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序
- ├ 序
- └ 凡例
- 卷一
- ├ 医学或问
- ├ 中风
- └ 伤寒
- 卷二
- ├ 瘟疫
- ├ 斑疹
- ├ 内伤
- ├ 中暑
- ├ 湿证
- ├ 燥证
- ├ 火热
- ├ 郁证
- ├ 痰饮
- ├ 咳嗽
- ├ 哮喘
- ├ 疟证
- ├ 霍乱
- └ 泄泻
- 卷三
- ├ 痢
- ├ 呕吐
- ├ 噎膈
- ├ 吞酸
- ├ 嘈杂嗳气
- ├ 痞满
- ├ 肿胀
- ├ 积聚
- ├ 虚损
- └ 劳极
- 卷四
- ├ 眩运
- ├ 头痛
- ├ 胃脘痛
- ├ 腹痛
- ├ 腰痛
- ├ 胁痛
- ├ 诸气
- ├ 疝气
- ├ 脚气
- ├ 痛风
- ├ 痿证
- └ 诸虫
- 卷五
- ├ 麻木
- ├ 耳病
- ├ 目病
- ├ 口病
- ├ 喉病
- ├ 齿病
- ├ 鼻病
- ├ 痔漏
- ├ 汗证
- ├ 病
- ├ 厥病
- ├ 癫狂痫证
- ├ 邪祟
- ├ 怔忡惊悸健忘证
- └ 三消
- 卷六
- ├ 便浊遗精
- ├ 淋闭
- ├ 秘结
- ├ 黄胆
- ├ 疮疡
- ├ 疠风
- └ 破伤风
- 卷七
- ├ 妇人科上·月经
- ├ 妇人科中·胎前
- └ 妇人科下·产后
- 卷八
- └ 小儿科
- 医学正传后再叙
- └ 医学正传后再叙
『医学正传』嘈杂嗳气
- 本章共 785 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论
《内经》曰;胃为水谷之海,无物不受。若夫湿面鱼腥,水果生冷,以及烹饪调和,粘滑难化等物,恣食无节,朝伤暮损,而成清痰稠饮,滞于中宫。故谓嘈杂嗳气,吞酸痞满,甚则为翻胃膈噎,即此之由也。夫嘈杂之为证也,似饥不饥,似痛不痛,而有懊 不自宁之状者是也。其证或兼嗳气,或兼痞满,或兼恶心,渐至胃脘作痛,乃痰火之为患也。
治法以南星、半夏、橘红之类,以消其痰。芩、连、栀子、石膏、知母之类,以降其火。苍术、白术、芍药之类,以健脾行湿,壮其本元。又当忌口节欲,无有不安者也。
脉法
右寸关脉紧而滑。两寸弦滑,胸中有留饮。寸脉横者,膈上有横积也。
右关弦急甚者,木乘土位,欲作胃反,难治。
方法
丹溪曰:此为食郁有热,炒栀子、姜炒黄连,乃必用之药也。
肥人宜二陈汤,少加抚芎、苍术、白术、栀子。
若湿痰气滞,不喜食,用三补丸加苍术,倍香附。大抵嘈杂是痰因火动,令人心嘈,似饥非饥,有积有热也,治痰为先,宜用山栀、姜汁炒黄连为君,南星、半夏、陈皮为臣,热多加青黛。(若食郁有热,栀子与姜炒黄连不可无。)
蒋氏子心嘈索食,以白术、黄连、陈皮为丸,白汤下七、八十丸,数服而止。
嘈杂眩远,是火动其痰,二陈加栀子、芩、连之类。
嗳气,胃中有火有痰,用南星、半夏、软石膏、香附作丸,或煎服之。盖胃中有郁火,膈上有稠痰也。
噫气吞酸,此系食郁有热,火气冲上,黄芩为君,南星、半夏、陈皮为佐。
(以上丹溪方法凡八条)
三圣丸 治嘈杂神效。
白术(四两) 黄连(五钱) 橘红(一两)
上为细末,神曲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十丸,津唾下,或姜汤下。
术连丸 治嘈杂。
白术(四两) 黄连(四钱五分)
上为细末,神曲糊丸,如黍米大,津唾送下。
软石膏丸 治嘈杂嗳气。
南星(泡制) 半夏(泡洗) 软石膏( ) 香附(童便浸透) 栀子(炒,各等分)
上为细末,粥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
曲术丸 治中脘有饮则嘈,宿食则酸。(方见吞酸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