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苏轼的生平与思想
- 苏轼生平大事年表
- ●卷一 ◎诗四十七首
- ●卷二 ◎诗八十三首
- ●卷三 ◎诗七十六首
- ●卷四 ◎诗八十八首
- ●卷五 ◎诗一百三首
- ●卷六 ◎诗九十九首
- ●卷七 ◎诗八十三首
- ●卷八 ◎诗七十二首
- ●卷九 ◎诗六十七首
- ●卷十 ◎诗四十七首
- ●卷十一 ◎诗七十二首
- ●卷十二 ◎诗四十九首
- ●卷十三 ◎诗八十一首
- ●卷十四 ◎诗七十九首
- ●卷十五 ◎诗七十二首
- ●卷十六 ◎诗八十八首
- ●卷十七 ◎诗八十八首
- ●卷十八 ◎诗一百十八首
- ●卷十九 ◎诗六十四首
- ●卷二十 ◎诗六十二首
- ●卷二十一 ◎诗六十六首
- ●卷二十二 ◎诗六十九首
- ●卷二十三 ◎诗六十七首
- ●卷二十四 ◎诗六十八首
- ●卷二十五 ◎诗八十六首
- ●卷二十六 ◎诗七十七首
- ●卷二十七 ◎诗六十六首
- ●卷二十八 ◎诗一百十首
- ●卷二十九 ◎诗一百十六首
- ●卷三十 ◎诗一百十首
- ●卷三十一 ◎和陶诗七十八首
- ●卷三十二 ◎和陶诗五十七首
- ●卷三十三 ◎赋十七首
- ●卷三十四 ◎叙二十五首
- ●卷三十五 ◎记十三首
- ●卷三十六 ◎记十四首
- ●卷三十七 ◎记十三首
- ●卷三十八 ◎记十九首
- ●卷三十九 ◎传十首
- ●卷四十 ◎论十二首
- ●卷四十一 ◎论十九首
- ●卷四十二 ◎论十首
- ●卷四十三 ◎论十一首
- ●卷四十四 ◎论十一首
- ●卷四十五 ◎制策二首
- ●卷四十六 ◎策略五首
- ●卷四十七 ◎策别十七首
- ●卷四十八 ◎策断三首
- ●卷四十九 ◎策问二十三首
- ●卷五十 ◎南省说书十道
- ●卷五十一 ◎奏议四首
- ●卷五十二 ◎奏议六首
- ●卷五十三 ◎奏议二十七首
- ●卷五十四 ◎奏议十八首
- ●卷五十五 ◎奏议十二首
- ●卷五十六 ◎奏议十首
- ●卷五十七 ◎奏议六首
- ●卷五十八 ◎奏议十二首
- ●卷五十九 ◎奏议六首
- ●卷六十 ◎奏议十三首
- ●卷六十一 ◎奏议五首
- ●卷六十二 ◎奏议八首
- ●卷六十三 ◎奏议十三首
- ●卷六十四 ◎奏议十首
- ●卷六十五 ◎奏议十七首
- ●卷六十六 ◎奏议九首
- ●卷六十七 ◎表状三十三首
- ●卷六十八 ◎表状四十二首
- ●卷六十九 ◎表状四十二首
- ●卷七十 ◎启四十三首
- ●卷七十一 ◎启六十四首
- ●卷七十二 ◎书十一首
- ●卷七十三 ◎书十首
- ●卷七十四 ◎书九首
- ●卷七十五 ◎书二十首
- ●卷七十六 ◎书十六首
- ●卷七十七 ◎尺牍六十六首
- ●卷七十八 ◎尺牍一百九首(本卷实为一百五首)
- ●卷七十九 ◎牍八十三首
- ●卷八十 ◎尺牍七十九首
- ●卷八十一 ◎尺牍八十六首
- ●卷八十二 ◎尺牍九十八首
- ●卷八十三 ◎尺牍一百十一首
- ●卷八十四 ◎尺牍八十四首(本卷实为八十三首)
- ●卷八十五 ◎尺牍九十五首(本卷实为九十七首)
- ●卷八十六 ◎碑十首
- ●卷八十七 ◎碑二首
- ●卷八十八 ◎墓志铭二首
- ●卷八十九 ◎墓志铭十二首
- ●卷九十 ◎行状二首
- ●卷九十一 ◎祭文四十一首
- ●卷九十二 ◎解一首
- ◎说七首
- ◎评史四十六首
- ◎评文选四首
- ●卷九十三 ◎书后二十八首
- ●卷九十四 ◎赞三十七首
- ●卷九十五 ◎赞八十首
- ●卷九十六 ◎铭五十七首
- ●卷九十七 ◎铭二十五首
