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提要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卷四
- 卷五
- 卷六
- 卷七
- 卷八
- 卷九
- 卷十
- 卷十一上
- 卷十一下
- 卷十二上
- 卷十二下
- 卷十三
- 卷十四
- 卷十五
- 卷十六
- 卷十七
- 卷十八
- 卷十九
- 卷二十
- 卷二十一
- 卷二十二
- 卷二十三
- 卷二十四
- 卷二十五
- 卷二十六
- 卷二十七
- 卷二十八
- 卷二十九
- 卷三十
- 卷三十一
- 卷三十二
- 卷三十三
- 卷三十四
- 卷三十五
- 卷三十六
- 卷三十七
- 卷三十八
- 卷三十九
- 卷四十
- 卷四十一
- 卷四十二
- 卷四十三
- 卷四十四
- 卷四十五
- 卷四十六
- 卷四十七
- 卷四十八
- 卷四十九
- 卷五十
- 卷五十一
- 卷五十二
- 卷五十三
- 卷五十四
- 卷五十五
- 卷五十六
- 卷五十七
- 卷五十八
- 卷五十九
- 卷六十
- 卷六十一
- 卷六十二
- 卷六十三
- 卷六十四
- 卷六十五
- 卷六十六
- 卷六十七
- 卷六十八
- 卷六十九
- 卷七十
- 卷七十一
- 卷七十二
- 卷七十三
- 卷七十四
- 卷七十五
- 卷七十六
- 卷七十七
- 卷七十八
- 卷七十九
- 卷八十
- 卷八十一
- 卷八十二
- 卷八十三
- 卷八十四
- 卷八十五
- 卷八十六
- 卷八十七
- 卷八十八
- 卷八十九
- 卷九十
- 卷九十一
- 卷九十二
- 卷九十三
- 卷九十四
- 卷九十五
- 卷九十六
- 卷九十七
- 卷九十八
- 卷九十九
- 卷一百
- 卷一百一
- 卷一百二
- 卷一百三
- 卷一百四
- 卷一百五
- 卷一百六
- 卷一百七
- 卷一百八
- 卷一百九
- 卷一百十
- 卷一百十一
- 卷一百十二
- 卷一百十三
- 卷一百十四
- 卷一百十五
- 卷一百十六
- 卷一百十七
- 卷一百十八
- 卷一百十九
- 卷一百二十
- 卷一百二十一
- 卷一百二十二
- 卷一百二十三
- 卷一百二十四
- 卷一百二十五
- 卷一百二十六
- 卷一百二十七
- 卷一百二十八
- 卷一百二十九
- 卷一百三十
- 卷一百三十一
- 卷一百三十二
- 卷一百三十三
- 卷一百三十四
- 卷一百三十五
- 卷一百三十六
- 卷一百三十七
- 卷一百三十八
- 卷一百三十九
- 卷一百四十
- 卷一百四十一
- 卷一百四十二
- 卷一百四十三
- 卷一百四十四
- 卷一百四十五
- 卷一百四十六
- 卷一百四十七
- 卷一百四十八
- 卷一百四十九
- 卷一百五十
- 卷一百五十一
- 卷一百五十二
- 卷一百五十三
- 卷一百五十四
- 卷一百五十五
- 卷一百五十六
- 卷一百五十七
- 卷一百五十八
- 卷一百五十九
- 卷一百六十
- 卷一百六十一
- 卷一百六十二
- 卷一百六十三
- 卷一百六十四
- 卷一百六十五
- 卷一百六十六
- 卷一百六十七
- 卷一百六十八
- 卷一百六十九
- 卷一百七十
- 卷一百七十一
- 卷一百七十二
- 卷一百七十三
- 卷一百七十四
- 卷一百七十五
- 卷一百七十六
- 卷一百七十七(缺)
- 卷一百七十八(缺)
- 卷一百七十九(缺)
- 卷一百八十(缺)
- 卷一百八十一(缺)
- 卷一百八十二(缺)
- 卷一百八十三(缺)
- 卷一百八十四(缺)
- 卷一百八十五(缺)
- 卷一百八十六(缺)
- 卷一百八十七(缺)
- 卷一百八十八(缺)
- 卷一百八十九(缺)
- 卷一百九十(缺)
- 卷一百九十一(缺)
- 卷一百九十二(缺)
- 卷一百九十三(缺)
- 卷一百九十四(缺)
- 卷一百九十五(缺)
- 卷一百九十六(缺)
- 卷一百九十七(缺)
- 卷一百九十八(缺)
- 卷一百九十九(缺)
- 卷二百(缺)
- 卷二百一(缺)
- 卷二百二(缺)
- 卷二百三(缺)
- 卷二百四
- 卷二百五
- 卷二百六
- 卷二百七
- 卷二百八
- 卷二百九
- 卷二百十
- 卷二百十一
- 卷二百十二
- 卷二百十三
- 卷二百十四
- 卷二百十五
- 卷二百十六
- 卷二百十七
- 卷二百十八
- 卷二百十九
- 卷二百二十(缺)
- 卷二百二十一
- 卷二百二十二
- 卷二百二十三上
