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序
- 第01回 苗训设相遇真龙 太祖游春骑泥马
- 第02回 配大名窦公款洽游行院韩妓殷勤
- 第03回 赵匡胤一打韩通 勾栏院独坐龙椅
- 第04回 伸己忿雹打御院 雪父仇血溅花楼
- 第05回 赵匡胤救解书生 张桂英得配英主
- 第06回 赤须龙山庄结义 绿鬓娥兰室归阴
- 第07回 柴君贵贩伞登古道 赵匡胤割税闹金桥
- 第08回 算油梆苗训留词 拔枣树郑恩救驾
- 第09回 黄土坡义结芝兰独龙庄计谋虎狼
- 第10回 郑子明计除土寇 赵匡胤力战裙钗
- 第11回 董美英编谜求婚 柴君贵惧祸分袂
- 第12回 笃朋情柴荣赠衣 严国法郑恩验面
- 第13回 柴君贵过量生灾 郑子明擅权发货
- 第14回 为资财兄弟绝义 因口腹儿女全生
- 第15回 孟家庄勇士降妖 首阳山征人失路
- 第16回 史魁送柬识真主 匡胤宿庙遇邪魑
- 第17回 褚玄师求丹疗病 陈抟祖设棋输赢
- 第18回 卖华山千秋留迹 送京娘万世英名
- 第19回 匡胤正色拒非词 京娘阴送酬大德
- 第20回 真命主戏医哑子 宋金清骄设擂台
- 第21回 马长老双定奇谋 赵大郎连诛贼寇
- 第22回 柴君贵穷途乞市 郭元帅剖志兴王
- 第23回 太祖尝桃降舅母 杜公抹谷逢外甥
- 第24回 赤须龙义靖村坊 母夜叉计和甥舅
- 第25回 杜二公纳谏归正 真命主违数罹灾
- 第26回 五索州英雄复会 兴隆庄兄弟重逢
- 第27回 郑恩遗像镇村坊 太祖同心除妖魅
- 第28回 郑恩无心擒猎鸟 天禄有意抢龙驹
- 第29回 平阳镇二打韩通 七圣庙一番伏状
- 第30回 世宗荐朋资帏幄弘肇被谮陷身家
- 第31回 郭元帅禅郡兴兵 高怀德滑州鏖战
- 第32回 高行周夜观星象 苏凤吉耸驾丧军
- 第33回 李太后巡觅储君 郭元帅袭位大统
- 第34回 王子让辞官养母 宋太祖避暑啖瓜
- 第35回 宋太祖博鱼继子 韩素梅守志逢夫
- 第36回 再博鱼计赚天禄 三折挫义服韩通
- 第37回 百铃关盟友谈心 监军府元帅赔礼
- 第38回 龙虎聚禅州结义 风云会山舍求贤
- 第39回 太祖射龙解水厄 郑恩问路受人欺
- 第40回 郑子明恼打园公 陶三春挥拳服汉
- 第41回 苗训断数决鱼龙 太祖怜才作媒妁
- 第42回 世宗进位续东宫 太祖非罪缚金銮
- 第43回 苗训决算服柴荣 王朴陈词保匡胤
- 第44回 宋太祖戴罪提兵 杜二公挈众归款
- 第45回 杜二公纳婿应运 高行周遣子归乡
- 第46回 高行周刎颈报国 赵匡胤克敌班师
- 第47回 刘崇兵困潞州城 怀德勇取先锋印
- 第48回 高怀德智取天井 宋太祖力战高平
- 第49回 丁贵力战高怀德 单珪计困赵匡胤
- 第50回 单珪覆没蛇盘谷 怀德被困铁笼原
- 第51回 冯益鼓兵救高将 杨业决水淹周师
- 第52回 真命主爵受王位 假响马路阻新人