- ●卷九十八 ◎颂十七首
- ●卷九十九 ◎祝文六十八首
- ●卷一百 ◎杂文十八首
- ●卷一百一 ◎志林五十五条·记游
- ●卷一百二 ◎志林五十五条·祭祀
- ●卷一百三 ◎志林四十二条·异事
- ●卷一百四 ◎志林四十六条·古迹
- ●卷一百五 ◎志林十三条·论古
- ●卷一百六 ◎外制制敕六十七首
- ●卷一百七 ◎外制制敕七十三首
- ●卷一百八 ◎外制制敕七十四首
- ●卷一百九 ◎内制赦文三首
- ●卷一百十 ◎内制诏敕五十二首
- ●卷一百十一 ◎内制口宣一百四十一首
- ●卷一百十二 ◎内制口宣一百二十二首
- ●卷一百十三 ◎内制批答七十六首
- ●卷一百十四 ◎内制表本一十七首
- ●卷一百十五 ◎乐语十六章
- ●补遗 ◎诗一百七十九首
- ◎词三百五十二首
- ◎赋四首
- ◎记二首
- 【传一首·蔡使君传】
- ◎传一首·策问三首
- ◎表状十四首
- ◎尺牍四百九十三首
- 【与程正辅四十七首(之一)】
- 【与冯祖仁三首(之一)】
- 【与章质夫三首(之一)】
- 【与章子平十五首(之一)】
- 【与米元章十九首】
- 【与王庠等若干首】
- ◎尚书解十首
- 【论语.孟子等解若干首】
- ◎书后五百六首
- ●附录 ◎四库全书提要
『东坡全集』【与章质夫三首(之一)】
- 本章共 761 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某启。承喻慎静以处忧患。非心爱我之深,何以及此,谨置之座右也。《柳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措词。本不敢继作,又思公正柳花飞时出巡按,坐想四子,闭门愁断,故写其意,次韵一首寄去,亦告不以示人也。《七夕》词亦录呈。药方付徐令去,惟细辨。覆盆子若不真,即无效。前者路傍摘者,此土人谓之插秧莓,三四月花,五六月熟,其子酸甜可食,当阴乾其子用之。今市人卖者,乃是花鸦莓,九月熟,与《本草》所说不同,不可妄用。想{奄}子已寄君猷矣。
【与章质夫三首(之二)】
某启。伏承被召,移漕六路,舆论所期,虽未厌满,而脱屣炎州,归觐阙庭,兹可庆也。比日启途之暇,起居佳胜。某谪籍所拘,未由攀饯,北望旌驭,此怀可知。伏冀若时为国保重而已。谨奉手启代违,不宣。
【与章质夫三首(之三)】
某启。近承手书,以侍者化去,曲垂开喻,感佩深矣。比来皆已忘去。凡百粗遣。但方营新居,费用百端,独力干办,尤为疲,冬末乃毕工。尔时遂杜门默坐,虽邻不觌。荷公忧爱之深,恐欲知其略也。万一有南来便人,为致人参、干枣数斤,朝夕所须也。不罪!不罪!
【与章子厚二首(之一)】
某启。仆居东坡,作陂种稻,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昨日一牛病几死,牛医不识其状,而老妻识之,曰:“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用其言而效。勿谓仆谪居之后,一向便作村舍翁。老妻犹解接黑牡丹也。言此,发公千里一笑。
【与章子厚二首(之二)】
某启。闲居无人写得公状及圆封,又且不便于邮筒,不以为简慢也。丈丈尊候,闻愈康健,不敢拜书。江淮间岁丰物贱,百须易致,但贫窭所迫,营干自费力耳。舍弟自南都来,挈贱累缭绕江淮,百日至此,相聚旬日,即赴任到筠。不数日,丧一女,情怀可知。碎累满眼,比某尤为贫困也。荷公忧念,聊复及之耳。其余,非尺书所能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