- 卷二百二十三下
- 卷二百二十四
- 卷二百二十五
- 卷二百二十六
- 卷二百二十七
- 卷二百二十八(缺)
- 卷二百二十九(缺)
- 卷二百三十(缺)
- 卷二百三十一(缺)
- 卷二百三十二(缺)
- 卷二百三十三(缺)
- 卷二百三十四(缺)
- 卷二百三十五(缺)
- 卷二百三十六(缺)
- 卷二百三十七(缺)
- 卷二百三十八(缺)
- 卷二百三十九
- 卷二百四十
- 卷二百四十一
- 卷二百四十二
- 卷二百四十三
- 卷二百四十四
- 卷二百四十五
- 卷二百四十六
- 卷二百四十七
- 卷二百四十八
- 卷二百四十九
- 卷二百五十
- 卷二百五十一
- 卷二百五十二
- 卷二百五十三
- 卷二百五十四
- 卷二百五十五
- 卷二百五十六
- 卷二百五十七
- 卷二百五十八
- 卷二百五十九
- 卷二百六十
- 卷二百六十一
- 卷二百六十二
- 卷二百六十三
- 卷二百六十四
- 卷二百六十五
- 卷二百六十六
- 卷二百六十七
- 卷二百六十八
- 卷二百六十九
- 卷二百七十
- 卷二百七十一
- 卷二百七十二
- 卷二百七十三
- 卷二百七十四
- 卷二百七十五
- 卷二百七十六
- 卷二百七十七
- 卷二百七十八
- 卷二百七十九
- 卷二百八十
- 卷二百八十一
- 卷二百八十二
- 卷二百八十三
- 卷二百八十四
- 卷二百八十五
- 卷二百八十六
- 卷二百八十七
- 卷二百八十八
- 卷二百八十九
- 卷二百九十
- 卷二百九十一
- 卷二百九十二
- 卷二百九十三
- 卷二百九十四
- 卷二百九十五
- 卷二百九十六
- 卷二百九十七
- 卷二百九十八
- 卷二百九十九
- 卷三百
- 卷三百一
- 卷三百二
- 卷三百三
- 卷三百四
- 卷三百五
- 卷三百六
- 卷三百七
- 卷三百八
- 卷三百九
- 卷三百十
- 卷三百十一
- 卷三百十二
- 卷三百十三上
- 卷三百十三下
- 卷三百十四
- 卷三百十五
- 卷三百十六
- 卷三百十七
- 卷三百十八
- 卷三百十九
- 卷三百二十
- 卷三百二十一
- 卷三百二十二
- 卷三百二十三
- 卷三百二十四
- 卷三百二十五
- 卷三百二十六
- 卷三百二十七
- 卷三百二十八
- 卷三百二十九
- 卷三百三十
- 卷三百三十一
- 卷三百三十二
- 卷三百三十三
- 卷三百三十四上
- 卷三百三十四下
- 卷三百三十五
- 卷三百三十六
- 卷三百三十七
- 卷三百三十八
- 卷三百三十九
- 卷三百四十
- 卷三百四十一
- 卷三百四十二
- 卷三百四十三
- 卷三百四十四
- 卷三百四十五
- 卷三百四十六
- 卷三百四十七
- 卷三百四十八
- 卷三百四十九
- 卷三百五十
- 卷三百五十一
- 卷三百五十二
- 卷三百五十三
- 卷三百五十四
- 卷三百五十五
- 卷三百五十六
- 卷三百五十七
- 卷三百五十八
- 卷三百五十九
- 卷三百六十
- 卷三百六十一
- 卷三百六十二
- 卷三百六十三
- 卷三百六十四
- 卷三百六十五
- 卷三百六十六
- 卷三百六十七
- 卷三百六十八
- 卷三百六十九
- 卷三百七十
- 卷三百七十一
- 卷三百七十二
- 卷三百七十三
- 卷三百七十四
- 卷三百七十五
- 卷三百七十六
- 卷三百七十七
- 卷三百七十八
- 卷三百七十九
- 卷三百八十
- 卷三百八十一
- 卷三百八十二
- 卷三百八十三
- 卷三百八十四
- 卷三百八十五
- 卷三百八十六
- 卷三百八十七
- 卷三百八十八
- 卷三百八十九
- 卷三百九十
- 卷三百九十一
- 卷三百九十二
- 卷三百九十三
- 卷三百九十四
- 卷三百九十五
- 卷三百九十六
- 卷三百九十七
- 卷三百九十八
- 卷三百九十九
- 卷四百
- 卷四百一
- 卷四百二
- 卷四百三
- 卷四百四
- 卷四百五
- 卷四百六
- 续编卷一
- 续编卷二
- 续编卷三
- 续编卷四
- 续编卷五
- 续编卷六
- 续编卷七
- 续编卷八
- 续编卷九
- 续编卷十
- 续编卷十一
- 续编卷十二
- 续编卷十三
- 续编卷十四
『六艺之一录』卷一百七十五
- 本章共 4.36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钦定四库全书
六艺之一録卷一百七十五 钱塘倪涛撰
古今书体