- 第53回 陶三春职兼内外 张藏英策靖边隅
- 第54回 王景分兵袭马岭 向训建策取凤州
- 第55回 课武功男女较射 贩马计大闹金陵
- 第56回 杨仙人土遁救主 文长老金铙伤人
- 第57回 郑子明斩将夺关 高怀亮贪功殒命
- 第58回 韩令坤擒剐孟俊 李重进结好永德
- 第59回 刘仁赡全节完名 南唐主臣服纳贡
- 第60回 绝声色忠谏灭宠 应天人承归正统
『飞龙全传』第58回 韩令坤擒剐孟俊 李重进结好永德
- 本章共 6.68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6-06
诗曰:
将军胆气豪,竭力守城濠。
戎服领忠告,励卒尽勤劳。
岂知势日促,无奈国已摇。
君虽重推毂,天实厌南郊。
留此凛烈体,休戚孰堪挠。
话说周世宗不允和议,率督大军来取寿春。当时兵至城下,旨令攻城,城上矢石如雨点打来。部将张琼见了,慌请世宗退避,不防城上一箭射来,正中张琼背上,死而复苏。众兵救回营中看时,镞深透骨,不能拔出。琼令取酒,饮了一大卮,方令手下人砍骨取镞,血流数升,至死不变神色。后人有诗赞之:
万骑南来杀气高,临危于此显英豪。
镞深莫出心雄烈,为愿君王岂惮劳!
却说钟、李二人回见唐主,奏知:“世宗不允和议,推其意,只为主公不肯称臣之故耳。为今之计,主公还须奉表称臣,以安民庶。”唐主从其言,差司空孙晟、礼部尚书王崇质奉表称臣于世宗,愿岁岁朝周,年年进贡。二臣领旨出朝,至周营见了世宗,俱说唐主愿奉圣朝之命。世宗道:“此举朕本要准,只为刘仁赡据守泰州,屡抗天命,彼今若肯来降,方允尔议。”随差中使同孙晟等,到泰州城下,诏示仁赡归款。仁赡上城,见了孙、王二臣,即戎服拜于城上。孙晟谓仁赡道:“公受国恩,不可投降!”仁赡谢其教,因严兵以守之。中使报知世宗,世宗大怒,召孙晟欲斩之。晟道:“臣为唐宰相,岂可令节度使外降耶!”世宗嘉其忠,遂赦其罪,遣晟复唐主之命。临行,世宗谓之道:“归告汝主,早定所议,勿自取侮辱!”
晟归告唐主,且言世宗本意,只欲除去帝号,再割六州之地,输金帛百万,庶可罢兵而息战也。唐主急欲议和,一一从之。复遣孙晟、李德明二臣至周营见世宗,献上六州之地以求和。世宗道:“若使称臣于朕,须尽江北之地而后可。”乃遣孙晟等归。世宗赐唐主书曰:
诸郡来献,大兵立罢;但去帝号,何爽岁寒。倘坚事大之心,终无遏人于险。言尽于此,更不烦示。苟曰未然,请从兹绝。
唐主得诏,复上表称臣谢罪。李德明称世宗威德及甲兵精强,力劝唐主割江北之地,献与世宗,以图和好,唐主犹豫未决。有枢密使陈觉、副使李微二人,素与孙晟、李德明有隙,因谮于唐主道:“李德明劝主割地,孙晟卖国求荣;二人此行,必受周主之爵,故不忠于朝耳!”唐主大怒道:“二竖子何敢欺诳孤耶!”喝令将孙晟、李德明推出斩之。孙晟临刑叹道:“臣死不足惜,惟受先帝之恩,不忍金陵一旦为周兵所屠!”言罢行刑。有诗叹之:
奉命宣行志亦勤,谤言预入竟难分!
