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序
- 第01回 长孙后遣放宫女 唐太宗魂游地府
- 第02回 唐俭奉诏选秀女 西辽遣使下战书
- 第03回 仁贵统兵征辽西 保童献计困大唐
- 第04回 苏保童刀伤仁贵 薛丁山箭敌保童
- 第05回 薛仁贵辽西认子 陈金定计杀辽婆
- 第06回 金莲作法救丁山 青云领兵战金莲
- 第07回 仁贵保驾回长安 媚娘披缁入尼寺
- 第08回 冯小宝行淫禅寺 武媚娘蓄发还宫
- 第09回 昌宗受荐幸太后 怀义建节抚硕贞
- 第10回 安金藏剖腹鸣冤 骆宾王草檄讨罪
- 第11回 改国号女主称尊 违君召怀僧丧身
- 第12回 释情痴夫妇感恩 伸义讨兄弟被戮
- 第13回 结彩楼嫔御评诗 游灯市帝后行乐
- 第14回 鸩昏主竟同儿戏 斩逆后大快人心
- 第15回 上皇难庇恶公主 张说不及死姚崇
- 第16回 江采萍恃爱追欢 杨玉环承恩夺宠
- 第17回 禄山入宫见妃子 力士沿街觅状元
- 第18回 纵嬖宠洗儿赐钱 惑君王对使剪发
- 第19回 谪仙应诏答番书 力士进谗议雅调
- 第20回 逍遥学士识英雄 误用番人作藩镇
- 第21回 幻作戏屏上婵娟 小游仙空中音乐
- 第22回 公远预寄蜀当归 禄山请用番将士
- 第23回 长生殿半夜私盟 勤政楼通宵欢宴
- 第24回 雪衣女诵经得度 赤心儿欺主作威
- 第25回 安禄山范阳造反 封常清东京募兵
- 第26回 唐明皇梦中见鬼 雷万春都下寻兄
- 第27回 矢忠贞真卿起义 遭疑忌舒翰丧师
- 第28回 延秋门君臣奔窜 马嵬驿兄妹伏诛
- 第29回 留灵武储君践位 陷长安逆贼肆凶
- 第30回 凝碧池乐工殉节 普施寺摩诘吟诗
- 第31回 安禄山屠肠殒命 南霁云啮指乞师
- 第32回 李暮石上逢怪虎 老翁船中惊蛟龙
- 第33回 郭令公上表报恩 广平王立功奏绩
- 第34回 达奚盈盈续旧好 江采萍妃返故宫
- 第35回 得画像上皇题诗 遗锦袜老妪获钱
- 第36回 赦反侧君念臣恩 了前缘人同花谢
- 第37回 迁西内离间父子 遣鸿都结证隋唐
『混唐后传』第32回 李暮石上逢怪虎 老翁船中惊蛟龙
- 本章共 3.48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6-04
词曰:
声音入妙感仙家,月夜引仙槎。只嫌笛管未全佳,吹破共嗟呀。 更惊弈理通仙道,决胜负数着无加,只将常势略谈些,国手已堪夸。
——右调《月中行》
却说河南节度使张镐,闻睢阳危急,引兵倍道来援,犹恐不及。先遣飞骑驰檄谯郡太守闾丘晓,使引本部先往。闾丘晓素傲,不奉节制,竟不起兵。及张镐至,城已破三日矣。镐大怒,遣武士擒闾丘晓到军前,杖杀之。即移书于贺兰进明,责其不救睢阳。恰闻朝廷有旨,命张镐镇临淮,进明移驻别镇。张镐乃率军攻打睢阳,与尹子奇大战。正战之间,忽然阴云四合,寒风扑面。贼兵都闻鬼哭神呼之声,空中如有鬼兵来冲突。一时大乱,四散狂奔。子奇只得弃了睢阳,退奔陈留。谁想陈留百姓,恨其荼毒睢阳,又痛惜忠良被害,遂出其不意,杀将起来。斩了子奇,开城迎降。张镐安民已毕,分兵留守,引众回镇。
