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序
- ├ 序
- └ 凡例
- 卷一
- ├ 医学或问
- ├ 中风
- └ 伤寒
- 卷二
- ├ 瘟疫
- ├ 斑疹
- ├ 内伤
- ├ 中暑
- ├ 湿证
- ├ 燥证
- ├ 火热
- ├ 郁证
- ├ 痰饮
- ├ 咳嗽
- ├ 哮喘
- ├ 疟证
- ├ 霍乱
- └ 泄泻
- 卷三
- ├ 痢
- ├ 呕吐
- ├ 噎膈
- ├ 吞酸
- ├ 嘈杂嗳气
- ├ 痞满
- ├ 肿胀
- ├ 积聚
- ├ 虚损
- └ 劳极
- 卷四
- ├ 眩运
- ├ 头痛
- ├ 胃脘痛
- ├ 腹痛
- ├ 腰痛
- ├ 胁痛
- ├ 诸气
- ├ 疝气
- ├ 脚气
- ├ 痛风
- ├ 痿证
- └ 诸虫
- 卷五
- ├ 麻木
- ├ 耳病
- ├ 目病
- ├ 口病
- ├ 喉病
- ├ 齿病
- ├ 鼻病
- ├ 痔漏
- ├ 汗证
- ├ 病
- ├ 厥病
- ├ 癫狂痫证
- ├ 邪祟
- ├ 怔忡惊悸健忘证
- └ 三消
- 卷六
- ├ 便浊遗精
- ├ 淋闭
- ├ 秘结
- ├ 黄胆
- ├ 疮疡
- ├ 疠风
- └ 破伤风
- 卷七
- ├ 妇人科上·月经
- ├ 妇人科中·胎前
- └ 妇人科下·产后
- 卷八
- └ 小儿科
- 医学正传后再叙
- └ 医学正传后再叙
『医学正传』鼻病
- 本章共 1.25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论
《内经》曰: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又曰:鼻者肺之外侯。丹溪曰:肺之为脏,其位高,其体脆,性恶寒,又恶热。是故好饮热酒者,始则伤于肺脏,郁热久则见于外而为鼻 淮赤之候,得热愈红,得寒则黑,此谓热极似水之象,亢则害承乃制也。其或触冒风寒,始则伤于皮毛,而成鼻塞不通之候,或为浊涕,或流清汁,久而不已,名曰鼻渊,此为外寒束内热之证也,《原病式》曰肺热则出涕是也。又有胆移热于脑,则为辛额鼻渊,鼻中浊涕如涌泉下渗而下,久而不已,则为鼻蔑、衄血、 肉、鼻痈等证,医者宜各以类推而治之,无忽也。
脉法
右寸脉浮洪而数,为鼻衄鼻 。左寸脉浮缓,为伤风鼻塞,鼻流清涕。
方法
丹溪曰:鼻为肺之窍,因心肺上病而不利也,有寒有热。寒邪伤于皮毛,气不利而壅塞;热壅清道,气不宣通。寒则表之,麻黄、桂枝之类;热则清之,芩、连、栀子之类。
面鼻紫黑,面为阳中之阳,鼻居面之中,一身之血运到面鼻,皆为至清至精之血。多酒之人,酒气熏蒸,面鼻得酒,血为极热,热血得寒,污浊凝结而不行,故色紫黑。治宜化滞血,生新血,四物加片芩(酒炒)、红花(酒浸)、茯苓、陈皮、甘草、生姜煎,调五灵脂末服。气弱者,加黄 (酒浸)。
酒 鼻乃热血入肺(治用前方),用梧桐子桐油,入黄连,以天吊藤烧油,热敷之。
又方 用山硫黄(入萝卜内煨)、乳香、轻粉、乌头尖,酥调敷。或用胆矾敷之。
又方 用山栀为末,蜜蜡丸如弹子大,空心嚼一丸,白汤下。
鼻 肉乃肺气盛,用枯矾研为末面,脂调绵裹塞鼻中,数日自消。
又方 木通、附子炮、细辛,蜜和绵裹塞鼻中。又用防风通圣散加京三棱、山茱萸肉、海藻,并用酒浸,炒为末,每服一钱五分,酒调服之。
鼻渊,胆移热于脑则辛 鼻渊,防风通圣散一两,加薄荷、黄连各二钱五分,水煎服。
(以上丹溪方法凡八条)
防风汤(宣明) 治鼻渊脑热,渗下浊涕不止,久而不已,必成衄血之疾。
黄芩 人参 甘草(炙) 川芎 麦门冬(去心,各一两) 防风(去芦,一两五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沸汤调服,食后服,日三服。
丽泽通气汤(东垣) 治鼻不闻香臭。
黄 (八分) 苍术 羌活 独活 防风 升麻 葛根(各六分) 炙甘草(四分) 麻黄(不去节,冬月加) 川椒白芷(各二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枣二枚,葱白三寸,水二盏,煎至一盏,温服食远。忌一切冷物,及风寒凉处坐卧。
温肺汤(东垣) 治鼻不闻香臭,多眵泪。
丁香(二分) 防风 炙甘草 葛根 羌活(各五分) 升麻 黄 (各七分半) 麻黄(不去节,一钱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葱白三根,煎至一盏,食后温服。
御寒汤 治寒气风邪伤于皮毛,令鼻壅塞,咳嗽上喘。
黄连 黄柏 羌活(各二分) 炙甘草 佛耳草 款冬花 白芷 防风(各三分) 升麻 人参 陈皮(各五分) 苍术(七分) 黄 (一钱)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食后服。
(祖传方)
治鼻中时时流臭黄水,甚者脑亦时痛,俗名控脑砂,有虫食脑中。
用丝瓜藤近根三、五寸许,烧存性,为细末,酒调服之即愈。
又治方 用白牛毛枨叶(如白杨木叶,香辣者是)焙干为末,吹入鼻中,立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