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一、中风门
- 二、风痹门
- 三、心腹痛门
- 四、霍乱门
- 五、呕吐门
- 六、气门
- 七、痰饮门
- 八、痨瘵门
- 九、胁痛门
- 十、腰痛门
- 十一、脚气门
- 十二、积聚门
- 十三、脾胃门
- 十四、补益门(一)导引行气法
- 十四、补益门(二)虾蟆行气法
- 十四、补益门(三)入火法
- 十四、补益门(四)龟鳖行气法
- 十四、补益门(五)雁行气法
- 十四、补益门(六)龙行气法
- 十四、补益门(七)入水法
- 十四、补益门(八)宁先生导引行气法
- 十四、补益门(九)彭祖谷仙卧引法
- 十四、补益门(十)王子乔八神导引法
- 十四、补益门(十一)五禽戏法
- 十四、补益门(十二)服气吐纳诀
- 十五、消渴门
- 十六、胀满门
- 十七、眼目门
- 十八、喉舌门
- 十九、口齿门
- 二十、鼻门
- 二十一、耳门
- 二十二、遗泄门
- 二十三、淋门
- 二十四、二便不通门
- 二十五、疝气门
- 二十六、诸痔门
- 二十七、老人门(一)修真书六字诀
- 二十七、老人门(二)通玄集周天法
『养生导引法』三、心腹痛门
- 本章共 1.06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原文〕一法:偃卧,展两胫两手,仰足指,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腹中弦急切痛。
〔解说〕仰卧,伸展两腿两手,将足趾仰翘向上,用鼻吸气,尽力行七息。可治腹内痉挛急剧痛。
〔原文〕二法:偃卧,口纳气,鼻出之,除里急。饱咽气数十,令温,中寒,干吐呕腹痛。
口纳气七十所,大振腹,咽气数十,两手相摩令热,以摩腹,令气下。
〔解说〕仰卧,用口吸气,鼻出气,可消除腹内里急坠胀。用口将气吞足咽下数十次,让气在口中变温。可以温中祛寒,治干呕、腹痛。用口深吸气七十次,使气至腹内,腹随气而大幅度地鼓起收缩,起伏振荡,然后用口吞气咽下数十次,并用两手相互摩擦使掌心发热,以热掌摩腹,则可使气下。
〔原文〕三法:偃卧,仰两足两手,鼻纳气七息。除腹中弦切痛。
〔解说〕仰卧,将两足掌两手掌向上仰,用鼻吸气,行气七息。可消除腹中痉挛剧痛。
【小结】
中医所说心腹痛是指心下,即剑突下胃脘部及腹中疼痛。《诸病源候论》“卷十六·心腹痛病诸候”说:“心腹痛者,由腑脏虚弱,风寒客于其间(指心腹之间)故也。邪气发作,与正气相击,上冲于心则心痛、攻于腹则腹痛,上下相攻,故心腹绞痛,气不得息。”认为心腹痛,是由于脏腑虚弱,风寒停留于心腹之间,邪气上下相攻而成。治疗应温中扶正,理气祛寒。
本篇的功法,均取仰卧位,展伸手足,可使全身放松,腹部舒适。呼吸采取以鼻纳气,口吐气,或口吸气,鼻出气,使气达腹的腹式呼吸法,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凹陷(顺呼吸),或吸气时腹部凹陷,呼气时腹部隆起(逆呼吸)均可,但应以使气压腹中,使小腹感到充实、饱满、臌胀和振动,达到一定程度后还可感到发热。这样就能温中祛寒,调气止痛,治疗腹痛、呕吐、气郁等症。实践证明,腹式呼吸法对消化系疾病,如胃溃疡、胃痉挛、过敏性肠炎、便秘等有良好效果。
本篇还介绍了“咽气”法和摩腹法。“咽气法”,后世称“吞气“或“食气”法,是将空气大口吞咽于胃中,然后再吐出,或以意引气通过胃肠,由肛门排出的一种功法。这种功法可使胃肠蠕动直接得到调解,使腹中气机通利,积聚消散,对胃痛、腹痛、消化不良、便秘等,有良好功效。“咽气”可以由大口吸气和大口吐气的喘吸法练起,逐渐能使气停留胃中,下达肠间,最后由肛门排出。摩腹法是调理肠胃功能的重要方法,古人又称其为摩脐腹、摩生门,认为“腹宜常摩”为养生要诀之一。方法是两手搓热,然后相叠(一般右手按在左手背上),用掌心在脐的周遭,右边上来,左边下去的顺时钟方向,分小圈、中圈、大圈各转摩12次。腹痛时摩腹可以理气止痛,无病之人,常摩腹可以调理脾胃。帮助消化,健脾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