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序
- 卷之一 风病诸候上(凡二十九论)
- 卷之二 风病诸候下(凡三十论)
- 卷之三 虚劳病诸候上(凡三十九论)
- 卷之四 虚劳病诸候下(凡三十六论)
- 卷之五 腰背病诸候(凡十论)
- 卷之五 消渴病诸候(凡八论)
- 卷之六 解散病诸候(凡二十六论)
- 卷之七 伤寒病诸候上(凡三十三论)
- 卷之八 伤寒病诸候下(凡四十四论)
- 卷之九 时气病诸候(凡四十三论)
- 卷之九 热病诸候(凡二十八论)
- 卷之十 温病诸候(凡三十四论)
- 卷之十 疫疠病诸候(凡三论)
- 卷之十一 疟病诸候(凡十四论)
- 卷之十二 黄病诸候(凡二十八论)
- 卷之十二 冷热病诸候(凡七论)
- 卷之十三 气病诸候(凡二十五论)
- 卷之十三 脚气病诸候(凡八论)
- 卷之十四 咳嗽病诸候(凡十五论)
- 卷之十四 淋病诸候(凡八论)
- 卷之十四 小便病诸候(凡八论)
- 卷之十四 大便病诸候(凡五论)
- 卷之十五 五脏六腑病诸候(凡十三论)
- 卷之十六 心痛病诸候(凡五论)
- 卷之十六 腹痛病诸候(凡四论)
- 卷之十六 心腹痛病诸候(凡七论)
- 卷之十七 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 卷之十八 湿病诸候(凡三论)
- 卷之十八 九虫病诸候(凡五论)
- 卷之十九 积聚病诸候(凡六论)
- 卷之十九 瘕病诸候(凡十八论)
- 卷之二十 疝病诸候(凡十一论)
- 卷之二十 痰饮病诸候(凡十六论)
- 卷之二十 癖病诸候(凡十一论)
- 卷之二十 痞噎病诸候(凡八论)
- 卷之二十一 脾胃病诸候(凡五论)
- 卷之二十一 呕哕病诸候(凡六论)
- 卷之二十一 宿食不消病诸候(凡四论)
- 卷之二十一 水肿病诸候(凡二十二论)
- 卷之二十二 霍乱病诸候(凡二十四论)
- 卷之二十三 中恶病诸候(凡十四论)
- 卷之二十三 尸病诸候(凡十二论)
- 卷之二十四 注病诸候(凡三十四论)
- 卷之二十五 蛊毒病诸候(上凡九论)
- 卷之二十六 蛊毒病诸候(下凡二十七论)
- 卷之二十七 血病诸候(凡九论)
- 卷之二十七 毛发病诸候(凡十三论)
- 卷之二十七 面体病诸候(凡五论)
- 卷之二十八 目病诸候(凡三十八论)
- 卷之二十九 鼻病诸候(凡十一论)
- 卷之二十九 耳病诸候(凡九论)
- 卷之二十九 牙齿病诸候(凡二十一论)
- 卷之三十 唇口病诸候(凡十七论)
- 卷之三十 咽喉心胸病诸候(凡十一论)
- 卷之三十 四肢病诸候(凡十四论)
- 卷之三十一 瘿瘤等病诸候(凡一十五论)
- 卷之三十一 丹毒病诸候(凡一十三论)
- 卷之三十一 肿病诸候(凡一十七论)
- 卷之三十一 疔疮病诸候(凡一十三论)
- 卷之三十二 痈疽病诸候上(凡一十六论)
- 卷之三十三 痈疽病诸候下(凡二十九论)
- 卷之三十四 病诸候(凡三十五论)
- 卷之三十四 痔病诸候(凡六论)
- 卷之三十五 疮病诸候(凡六十五论)
- 卷之三十五 伤疮病诸候(凡四论)
- 卷之三十六 兽毒病诸候(凡四论)
- 卷之三十六 蛇毒病诸候(凡五论)
- 卷之三十六 杂毒病诸候(凡十四论)
- 卷之三十六 金疮病诸候(凡二十三论)
- 卷之三十六 腕伤病诸候(凡九论)
- 卷之三十七 妇人杂病诸候一(凡三十二论)
- 卷之三十八 妇人杂病诸候二(凡一十九论)
- 卷之三十九 妇人杂病诸候三(凡四十论)
- 卷之四十 妇人杂病诸候四(凡五十论)
- 卷之四十一 妇人妊娠病诸候上(凡二十论)
- 卷之四十二 妇人妊娠诸候下(凡四十一论)
