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金鱼唱和词》
- ◎挽联惬当之难
- ◎大觉寺看杏花
- ◎清帝遗事
- ◎清初轶闻
- ◎游南海子
- ◎故宫书画
- ◎翁同《并未生事帖》
- ◎龚孝拱遗著
- ◎曾国藩师谢安
- ◎沈宝桢死之异闻
- ◎袁瞿之隙
- ◎袁项城祀孔
- ◎盛宣怀以贿得邮尚
- ◎锡良之廉直
- ◎侍坐杂闻
- ◎瑞出奔
- ◎杨春浦诙谐
- ◎二钱遗事
- ◎前辈俭德
- ◎《中外日报》归官办之经过
- ◎盛夔卿
- ◎幕府才难
- ◎李经羲
- ◎章太炎
- ◎刘崧生
- ◎罗文干
- ◎汤李之交
- ◎王静安
- ◎吴雷川
- ◎马君武
- ◎王文韶
- ◎大茶壶
- ◎程砚秋
- ◎张伯岸
- ◎烟霞洞罗汉
- ◎中和园听歌
- ◎三贝子花园
- ◎欢喜佛
- ◎岳飞善处事
- ◎墓上植梅
- ◎朱天庙
- ◎官僚解
- ◎谈月
- ◎梦中诗
- ◎可异的政令
- ◎刍荛者言
- ◎姑妄记之
- ◎锦城行记
- ◎《论书绝句》
- ◎严嵩书
- ◎黄晦闻书
- ◎鲜于伯机书
- ◎于右任书
- ◎张静江书
- ◎沈尹默书
- ◎陈老莲画
- ◎马阮画
- ◎二张画
- ◎溥心画
- ◎笔墨
- ◎高句丽笔
- ◎黄晦闻遗砚
- ◎程君房墨
- ◎元椠《琵琶记》
- ◎《荡寇志》
- ◎狐异
- ◎狐祟
- ◎熊十力奇疾
- ◎弘一预知寂期
- ◎出使笑谈
- ◎力医
- ◎李秀成义子
- ◎李叔同一言阻止毁寺
- ◎书法要拙中生美
- ◎劳玉初先生遗事
- ◎蓉阁先生投赠诗册
- ◎吴观岱之成名
- ◎纪子庚墓志铭
- ◎作书不贵形似
- ◎魏碑
- ◎许迈孙之达
- ◎浙江最初之师范生
- ◎米海岳论书法
- ◎梁闻山评书
- ◎姚仲虞论书法
- ◎听余叔岩歌
- ◎陶方之悉民间疾苦
- ◎《兰亭八柱》真伪
- ◎李若农善相
- ◎陈止庵师遗事
- ◎陈右铭能举其职
- ◎乡民之骗术
- ◎徐世昌不齿于翰林
- ◎许叔玑墓表
- ◎王右军《感怀帖》真迹
- ◎红芋诗人
- ◎瓷器由来
- ◎杭州葬法
- ◎林迪臣先生兴学
- ◎叶左文之孝友
- ◎清季杂志
- ◎鼓吹民族革命之《国粹学报》
- ◎清政轶闻
- ◎杨昀谷论诗
- ◎婢亦人子也
- ◎命相术
- ◎朱有年说
- ◎《送春诗》
- ◎治葬戒奢
- ◎林攻渎
- ◎唐太宗书
- ◎孙仲之学行
- ◎樊樊山辞祝寿
- ◎<门龠>三劫包
- ◎作书五养
- ◎余之信仰
- ◎乙卯词
- ◎儒佛修持异同
- ◎顺风耳
- ◎马先生汤
- ◎传代归阁
- ◎途中人语一
- ◎途中人语二
- ◎王郎中
- ◎赵子昂书
- ◎汤定之节概
- ◎寿亲不在文字
- ◎盘瓠氏之图腾
- ◎彭李出家因缘
- ◎避煞
『石屋余瀋』◎《论书绝句》
- 本章共 993 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余自幼好书,垂老得法,廿六年丁内艰,读礼之暇,成《论书绝句》二十首云:
△其一
辗转求书怪尔曹,可曾知得作书劳。
好书臂指须齐运,不是偏将腕举高。
△其二
近代书人何子贞,每成一字汗盈盈。
须知控纵凭腰背,腕底千斤笔始精。
△其三
曾读闻山执笔歌,安吴南海亦先河。
要须指转毫随转,正副齐铺始不颇。
△其四
仲虞余事论临池,翻绞双关不我欺。
亦绞亦翻离不得,郑文金峪尽吾师。
△其五
柳公笔谏语炎炎,笔正锋中理不兼。
但使万毫齐着力,偏前偏后总无嫌。
△其六
笔头开得三分二,此是相传一法门。
若使通开能使转,是生奇怪弄乾坤。
△其七
横平竖直是成规,爰叟斤斤论魏碑。
我谓周金与汉石,何曾平直不如斯。
△其八
偏计方圆是俗师,依人皮相最堪嗤。
金针度入真三昧,笔笔方圆信所之。
△其九
三字尤应三笔殊,须知莫类算盘珠。
纵教举世无人赏,付与名山亦自娱。
△其十
书法原从契法传,奏刀起讫断还联。
断处还联联处断,莫轻小字便连绵。
△其十一
为文结构谨篇章,写字何曾有异常。
布白分间同画理,最难安雅要参详。
△其十二
意在笔先离纸寸,此须神受语难宣。
无缩不垂垂更缩,藏锋缓急且精研。
△其十三
北碑南帖莫偏标,拙媚相生品自超。
一语尔曹须谨记,书如成俗虎成猫。
△其十四
古人书法重临摹,得兔忘蹄是大儒。
赝鼎乱真徒费力,入而不出便为奴。
△其十五
瘦硬通神是率更,莫轻罗绮褚公精。
承先启后龙藏寺,入手无差晓后生。
△其十六
名迹而今易睹真,研求莫便自称臣。
避甜避俗须牢记,火候从时自有神。
△其十七
漫从颜柳度金针,直搏扶摇向上寻。
试看流沙遗简在,真行汉晋妙从心。
△其十八
六代遗笺今尚存,石工塑匠也知门①。
唐朝院手原流远,可惜规规定一尊。
(自注:①魏碑刀法即其笔法。今河南刻工下手即如魏碑,故伪石遂众。余藏有唐高宗辛未伊州塑匠马报远书《天请问经》,规矩俨然。)
△其十九
唐后何曾有好书,元章处处苦侵渔,
佳处欲追晋中令,弊端吾与比狂且。
△其二十
抱残守阙自家封,至死无非作附庸。
家家取得精华后,直上蓬莱第一峰。
△余书似唐人写经
得龙瑞书,谓曾参观敦煌石室藏经,见宋人作书,颇类吾父。何故?按:见余书者皆谓似唐人写经,其实得其法耳。余固未尝临唐人写经,且以其为彼时院体,并非上乘,未尝贵之也。然敦煌藏经皆唐以前物,瑞言宋人,误闻乎?或所见有六朝刘宋时物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