许氏説文序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逺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着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周礼八嵗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书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河江是也四曰防意防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防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及宣王太史籀着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説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晦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苍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厯篇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卒兴后戍官狱职务繁初有书以趋约易而古文由此絶矣
徐锴曰王僧防云秦狱吏程邈善大篆系云阳狱増减大篆去其繁复始皇善之出为御史名其书曰书班固云谓施之于徒隶也即今之隶书而无防画俯仰之势
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徐锴曰案汉书注虫书即鸟书以书幡信首象鸟形即下云鸟虫是也 萧子良以刻符摹印合为一体徐锴以为符者竹而中剖之字形半分理应别为一体摹印屈曲填密则秦玺文也子良误合之 萧子良云署书萧何所定以题苍龙白虎二阙羊欣云何覃思累月然后题之 殳书徐锴曰书于殳也殳体八觚随其势而书之
汉兴有草书尉律
徐锴曰案书?多云张芝作草又云齐相杜操作据説文则张芝之前已有矣萧子良云藁书者董仲舒欲言灾异藁草未上即为藁书藁者草之初也史记上官夺屈原藁草今云汉兴有草知所言藁草是创草非草书也 徐锴曰尉律汉律篇名
学僮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之今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莫达其説久矣孝宣时召通苍颉读者张敞从受之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时徴礼等百余人令説文字未央廷中以礼为小学元士黄门侍郎?雄采以为训纂篇凡仓颉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羣书所载略存之矣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佐书即秦隶书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壁中书者鲁恭王坏孔子宅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又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彛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虽叵复见逺流其详可得略説也而世人大共非訾以为好奇者也故诡更正文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燿于世诸生竞説字解经諠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何得改易乃猥曰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廷尉説律至以字断法苛人受钱苛之字止句也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俗儒鄙夫翫其所习蔽所希闻不见通学未尝覩字例之