再说上皇在蜀中,闻安禄山焚毁祖庙,杀害宗室,残虐臣民,拊心顿足,十分哀痛。随又传闻安禄山已死,乃嗟恨道:“朕恨不及手斩此贼也。”因追念故相张九龄,昔年曾说禄山有反相,不宜宥其死,当时若从其言,何至有今日之祸。特遣中使往曲江祭之,厚恤其家。因降手诏,命朝臣查录一切死难忠臣,申奏新君,并加恤典,不得遗漏。忽见乐工张野狐入奏道:“梨园旧人黄幡绰向羁贼中,今从东京逃来,甚欲见驾。只因失身陷贼,恐上皇爷欲加之罪,故逡巡未敢进。”上皇道:“汝等俳优之辈,安能尽如雷海清这般殉节。但他既从贼中来,必知海清殉节之详,朕正要问他,可便唤来。”左右领旨,将黄幡绰宣到。幡绰叩首请罪,上皇赦其罪。问道:“雷海清殉节于凝碧池之日,谅你所目睹,汝可详细奏来。”幡绰便把那日禄山设宴奏乐,众乐工感伤堕泪,雷海清如何大哭,骂贼而死,自始到末,一一奏闻。上皇叹息道:“乐工且能尽忠如此,彼张均、张垍辈,真禽兽不若矣。”又问幡绰道:“汝于此时亦曾坠泪否?”幡绰道:“触目伤心,自然堕泪。”时内监冯神威在侧,平日与幡绰不睦,因奏道:“幡绰此言妄也,奴婢闻人传说,幡绰在贼中,谄奉禄山。禄山曾梦纸窗破碎,幡绰解云,此为照临四方之兆。禄山又梦自身袍袖甚长,幡绰又解云,此所谓垂衣则天下治。如此进谀,岂是肯堕泪者。”上皇即问幡绰:“汝果有此言否?”那幡绰本是个极滑稽善戏谑的人,那时闻了此言,从容奏道:“禄山果有此梦,臣亦果有此言。臣因禄山有此不祥之二梦,知其必败,故不直言以取祸,只以巧言对之,正欲留此微躯,再观天颜耳。”上皇道:“怎见得二梦不祥?”幡绰道:“纸窗破者,不容胡也。袍袖长者,出手不得也。岂非必败之兆乎!”上皇听说,不觉大笑,遂命仍旧供御。
忽一日,又有一个梨园旧人到来。你道是谁?却是笛师李暮。原来李暮于大驾西行时,同着一个从人奔走随驾,不想走迟了些,失落在后,遇着哥舒翰的败军冲来,前路难行,忙逃入山谷中躲避。谷中有个古寺,寺僧询知是御前奉侍之人,不敢怠慢,留他暂寓,住了数日。一夕,月明风清,从人先自去睡,李暮心中烦闷,且不即睡,便向囊中取笛儿,独自步出寺门,在一大树下石上坐着,把笛吹起。真个声音嘹亮,响彻山谷。才吹罢,忽见林中走出一个大汉来。李暮视之,乃一虎头人也,心中大骇。那虎头人身穿白衣,露腿赤足,就寺门槛上,箕踞而坐,说道:“笛声甚妙,可再吹一曲?”李暮不敢不吹,只得按定心神,吹起一调。虎头人听得舒适之际,不觉睡去。横卧于槛上,鼾声如雷。李暮欲待跨入寺门槛去,又恐惊醒它,不是耍处。回首四顾,没处藏身,只得将笛儿安放草间,尽力爬上那大树极高处,借树叶遮身,作一堆伏着。不移时,虎头人醒来,不见了吹笛的人,懊叹道:“恨不早食之,却被他走了。”遂立起身,向空长啸数声,便有十余只虎跳跃而至,向虎头人俯首伏地。虎头人道:“适有一吹笛小儿,乘我睡熟,因而逃脱。我方才当槛而卧,量彼不敢入寺,必奔往它处,你等可分路索之。”众虎遂四散奔去,虎头人依然踞坐。约五更以后,众虎俱回,说道:“我等四路追寻不获。”正说间,恰值月落斜照,见有人影在树上。虎头人笑道:“这小儿原来在这树上。”乃与众虎望着树上,跳身攫取。幸那树甚高,跳攫不及。李暮吓得魂不附体,几乎坠下。忽闻空中有人喝道:“此人乃御前之人,汝等孽畜,不得猖獗。”