耳病诸候(凡九论)
- 卷之二十九 牙齿病诸候(凡二十一论)
- 卷之三十 唇口病诸候(凡十七论)
- 卷之三十 咽喉心胸病诸候(凡十一论)
- 卷之三十 四肢病诸候(凡十四论)
- 卷之三十一 瘿瘤等病诸候(凡一十五论)
- 卷之三十一 丹毒病诸候(凡一十三论)
- 卷之三十一 肿病诸候(凡一十七论)
- 卷之三十一 疔疮病诸候(凡一十三论)
- 卷之三十二 痈疽病诸候上(凡一十六论)
- 卷之三十三 痈疽病诸候下(凡二十九论)
- 卷之三十四 病诸候(凡三十五论)
- 卷之三十四 痔病诸候(凡六论)
- 卷之三十五 疮病诸候(凡六十五论)
- 卷之三十五 伤疮病诸候(凡四论)
- 卷之三十六 兽毒病诸候(凡四论)
- 卷之三十六 蛇毒病诸候(凡五论)
- 卷之三十六 杂毒病诸候(凡十四论)
- 卷之三十六 金疮病诸候(凡二十三论)
- 卷之三十六 腕伤病诸候(凡九论)
- 卷之三十七 妇人杂病诸候一(凡三十二论)
- 卷之三十八 妇人杂病诸候二(凡一十九论)
- 卷之三十九 妇人杂病诸候三(凡四十论)
- 卷之四十 妇人杂病诸候四(凡五十论)
- 卷之四十一 妇人妊娠病诸候上(凡二十论)
- 卷之四十二 妇人妊娠诸候下(凡四十一论)
- 卷之四十三 妇人将产病诸候(凡三论)
- 卷之四十三 妇人产后病诸候上(凡三十论)
- 卷之四十四 妇人产后病诸候下(凡四十一论)
- 卷之四十五 小儿杂病诸候一(凡二十九论)
- 卷之四十六 小儿杂病诸候二(凡三十四论)
- 卷之四十七 小儿杂病诸候三(凡四十五论)
- 卷之四十八 小儿杂病诸候四(凡四十六论)
- 卷之四十九 小儿杂病诸候五(凡五十论)
- 卷之五十 小儿杂病诸候六(凡五十一论)
『巢氏诸病源候论』卷之四十三 妇人将产病诸候(凡三论)
- 本章共 1.32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一、产法
人处三才之间,禀五行之气,阳施阴化,故令有子。然五行虽复相生,而则柔刑杀,互相害克。至于将产,则有日游、反支禁忌,若犯触之,或横致诸病。故产时坐卧产处,须顺四时五行之气,故谓之产法也。
二、产防运法
防运者,诸临产若触犯日游、反支诸所禁忌,则令血气不调理,而致运也。其运之状,心烦闷,气欲绝是也,故须预以法术防之。
三、胞衣不出候
有产儿下,苦胞衣不落者,世谓之息胞。由产妇初时用力,比产儿出而体已疲顿,不能更用气产胸,经停之间,外冷乘之,则血道痞涩,故胞久不出。弥须急以方药救治,不尔,害于儿。所以尔者,胞系连儿脐,胞不出,则不得以时断脐浴洗,冷气伤儿,则成病也。
旧方胞衣久不出,恐损儿者,根据法截脐,而以物系其带一头。亦有产而看产人不用意慎护,而挽牵甚,胞系断者,其胞上掩心,则毙人也。纵令不死,久则成病也。
一、产难候
产难者,或先因漏胎,去血脏燥,或子脏宿挟疹病,或触禁忌,或始觉腹痛,产时未到,便即惊动,秽露早下,致子道干涩,产发力疲,皆令难也。
候其产妇,舌青者,儿死母活;唇青口青,口两边沫出者,子母俱死;面青舌赤,沫出者,母死子活。故将产坐卧产处,须顺四时方面,并避五行禁忌,若有犯触,多令产难。
产妇腹痛而腰不痛者,未产也;若腹痛连腰甚者,即产。所以然者,肾候于腰,胞系于肾故也。
诊其尺脉,转急如切绳转珠者,即产也。
二、横产候
横产由初觉腹痛,产时未至,惊动伤早,儿转未竟,便用力产之,故令横也。或触犯禁忌所为。将产坐卧产处,须顺四时方面,并避五行禁忌,若触犯,多致灾祸也。
三、逆产候
逆产者,初觉腹痛,产时未至,惊动伤早,儿转未竟,便用力产之,则令逆逆也。或触犯禁忌所为。故产处及坐卧,须顺四时方面,并避五行禁忌,若触犯,多致灾祸。
《养生方》云:妊娠,大小便勿至非常之去处,必逆产杀人也。
四、产子上逼心候
妊娠将养得所,则气血调和,故儿在胎则安,当产亦易。若节适失宜,则血气乖理,儿在胎则亟动,至产育亦难。产而子上迫于心者,由产难用力,胎动气逆,胎上冲迫于心也。
凡胎上迫心,则暴闷绝,胎下乃苏,甚者至死。凡产处及坐卧,须顺四时方面,并避五行禁忌,若有触犯,多致灾祸也。
五、产子但后孔候
产子但暗后孔者,由坐卧未安,匆遽强KT ,气暴冲击,故儿失其道。妇人产有坐有卧,若坐产者,须正坐,旁人扶抱肋腰持捉之,勿使倾斜,故儿得顺其理。卧产者,亦待卧定,背平着度,体不伛曲,则儿不失其道。若坐卧未安,身体斜曲,儿正转动,匆遽强HT,气暴冲击,则令儿趋后孔,或横或逆,皆由产时匆遽,或触犯禁忌,坐卧不安。审所为,故产坐卧须平正,顺四时方面,避五行禁忌,若有触犯,多致灾祸也。
六、产已死而子不出候
产妇已死,而子不出,或触犯禁忌,或产时未到,惊动伤早,或傍看产人抱腰持捉失理,皆令产难,而致胎上掩心,闷绝故死也。候其妇将困乏际,面青舌赤,口渤海出者,则母死儿活也。故产处坐卧,须顺四时方面,避五行禁忌,若有触犯,多招灾祸也。
七、产难子死腹中候
产难子死腹中者,多因惊动过早,或触犯禁忌,致令产难。产难则秽沃下,产时未到,秽露已尽,而胎枯燥,故子死腹中。候其产妇舌青黑,及胎上冷者,子已死也。故产处坐卧,须顺四时方面,避五行禁忌,若有触犯,多招灾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