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序
- 卷之一 风病诸候上(凡二十九论)
- 卷之二 风病诸候下(凡三十论)
- 卷之三 虚劳病诸候上(凡三十九论)
- 卷之四 虚劳病诸候下(凡三十六论)
- 卷之五 腰背病诸候(凡十论)
- 卷之五 消渴病诸候(凡八论)
- 卷之六 解散病诸候(凡二十六论)
- 卷之七 伤寒病诸候上(凡三十三论)
- 卷之八 伤寒病诸候下(凡四十四论)
- 卷之九 时气病诸候(凡四十三论)
- 卷之九 热病诸候(凡二十八论)
- 卷之十 温病诸候(凡三十四论)
- 卷之十 疫疠病诸候(凡三论)
- 卷之十一 疟病诸候(凡十四论)
- 卷之十二 黄病诸候(凡二十八论)
- 卷之十二 冷热病诸候(凡七论)
- 卷之十三 气病诸候(凡二十五论)
- 卷之十三 脚气病诸候(凡八论)
- 卷之十四 咳嗽病诸候(凡十五论)
- 卷之十四 淋病诸候(凡八论)
- 卷之十四 小便病诸候(凡八论)
- 卷之十四 大便病诸候(凡五论)
- 卷之十五 五脏六腑病诸候(凡十三论)
- 卷之十六 心痛病诸候(凡五论)
- 卷之十六 腹痛病诸候(凡四论)
- 卷之十六 心腹痛病诸候(凡七论)
- 卷之十七 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 卷之十八 湿病诸候(凡三论)
- 卷之十八 九虫病诸候(凡五论)
- 卷之十九 积聚病诸候(凡六论)
- 卷之十九 瘕病诸候(凡十八论)
- 卷之二十 疝病诸候(凡十一论)
- 卷之二十 痰饮病诸候(凡十六论)
- 卷之二十 癖病诸候(凡十一论)
- 卷之二十 痞噎病诸候(凡八论)
- 卷之二十一 脾胃病诸候(凡五论)
- 卷之二十一 呕哕病诸候(凡六论)
- 卷之二十一 宿食不消病诸候(凡四论)
- 卷之二十一 水肿病诸候(凡二十二论)
- 卷之二十二 霍乱病诸候(凡二十四论)
- 卷之二十三 中恶病诸候(凡十四论)
- 卷之二十三 尸病诸候(凡十二论)
- 卷之二十四 注病诸候(凡三十四论)
- 卷之二十五 蛊毒病诸候(上凡九论)
- 卷之二十六 蛊毒病诸候(下凡二十七论)
- 卷之二十七 血病诸候(凡九论)
- 卷之二十七 毛发病诸候(凡十三论)
- 卷之二十七 面体病诸候(凡五论)
- 卷之二十八 目病诸候(凡三十八论)
- 卷之二十九 鼻病诸候(凡十一论)
- 卷之二十九 耳病诸候(凡九论)
- 卷之二十九 牙齿病诸候(凡二十一论)
- 卷之三十 唇口病诸候(凡十七论)
- 卷之三十 咽喉心胸病诸候(凡十一论)
- 卷之三十 四肢病诸候(凡十四论)
- 卷之三十一 瘿瘤等病诸候(凡一十五论)
- 卷之三十一 丹毒病诸候(凡一十三论)
- 卷之三十一 肿病诸候(凡一十七论)
- 卷之三十一 疔疮病诸候(凡一十三论)
- 卷之三十二 痈疽病诸候上(凡一十六论)
- 卷之三十三 痈疽病诸候下(凡二十九论)
- 卷之三十四 病诸候(凡三十五论)
- 卷之三十四 痔病诸候(凡六论)
- 卷之三十五 疮病诸候(凡六十五论)
- 卷之三十五 伤疮病诸候(凡四论)
- 卷之三十六 兽毒病诸候(凡四论)
- 卷之三十六 蛇毒病诸候(凡五论)
- 卷之三十六 杂毒病诸候(凡十四论)
- 卷之三十六 金疮病诸候(凡二十三论)
- 卷之三十六 腕伤病诸候(凡九论)
- 卷之三十七 妇人杂病诸候一(凡三十二论)
- 卷之三十八 妇人杂病诸候二(凡一十九论)
- 卷之三十九 妇人杂病诸候三(凡四十论)
- 卷之四十 妇人杂病诸候四(凡五十论)
- 卷之四十一 妇人妊娠病诸候上(凡二十论)
- 卷之四十二 妇人妊娠诸候下(凡四十一论)
- 卷之四十三 妇人将产病诸候(凡三论)
- 卷之四十三 妇人产后病诸候上(凡三十论)
- 卷之四十四 妇人产后病诸候下(凡四十一论)
- 卷之四十五 小儿杂病诸候一(凡二十九论)
- 卷之四十六 小儿杂病诸候二(凡三十四论)
- 卷之四十七 小儿杂病诸候三(凡四十五论)
- 卷之四十八 小儿杂病诸候四(凡四十六论)
- 卷之四十九 小儿杂病诸候五(凡五十论)
- 卷之五十 小儿杂病诸候六(凡五十一论)
『巢氏诸病源候论』卷之五 腰背病诸候(凡十论)
- 本章共 1.76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一、腰痛候
肾主腰脚。肾经虚损,风冷乘之,故腰痛也。又,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少腹,不可以仰息。
诊其尺脉沉,主腰背痛。寸口脉弱,腰背痛。尺寸俱浮,直上直下,此为督脉腰强痛。