请看守土归中国,唯有东门三尺坟。
唐主既斩孙、李二臣,即拜弟齐王李景达为兵马大元帅,陈觉为监军使,领兵五万以拒周师。先着大将陆孟俊领兵一万,救泰州。旨下,陆孟俊来至泰州,与刘仁赡合兵固守,声势甚大,周兵遁去。孟俊欲进兵复取扬州,扬州守将韩令坤闻之,无心固守,将欲弃去。世宗闻此消息,大惊道:“若唐兵复得扬州,大势去矣!”急令元帅赵匡胤领兵二万屯六合,以援扬州。匡胤领旨,兵至六合屯扎,下令道:“扬州兵过六合一步者,斩其足!”韩令坤闻令,不敢弃城,遂严加防守。世宗复自督兵来攻泰州,刘仁赡守具甚严,周兵连攻数日不下。因遇秋雨连旬,营中水深数尺,又是粮草不济,军心惶惶。世宗与近臣商议,欲暂班师,以图后举。马全义奏道:“不可!泰州乃唐之重镇,刘仁赡智勇之将;陛下若班师北还,正堕其计。不如且幸濠州,以待诸将进取,自有成绩。倘今未集事而归,彼得蹑我后矣,岂得无损耶?”世宗从其议,即驾幸濠州。
那泰州城中,闻报周师撤围而去,诸将皆欲追赶。仁赡道:“汝等不见何廷锡之失寿州乎?周师虽退,非战败而还,特因粮草之不继耳,吾兵一动,必中其计也。”众将叹服而止。时陆孟俊进言道:“公今坚守此城,吾自领所部兵去取扬州。”仁赡道:“不可!扬州韩令坤,骁勇之将,非他人所比;兼之赵匡胤屯兵六合以为援,声势相依,胜负莫卜,不如共守此城,候齐王兵到,然后计议而行,方为上策。”陆孟俊大怒,道:“若如此迁延时日,畏惧不进,何日克服故土也?”遂不听仁赡之言,自领部兵望扬州而来,离城五里安营。韩令坤听报唐兵来到,急忙整兵出迎。两下摆开阵势,陆孟俊横刀出马,指令坤道:“汝周兵不早退走,独守孤城,直欲吾取汝首级以献唐主耶!”令坤大喝道:“我中国有百万之师,平南唐于指日,汝尚不自量力,强来战斗,我誓必杀汝,以伸士民之怨!”孟俊大怒,抡刀直取令坤。令坤举刀相还,两马相交,双兵相举,好一场大战。有诗为证:
番兵遥见汉兵营,满谷连山遍哭声。
兵刃相迎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
当下二将战到三十余合,孟俊招架不住,回马望本阵而走,令坤催动后军催杀。孟俊正走之间,忽听得山后一声炮响,冲出一员大将,乃是元帅赵匡胤,知得扬州交兵,故引大军从六合杀来,正遇陆孟俊兵败。那孟俊见是匡胤,惊得心胆皆裂,那里敢战!回马又走,恰好令坤一马追到,孟俊措手不及,被令坤生擒于马上,唐兵大败,四散而逃。匡胤见擒了陆孟俊,收兵回六合去讫。令坤亦收兵入城,左右绑进陆孟俊,令坤令置在陷车,解赴世宗处发落。正欲推出,忽被令坤侧室杨氏看见,放声大哭,来见令坤道:“此贼昔日杀我全家百口,今日幸得相逢,望将军勿解御营,当把此贼碎为万段,与妾报仇!”言罢又哭。原来陆孟俊当时在马希烈部下,抄灭杨昭耀家,以其女生得美丽,献与马希烈为妾;及韩令坤攻破扬州,希烈又献与令坤为偏房。今日杨氏闻知捉了陆孟俊,欲报前仇,故此哭上帐来。韩令坤听言,即令押回军前,责之道:“汝今日怎不取我之头,献与唐主,博个节度使耶?既被吾擒,当取汝心肝荐一杯酒,汝有何言?”孟俊道:“死则死矣,何有言耶!”令坤喝令左右,绑在木床上剐之。左右得令,一时间将孟俊首身剐割殆尽。后人有诗证之:
恃勇无谋可叹吁,一时俘获倒残戈。
军前说话先招衅,立使临刑受苦多。