于是虎头人与众虎俱各散去。少间天曙,仆从来寻,李暮方才下来。见那笛原在草间,依旧拾起步入寺中,因受惊恐,卧病数日。病愈,方欲起行,适有旧相知的京官皇甫政,新任越州刺史,因赴任偶宿此寺,遇见李暮,问其何往。李暮道:“将欲西行,追随大驾。”皇甫政道:“近日西边兵马充斥,难以行走。不如且同我到越州暂住,俟稍平静,西行未迟。”李暮应诺,遂别寺僧,随皇甫政至越州。一日,皇甫政公事之暇,见月白风清,一时高兴,欲游镜湖,令人具酒肴于舟中,约集僚友同李暮泛湖饮宴。但见月光如水,水光映月,放舟而行,如游天际。众官饮至半酣,皆向李暮请教笛韵。李暮就取出笛儿吹起,其声音之妙,真足以怡情悦耳,听者无不啧啧称叹。一曲方终,只见前面有一叶扁舟,一童子鼓棹而行。船上立着老翁,高声叫道:“大好笛音,肯容我登舟一听否?”众人于月下视之,见那老翁葛巾野服,衣貌堂堂,知非常人,不敢轻慢。遂请他过大船,以礼相见。就座后,老翁道:“偶游月下,忽闻笛声甚佳,故冒昧至此,欲有所陈。”李暮道:“拙技不足污耳,承翁丈闻声而来,定是知音,正欲请教大方。”老翁道:“顷所吹者,乃紫云回曲也,此调出自天宫,今尊官已得其妙,但所吹之笛,乃紫纹竹所造。此竹生在云梦之南,于每年七月望前生。但今年七月望前生,必须于明年七月望前伐。若过期而伐,则其音窒;先期而伐,则其音浮。适间细听笛声,有轻浮之意,当是先期而伐者。此但可吹和平繁靡之调,若吹金石清壮之调,笛管便将碎裂。”李暮听了,口虽唯唯,心还未信。
老翁道:“公如不信,老朽请一试之。”遂取过李暮所吹的笛几吹起一曲金石调来,果然其声清壮。及吹之入破之时,众人正听得好,忽的刮刺一声,笛儿裂作两半。众方惊服。老翁笑道:“损坏佳笛,如之奈何?老朽偶带得二笛,在此当以其一奉偿。”遂向衣裾下取出二笛,一长一短,乃以短者送李暮道:“便请试吹。”李暮接来一吹,果然应手应口,心中欢喜,再三称谢。皇甫政道:“从来说宝剑赠与烈士,红粉寄与佳人。老丈既以敝友知音,何不并将那一笛惠赐之。”老翁道:“那一笛非人间所宜吹,即使相赠,亦未必能吹。”
李暮道:“小子愿一试之。”老翁便把那笛递过。李暮吹之再四,都不入调,且亦不甚响,乃言道:“此笛量非老丈不能吹,必求赐教。”
老翁摇头道:“人间吹不得。”李暮道:“人间吹了便怎么?”老翁笑道:“尊官前日山谷中所吹人间之笛,尚且有虎妖闻声而至。今于湖中吹动那一笛,岂不大惊蛟龙乎?”
众人道:“不信有这等事。”老翁道:“诸公不信,老朽试略吹之。倘有变动,幸勿惊讶。”遂取过那笛,信口一吹。其声震耳,树头宿鸟俱惊飞叫噪。到五六声之后,只见月色惨黯,大风顿作,湖水鼓浪,巨鱼腾跃,举舟之人大骇,都道莫吹。老翁大笑,起身告别。李暮道:“还不曾拜问大名?”老翁笑道:“前宵于空中喝退虎妖者,即我也。不须更问姓名。”遂跳入小舟,忽然不见。众人大惊,自此李暮得了仙笛,其技愈精。皇甫政打听得路途稍通,即遣发起行。不则一日,来到蜀中。先投谒高力士,引至上皇驾前朝见。李暮将途中遇仙之事,从容启奏,上皇闻言,十分叹异,仍令供御。忽见肃宗遣使来奏,言永璘王谋反,称帝于江南。上皇大怒,命速遣将讨之。未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