- 卷之四十三 妇人将产病诸候(凡三论)
- 卷之四十三 妇人产后病诸候上(凡三十论)
- 卷之四十四 妇人产后病诸候下(凡四十一论)
- 卷之四十五 小儿杂病诸候一(凡二十九论)
- 卷之四十六 小儿杂病诸候二(凡三十四论)
- 卷之四十七 小儿杂病诸候三(凡四十五论)
- 卷之四十八 小儿杂病诸候四(凡四十六论)
- 卷之四十九 小儿杂病诸候五(凡五十论)
- 卷之五十 小儿杂病诸候六(凡五十一论)
『巢氏诸病源候论』卷之十八 湿病诸候(凡三论)
- 本章共 1.22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一、湿候
湿 病,由脾胃虚弱,为水湿所乘,腹内虫动,侵食成 也。多因下利不止,或时病后,客热结腹内所为。其状,不能饮食,忽忽喜睡,绵绵微热,骨节沉重,齿无色,舌上尽白,细疮如粟。若上唇生疮,是虫食五脏,则心烦懊;若下唇生疮,是虫食下部,则肛门烂开;甚者腑脏皆被食,齿下上龈悉生疮,齿色紫黑,利血而湿,由水气也。
脾与胃合,俱象土,胃为水谷之海,脾气磨而消之,水谷之精,化为血气,以养腑脏。
若脾胃和,则土气强盛,水湿不能侵之。脾胃虚弱,则土气衰微,或受于冷,乍伤于热,使水谷不消化,糟粕不傧实,则成下利,翻为水湿所伤。若时病之后,肠胃虚热,皆令三尸九虫,因虚动作,侵食五脏,上出唇口,下至肛门。胃虚气逆,则变呕哕。虫食腑脏伤败,利出瘀血,如此者死。其因脾胃虚微,土气衰弱,为水湿所侵,虫动成 ,故名湿也。
又云:有天行之湿,初得不觉,行坐不发,恒少气力,或微利,或不利,病成则变呕吐,即是虫内食于脏。
又云:有急结湿,先因腹痛下利,脓血相兼出,病成翻大小便不通,头项满痛,小腹急满,起坐不安,亦是内食五脏。凡如此者,虽初证未发于外,而心腹亦常烦懊,至于临困,口及肛门方复生疮,即死也。
二、心候
心 者,由脏虚,诸虫在肠胃间,因虚而动,攻食心,谓之心 。初不觉他病,忽忽嗜睡,四肢沉重。此 或食心,则心烦闷懊痛,后乃侵食余处。
诊其脉沉而细,手足冷,内湿 在心也。
三、疳候
人有嗜甘味多,而动肠胃间诸虫,致令侵食腑脏,此犹是 也。凡食五味之物,皆入于胃,其气随其腑脏之味而归之。脾与胃为表里,俱象土,其味甘,而甘味柔润于脾胃。
脾胃润则气缓,气缓则虫动,虫动则侵食成疳 也。但虫因甘而动,故名之为疳也。
其初患之状,手足烦疼,腰脊无力,夜卧烦躁,昏昏喜妄,嘿嘿眼涩,夜梦颠倒,饮食无味,面失颜色,喜睡,起即头眩,体重, 胫酸疼。其上食五脏,则心内懊恼;出食咽喉及齿龈,皆生疮,出黑血,齿色紫黑;下食肠胃,下利黑血;出食肛门,生疮烂开。胃气虚逆,则变呕哕。急者数日便死;亦有缓者,止沉嘿,支节疼重,食饮减少,面无颜色,在内侵食,乃至数年,方上食口齿生疮,下至肛门伤烂,乃死。
又云:五疳,一是白疳,令人皮肤枯燥,面失颜色。二是赤疳,内食人五脏,令人头发焦枯。三是蛲疳,食人脊膂,游行五脏,体重浮肿。四是疳 ,食人下部疼痒,腰脊挛急。五是黑疳,食人五脏,多下黑血,数日即死。凡五疳,白者轻,赤者次,蛲疳又次之,疳又次之,黑者最重。皆从肠里上食,咽喉齿龈并生疮,下至谷道伤烂,下利脓血,呕逆,手足心热,腰痛嗜睡。秋冬可,春夏极。
又云:面青颊赤,眼无精光,唇口燥,腹胀有块,日日瘦损者是疳。食人五脏,至死不觉。
又云:五疳缓者,则变成五蒸。五蒸者,一曰骨蒸,二曰脉蒸,三曰皮蒸,四曰肉蒸,五曰血蒸。其根源初发形候虽异,至于蒸成,为病大体略同。皆令人腰疼心满,虚乏无力,日渐羸瘦,或寒热无常,或手足烦热,或逆冷,或利,或涩,或汗也。五蒸别自有论,与虚劳诸病相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