令坤既剐孟俊,军威大振。消息传入齐王李景达军中,大惊不止,乃与部下商议进兵。教练吴用进言道:“韩令坤雄踞扬州,赵匡胤兵屯六合,势相依援。今大王之兵,当从要路而进,先攻六合,则扬州指日下矣。”齐王从其言,下令兵马渡长江,竟趋六合。匡胤闻此消息,即领兵马离六合二十里,设立重栅坚守,按兵不动。过了数日,齐王兵已到,于平川之地,摆开阵势。匡胤亦领军来,与齐王对阵。牙将高琼拍马向前道:“汝唐兵屡败于我,何不早降,以救生灵之苦!”齐王道:“汝等周兵,不知进退,妄恃强敌,侵我封疆;今日好好退去,可保无伤,不然,叫汝等死无葬身之地!”高琼大怒,纵马摇枪杀奔南阵。齐王背后冲出一将,乃是大将岑楼景,使一把大刀,有万夫之勇,拍马舞刀与高琼接战。两下金鼓震地,喊杀连天,二人战到三十余合,不分胜负。南阵吴用见岑楼景战高琼不下,提斧出马助战;郑恩见了大怒,冲开坐马,提刀杀入阵中,把南兵冲作两段。吴用见郑恩威猛,不战而走,早被郑恩赶上,一刀结果了性命,纵马夹攻。岑楼景不能抵敌,拖刀大败而走。高琼怒声如雷,杀声大吼,冲入阵来。后面匡胤催军掩杀,唐兵大败,死伤极多。齐王不敢恋战,与岑楼景冲开血路,逃奔野州去了。
匡胤大胜,收军回营,诸将各各献功。匡胤差人至世宗处报捷。世宗大喜,下令旨,驾幸扬州。窦仪奏道:“今兵疲粮少,南唐屡败于吾,彼之用兵,已无成矣。陛下宜回驾大梁,命大将屯兵于紧要,以为进取之计,不出数日,彼之君臣,必来纳款也!”世宗准奏,即日下旨,车驾回京。敕李重进攻围泰州,张永德屯兵滁州,韩令坤坐镇扬州,高琼屯守六合。其余文武官员,随驾班师。诏旨既下,诸将各领部兵分遣。
次日,车驾离唐境,一声炮响,大小三军竟往汴梁进发。有诗为证:
得胜班师已献俘,将军预有建功谟。
兵回无阻相迎处,箪食壶浆遍满途。
大兵分作三队,由祥阅而回。不想世宗是夜身体发热,遍身疼痛,急宣太医官看脉,送药调治。过了两日,只见周身发出棋子般的天泡疮来,痛苦难挨,呻吟呼唤。匡胤等众将寸步不离,左右服侍。世宗道:“朕心意闷烦,蒸热发渴,有甚清洁凉水,取来与朕解渴。”匡胤遂吩咐众人,四下去寻清洁凉水。众臣领命,各各提壶执罐,分头去寻。匡胤自己也带了银壶,上马取路而寻,当时约跑了五六里路,到一山脚边,渐闻水声潺潺,急下马往前看时,乃是一带山溪,见底清泉,十分洁净,心中大喜。正欲去取,忽见上流头有三个胖大和尚,遍身破烂,坐在水中洗浴。匡胤道:“呀!我幸而看见,若不见时,取了 这水进与圣上,岂非反受其毒!”就对和尚说道:“汝等出家人,尊奉佛教,方便为心,怎的把这坏烂身躯,在水内洗净;但知自己爽利,却不道遗害于众民,饮之皆受其毒。汝等慈悲之心,岂如是乎?”那三个和尚哈哈笑道:“贵人有所不知,我等三人原非洗浴,只为被柴王拿去烧得痛苦,故此在这凉水中浸着,觉得有些好处。”匡胤听毕,猛然惊悟,暗想:“这等说来,这三个和尚莫非就是三尊铜佛?如此显灵,真令人不可思议。”遂合掌说道:“阿弥陀佛!我周天子只为五代干戈扰乱,欲救生民,故此起兵剿除伪命。又因军士缺少钱粮,无处取给,万不得已,暂借菩萨金身,权为救济,不想造下罪孽,无量无边。但佛祖当时曾有割肉喂鹰、舍身喂虎之事,伏愿推此慈悲,矜蒙赦宥。念周主原系为民救急,非关昏德荒淫,俟归朝之日,虔心忏悔,重塑金身,望菩萨容纳!”那和尚道:“这些小事,僧人原也不计。但蒙贵人应许,还我等法像,当得与他医治了罢!况他还有二年君位,此时未致有伤,只因火热太猛,聊为示罚而已。贵人只将此水取去,搽上患处,自然愈好,速请回驾罢!”