凡腰痛有五:一曰少阴,少阴申也,七月万物阳气伤,是以腰痛。二曰风痹,风寒着腰,是以痛。三曰肾虚,役用伤肾,是以痛。四曰 腰,坠堕伤腰,是以痛。五曰寝卧湿地,是以痛。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云:饭了勿即卧,久成气病,令腰疼痛。
又曰:大便勿强努,令人腰疼目涩。
又云:笑多,即肾转腰痛。
又云:人汗次,勿企床悬脚,久成血痹,两足重及腰痛。
《养生方·导引法》云:一手向上极势,手掌四方转回,一手向下努之,合手掌努指,侧身欹形,转身向似看,手掌向上,心气向下,散适,知气下缘上,始极势,左右上下四七亦然。去膊井、肋、腰脊痛闷。
又云:互跪,长伸两手,拓席向前,待腰脊须转,遍身骨解气散,长引腰极势,然始却跪使急,如似脊内冷气出许,令臂膊痛,痛欲似闷痛,还坐,来去二七。去五脏不和、背痛闷。
又云:凡人常觉脊强,不问时节,缩咽膊内,仰面努搏井向上也。头左右两向挪之,左右三七,一住,待血行气动定,然始更用,初缓后急,不得先急后缓。若无病患,常欲得旦起、午时、日没三辰如用,辰别三七。除寒热,脊、腰、颈痛。
又云:长舒两足,足指努向上,两手长舒,手掌相向,手指直舒,仰头努脊,一时极势,满三通。动足相去一尺,手不移处,手掌向外七通。更动足二尺,手向下拓席,极势,三通。去遍身内筋脉虚劳,骨髓痛闷。长舒两足,向身角上,两手捉两足指急搦,心不用力,心气并在足下,手足一时努纵,极势三七。去 、臂、腰疼、解溪蹙气、日日渐损。
又云:凡学将息人,先须正坐,并膝头足,初坐,先足指指向对,足跟外扒,坐上少欲安稳,须两足跟向内相对,坐上,足指外扒,觉闷痛,渐渐举身似款便,坐坐上,待共两坐相似,不痛,始双竖足跟向上,坐上足指并反而向外,每坐常学。去膀胱内冷,面冷风、膝冷、足疼、上气、腰痛,尽自消适也。
二、腰痛不得俯仰候
肾主腰脚,而三阴三阳、十二经、八脉,有贯肾络于腰脊者。劳损于肾,动伤经络,又为风冷所侵,血气击搏,故腰痛也。阳病者,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阴阳俱受邪气者,故令腰痛而不能俯仰。
《养生方·导引法》云:伸两脚,两手指着足五指上。愈腰折不能低着,唾血、久疼愈又云:长伸两脚,以两手捉足五指七通。愈折腰不能低仰也。
三、风湿腰痛候
劳伤肾气,经络既虚,或因卧湿当风,而风湿乘虚搏于肾经,与血气相击而腰痛,故云风湿腰痛。
四、卒腰痛候
夫劳伤之人,肾气虚损,而肾主腰脚,其经贯肾络脊,风邪乘虚卒入肾经,故卒然而患腰痛。
五、久腰痛候
夫腰痛,皆由伤肾气所为。肾虚受于风邪,风邪停积于肾经,与血气相击,久而不散,故久腰痛。
六、肾着腰痛候
肾主腰脚,肾经虚则受风冷,内有积水,风水相搏,浸积于肾,肾气内着,不能宣通,故令腰痛。其病状,身重腰冷,腹重如带五千钱,如坐于水,形状如水,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久久变为水病,肾湿故也。
七、腰候
腰者,谓卒然伤损于腰而致痛也。此由损血搏于背脊所为,久不已,令人气息乏少,面无颜色,损肾故也。
八、腰脚疼痛候
肾气不足,受风邪之所为也。劳伤则肾虚,虚则受于风冷,风冷与真气交争,故腰脚疼
九、背偻候
肝主筋而藏血。血为阴,气为阳。阳气,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阴阳和同,则气血调适,共相荣养也,邪不能伤。若虚则受风,风寒搏于脊膂之筋,冷则挛急,故令背偻。
十、胁痛候
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咳,汗出。阴气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引胁与小腹。
诊其脉弦而急,胁下如刀剌,状如飞尸,至困不死。左手脉大,右手脉小,病右胁下痛。寸口脉双弦,则胁下拘急,其人涩涩而寒。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卒左胁痛,念肝为青龙,左目中魂神,将五营兵千乘万骑、从甲寅直符吏,入右胁下取病去。
又云:右胁痛,念肺为白虎,右目中魄神,将五营兵千乘万骑,从甲申、直符吏,入右胁下取病去。
胁侧卧,伸臂直脚,以鼻纳气,以口出之,除胁皮肤痛,七息止。
又云:端坐伸腰,右顾视目,口纳气,咽之三十。除左胁痛,开目。
又云:举手交项上,相握自极。治胁下痛。坐地,交两手着不周遍握,当挽。久行,实身如金刚,令息调长,如风云,如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