条怪旧埶而善野言以其所知为袐妙究洞圣人之微指又见仓颉篇中幼子承诏因号古帝之所作也其辞有神仙之术焉其迷误不谕岂不悖哉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言必尊修旧文而不穿凿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今亡也夫盖非其不知而不问人用已私是非无正巧説衺辞使天下学者疑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乱也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稽譔其説将以理羣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恉分别部居不相杂厠万物咸覩靡不兼载厥谊不昭爰明以谕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叙曰此十四篇五百四十部九千三百五十三文重一千一百六十三解説凡十三万三千四百四十一字其建首也立一为専方以类聚物以羣分同条牵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系联引而申之以究万原毕终于亥知化穷冥于时大汉圣德熙明承天稽唐敷崇殷中遐迩被泽渥衍沛滂广业甄微学士知方探赜索隠厥谊可?粤在永元困顿之年【徐锴曰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嵗在庚子也】孟陬之月朔日甲申曽曽小子祖自炎神缙云相黄共承高辛太岳佐夏吕叔作藩俾侯于许世祚遗灵自彼徂召宅此汝濒窃卭景行敢涉圣门其?如何节彼南山欲罢不能既竭愚才惜道之味闻疑载疑演赞其志次列微辞知此者稀傥昭所尤庶有达者理而董之
召陵万嵗里公乗草莽臣冲稽首再拜上书皇帝陛下臣伏见陛下神明盛德承遵圣业上考度于天下流化于民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万国咸宁神人以和犹复深惟五经之妙皆为汉制博采幽逺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先帝诏侍中骑都尉贾逵修理旧文殊艺异术王教一専茍有可以加于国者靡不悉集易曰穷神知化德之盛也书曰人之有能有为使羞其行而国其昌臣父故太尉南阁祭酒慎本从逵受古学盖圣人不空作皆有依据今五经之道昭炳光明而文字者其本所由生自周礼汉律皆当学六书贯通其意恐巧説衺辞使学者疑慎博问通人考之于逵作説文解字六艺羣书之诂皆训其意而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防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凡十五卷十三万三千四百四十一字慎前以诏书校东观教小黄门孟生李喜等以文字未定未奏上今慎已病遣臣赍诣阙慎又学孝经孔氏古文説古文孝经者孝昭帝时鲁国三老所献建武时给事中议郎卫宏所校皆口?官无其説谨撰具一篇并上臣冲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辠死辠臣防首以闻皇帝陛下建光元年九月己亥朔二十日戊午上【徐锴曰建光元年汉安帝之十五年嵗在辛酉】
召上书者汝南许冲诣左掖门防令并赍所上书十月十九日中黄门饶喜以诏书赐召陵公乗许冲布四十疋即日受诏朱雀掖门勑勿谢
徐骑省进校定説文表
银青光禄大夫守右散骑常侍上柱国东海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臣徐?奉直郎守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臣句中正翰林书学臣葛湍臣王惟恭等奉诏校定许慎説文十四篇并序目一篇凡万六百余字圣人之防盖云备矣稽夫八卦既画万象既分则文字为之大辂载籍为之六辔先王教化所以行于百代及物之功与造化均不可忽也虽复五帝之后改易殊体六国之世文字异形然犹存篆籀之迹不失形类之本及暴秦苛政散隶聿兴便于末俗人竞师法古文既絶譌伪日滋至汉宣帝时始命诸儒修苍颉之法亦不能复故光武时马援上言论文字之讹谬其言详矣及和帝时申命贾逵修理旧文于是许慎采史籀李斯?雄之书博访通人考之于逵作説文解字至安帝十五年始奏上之而隶书行之已久习之益工加以行草八分纷然间出返以篆籀为奇怪之迹不复经心至于六籍旧文相承?