匡胤顶礼拜谢,抬头起来,不见了三个和尚,心甚惊讶。慌忙将银壶舀取溪水,上马飞行,回至营中,问众臣道:“汝等取水,圣上可曾饮么?”众臣道:“饮虽饮了,只是疼痛不止;此时觉得昏迷,更见沉重。”匡胤忙进御营,取过金盆 ,将水倾出,用孔雀毛摷水搽匀疮上。世宗正在昏沉,觉得一时畅快,心地清凉,开眼一看,正见匡胤手执羽毛,摷水搽疮。只见那疮,自经这水一搽,即便愈好,真是甘露沁心,手到病除。不一时,遍体疮痍归于无有。世宗问道:“二御弟,何处得此仙方与朕疗治?”匡胤即将山中寻水,遇见佛祖之事细细奏明。世宗亦甚惊异,道:“佛祖显灵,原来如是。待朕回京,当即铸造。二御弟为朕治疾,功莫大焉!”匡胤道:“此乃陛下之福,臣何功焉!”世宗大喜,即命发驾回京。
大军在路,自是无词。驾至汴京,早有在朝文武,迎接进朝。世宗分发众臣,驾返宫中,朝见了太后。时正宫见驾已毕,闻知世宗在路患疮,今见龙体遍满大疤,不觉笑道:“陛下遍身鳞甲,切勿飞去!”世宗道:“前日满身疼痛,数次昏迷,恨不能插翅飞来相见!”因将铜佛铸钱,及取水遇佛等事,说了一遍。太后道:“我儿既有此事,当择日开工,铸还法像。我等内宫所有金银,亦当帮助,俟完功了愿,忏悔往愆便了。”世宗拜谢,与皇后辞回寝宫。当晚无话。
再说各家功臣,尽都回家欢乐,唯有高怀德悲苦万分,迎弟棺木,搭厂开丧。在朝文武官员,俱皆祭奠。丧事已毕,归葬坟茔。此言不表。
且说世宗一日升殿,受百官朝贺毕,宣南宋王赵匡胤上殿,慰之道:“朕自亲征南唐,虽未得平服,然屡战得捷,皆赖御弟之力,其功莫大,朕当酬之。”匡胤奏道:“此皆陛下钧天之福,与诸将效命所致耳!臣区区之力,何敢任功。”世宗道:“御弟勿谦,南宋王乃闲职,不可久居,今加授为定国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其余从征诸将,各有封赏。高怀亮没于王事,封赠忠勇侯。其下军士,尽行给赏。当时匡胤谢恩已毕,因荐赵普有大用之材,宜当重任。世宗即封普为节度副使。是日君臣朝散。
数日后,有张永德表奏李重进停留怠缓,不肯进兵,实有反叛之心。奏上,世宗对众臣道:“知臣莫若君,李重进忠勤其职,焉有反心?此特永德之捕风捉影耳。朕若下诏慰谕,反启其疑,莫若故为不知,徐观进取何如耳?”众臣道:“主上之论甚善。”世宗即匿其事不问。
却说李重进军中已知永德表奏之事,重进乃单骑至永德营中。军士报知永德,永德问道:“他带多少人来?”左右道:“只单骑耳,别无随从。”永德遂乃出迎。重进下马,与永德挽手进营。二人相见,宾主而坐。永德吩咐部下,摆酒款待,从容宴饮。酒至半酣,重进谓永德道:“吾与公以肺腑之交,为国家大将,同心共济,何用相疑?昔战国时,蔺相如与廉颇,后私仇而先国难,人皆慕其义;今吾与公,幸得相与笑谈,敢不效蔺、廉之风,而多所猜忌耶!”永德拱手道:“小弟之过,今知罪矣!”由是,二人之疑永释,两军亦各相安。有诗为证:
单马趋营智识高,一时论说怨频消。
心交义合相欢洽,应是周王重俊豪。
此时南唐主探听张、李二将交怨,与群臣商议,用反间之计,密地将蜡书送与重进。重进拆开视之,其书云:
将之有权无权,只在时势。今闻足下受周主之命,屯兵本州,以绝南唐饷运;城孤势殆,果幸计也。然吾守将刘仁赡有匹夫不夺之志,且城中府库充足,婴城以守,虽来百万之师,未易窥也。近闻张永德心怀私怨,致书于朝,言足下停兵不进,似有阴谋。朝廷闻之,宁不疑乎?一朝兵权削去,放居散地,诚匹夫之不若矣!何如拥兵自守,为子孙之计之美也。不然,其肯倾心投款,孤当以重镇封足下,决不相负。
重进看罢书,勃然大怒,道:“竖子此谋,欲反间吾君臣耶!”即令囚下来使,以书呈报世宗。世宗得书大喜,谓群臣道:“重进不负于朕,斯言信矣!”群臣皆称贺。范质奏道:“帅臣忠勤若此,何患南唐不灭乎!陛下但俟捷音而已。”世宗乃加授李重进为青州节度使。下诏在外将士,各宜用命。使臣颁旨,赴各军宣示,不提。
只说世宗一日召华山处士陈抟进朝,欲拜为谏议大夫。抟奏道:“臣野心麋性,无志于功名久矣。”力辞不受。世宗问抟以飞升之术。陈抟奏道:“陛下贵为天子,当以治天下为务,安用此哉?”世宗道:“朕欲用卿共治何如?”抟道:“尧、舜在上,巢、由各得其志。”世宗知其终不可屈,诏许还山。陈抟临行,遗诗一首云:
十年踪迹事,富贵梦中看。
紫阙谁人管,陈桥帝子安。
是日所遗之诗,近臣抄录,奏知世宗。世宗看其诗句,幽深玄远,不能参解,遍示群臣,莫晓其意。世宗命藏之金柜,俟后参验。下旨设宴崇元殿,君臣欢饮,宣畅一堂,尽情而散。
时赵匡胤父子回府,不料赵弘殷于路中风,抬至府中,叫唤不应。匡胤急请太医看视,太医道:“此乃中风不语急症,下药恐不应验,奈何?”匡胤道:“与其坐视,宁可服而勿效;汝但对症下药,决不罪汝。”太医依命,遂用牛黄、郁金等药,煎剂灌下,终于不省人事。病势转迫,一面令人觅取妙方,守到五更,赵弘殷命限告终,渐渐气绝。匡胤等合家大小,痛哭不已。入殓诸事,不必细表。次日,报奏丁忧于世宗。又讣音于在朝文武,开丧设祭,礼忏诵经,照俗行事。世宗命右相王朴代为主祭,众王侯陪丧,至五七出殡安葬。诸事已毕,匡胤在家守制。按下不提。
却说郑恩自从班师回来,与陶妃久别,彼此羡慕鱼水之欢,恩情倍笃,胜似新亲滋味。受享那杯中之趣,裙下之欢,溺爱沉湎,夜以继日。不觉三月有余,郑恩身体发烧,嗽声不止,饮食减少,坐卧不宁,忙请太医调治。那太医诊按脉理,早知其详,躬身指陈,说出这病源来。有分叫:为贪被底风流,免却行间争斗。正是:
人生贪甚名和利,乐事何如色与醪!
毕竟太医说出什么病症来?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