冩多求便俗渐失本原尔雅所载草木鱼鸟之名肆意増益不可观矣诸儒?释亦非精究小学之徒莫能矫正唐大厯中李阳氷篆迹殊絶独冠古今自云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此言不为妄矣于是刋定説文修正笔法学者师慕篆籀中兴然颇排斥许氏自为臆説夫以师心之见破先儒之祖述岂圣人之意乎今之为字学者亦多从阳氷之新义所谓贵耳贱目也自唐末丧乱经籍道息皇宋膺运二圣继明人文国典粲然光被兴崇学校登进羣才以为文字者六艺之本固当率由古法乃诏取许慎説文解字精加详校垂宪百代臣等愚陋敢竭所闻盖篆书湮替为日已久凡?冩説文者皆非其人故错乱遗脱不可尽究今以集书正副本及羣臣家藏者备加详考有许慎注义序例中所载而诸部不见者审知漏落悉从补録复有经典相承?冩及时俗要用而説文不载者承诏皆附益之以广篆籀之路亦皆形声相从不违六书之义者其间説文具有正体而时俗譌变者则具于注中其有义理乖舛违戾六书者并序列于后俾夫学者无或致疑大抵此书务援古以正今不徇今而违古若乃高文大册则宜以篆籀着之金石至于常行简牍则草隶足矣又许慎注解词简义奥不可周知阳氷之后诸儒笺述有可取者亦从附益犹有未尽则臣等粗为训释以成一家之书説文之时未有翻切后人附益互有异同孙愐唐韵行之已久今并以孙愐音切为定庶夫学者有所适从食时而成既异淮南之敏县金于市曽非吕氏之精尘渎圣明若临氷谷谨上
新修字义
左文一十九説文阙载注义及序例偏旁有之今并録于诸部
诏 志 件 借 魋 綦 剔 觷 醆 趄顦 璵 □ 檆 致 笑 迓 睆 峯
左文二十八俗书譌谬不合六书之体
斖 字书所无不知所从无以下笔易云定天下之
斖斖当作娓
个 亦不见义无以下笔明堂左右个者明堂旁室
也当作介
暮 本作莫日在茻中也
熟 本作孰享芽以手进之
捧 本作奉从卄从手丰声经典皆如此
遨 本作敖从出从放
徘徊 本作裵回寛衣也取其裵回之状
回 本作回象回转之形
腰 本只作要説文象形借为□要之要后人加肉呜 本只作乌乌旴呼也以其名自呼故曰乌呼后
人加口
欲 説文欲字注云贪欲也此后人加心
拣 本只作柬説文从束八八柬之也后人加手俸 本只作奉古为之奉禄后人加人 自暮已下一十二字后人妄加偏傍失六书之义
秋千 按词人高无际作秋千赋序云汉武帝后庭之戯也本云千秋祝夀之词也语譌转为秋千后人不本其意乃造此字非皮革所为非车马之用不合从革
影 按影者光景之类也合通用景非毛发藻饰之
事不当从彡
斌 本作彬或份文质备也从文配武过为鄙浅复
有从斌从贝者音頵亦于义无取
悦 经典只作説
艺 本只作埶后人加草云义无所取
着 本作箸説文陟虑切注云饭敧也借为住箸之
箸后人从艸
墅 经典只用野野亦音常句切
蓑 蓑字本作苏禾切从衣象形借为衰朽之衰赜 周易疏义云深也按此亦假借之字当通用啧黉 学堂也从学省黄声説文无学部
黈 充耳也从纩省主声説文无纩部
矗 直皃经史所无説文无直部此三字皆无部类
可附
麌 説文噳字注云麋鹿羣口相聚也诗麀鹿麌麌
当用噳字
池 池沼之池当用沱沱江之别流也
篆文笔迹相承小异
本作 本从二从古文及左旁不当
引笔下垂盖前作笔势如此后代因而不改説文不从人直作
左旁亲从辛从木説文不省此二字李斯刻石
文如此后人因之
从辛从口中画不当上曲亦李斯刻石如此上
曲则字形茂美人皆效之
説文作彡象二属之形李斯笔力小变不言为
异
説文作 亦李斯小变其势李阳氷乃云从开
口形亦为臆説
説文从屮而垂下于相出入也从入此字从屮
下垂当只作 盖相承多一画
如六切説文本作 后人相承作 与月字相
类
説文作 止史籀笔迹小异非别体
此本蕃庑之庑李斯借为有无之无后人尚其
简便故皆从之有无字本从亡李阳氷乃云不当加亡且蕃庑字从大从?数之积也从林亦蕃多之义若不加亡何以得为有无之无
或作 亦止于笔迹小异
説文作 李斯笔迹小异
银青光禄大夫守右散骑常侍上柱国东海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臣徐?等伏奉圣防校定许慎説文解字一部伏以振发人文兴崇古道考遗编于鲁壁缉蠧简于羽陵载穆皇风允符昌运伏惟应运统天睿文英武大圣至明广孝皇帝陛下凝神系表降鉴机先圣靡不通思无不及以为经籍既正宪章具明非文字无以见圣人之心非篆籀无以究文字之义眷兹譌俗深恻皇慈爰命讨论以垂程式将惩宿弊宜属通儒臣等实媿謏闻猥承乏使徒穷懵学岂副宸谟尘渎冕旒氷炭交集其书十五卷以编帙繁重每卷分上下共三十卷谨诣东上閤门进上
六艺之一録卷一百七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