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序·自叙
- 卷一·天人解·阴阳变化
- 卷一·天人解·五行生克
- 卷一·天人解·脏腑生成
- 卷一·天人解·气血原本
- 卷一·天人解·精神化生
- 卷一·天人解·形体结聚
- 卷一·天人解·五官开窍
- 卷一·天人解·五气分主
- 卷一·天人解·五味根原
- 卷一·天人解·五情缘起
- 卷一·天人解·精华滋生
- 卷一·天人解·糟粕传导
- 卷一·天人解·经脉起止
- 卷一·天人解·奇经部次
- 卷一·天人解·营气运行
- 卷一·天人解·卫气出入
- 卷二·六气解·六气解
- 卷二·六气解·六气名目
- 卷二·六气解·六气从化
- 卷二·六气解·六气偏见
- 卷二·六气解·本气衰旺
- 卷二·六气解·厥阴风木
- 卷二·六气解·少阴君火
- 卷二·六气解·少阳相火
- 卷二·六气解·太阴湿土
- 卷二·六气解·阳明燥金
- 卷二·六气解·太阳寒水
- 卷二·六气解·六气治法
- 卷三·脉法解·脉法解
- 卷三·脉法解·寸口脉法
- 卷三·脉法解·寸口人迎脉法
- 卷三·脉法解·三部九候脉法
- 卷三·脉法解·脏腑脉象
- 卷三·脉法解·四时脉体
- 卷三·脉法解·真藏脉义
- 卷三·脉法解·浮沉大小
- 卷三·脉法解·二十四脉
- 卷四·劳伤解·劳伤解
- 卷四·劳伤解·中气
- 卷四·劳伤解·阴阳
- 卷四·劳伤解·阴虚
- 卷四·劳伤解·阳虚
- 卷四·劳伤解·阴脱
- 卷四·劳伤解·阳脱
- 卷四·劳伤解·精神
- 卷四·劳伤解·神惊
- 卷四·劳伤解·精遗
- 卷四·劳伤解·气血
- 卷四·劳伤解·气滞
- 卷四·劳伤解·气积
- 卷四·劳伤解·血瘀
- 卷四·劳伤解·血脱
- 卷四·劳伤解·衄血
- 卷四·劳伤解·吐血
- 卷四·劳伤解·便血
- 卷四·劳伤解·溺血
- 卷五·杂病解上·杂病解
- 卷五·杂病解上·鼓胀根原
- 卷五·杂病解上·噎膈根原
- 卷五·杂病解上·反胃根原
- 卷五·杂病解上·消渴根原
- 卷五·杂病解上·颠狂根原
- 卷五·杂病解上·痰饮根原
- 卷五·杂病解上·咳嗽根原
- 卷五·杂病解上·肺痈根原
- 卷六·杂病解中·腹痛根原
- 卷六·杂病解中·腰痛根原
- 卷六·杂病解中·奔豚根原
- 卷六·杂病解中·瘕疝根原
- 卷六·杂病解中·积聚根原
- 卷六·杂病解中·蛔虫根原
- 卷六·杂病解中·便坚根原
- 卷六·杂病解中·泄利根原
- 卷六·杂病解中·痢疾根原
- 卷六·杂病解中·淋沥根原
- 卷七·杂病解下·中风根原
- 卷七·杂病解下·历节根原
- 卷七·杂病解下·痉病根原
- 卷七·杂病解下·湿病根原
- 卷七·杂病解下·黄疸根原
- 卷七·杂病解下·暍病根原
- 卷七·杂病解下·霍乱根原
- 卷七·杂病解下·痎疟根原
- 卷七·杂病解下·伤风根原
- 卷七·杂病解下·齁喘根原
- 卷八·七窍解·七窍解
- 卷八·七窍解·耳目根原
- 卷八·七窍解·目病根原
- 卷八·七窍解·耳病根原
- 卷八·七窍解·鼻口根原
- 卷八·七窍解·鼻病根原
- 卷八·七窍解·口病根原
- 卷八·七窍解·舌病
- 卷八·七窍解·牙痛
- 卷八·七窍解·咽喉
- 卷八·七窍解·声音
- 卷九·疮疡解·疮疡解
- 卷九·疮疡解·痈疽根原
- 卷九·疮疡解·瘰疬根原
- 卷九·疮疡解·癞风根原
- 卷九·疮疡解·痔漏根原
- 卷十·妇人解·妇人解
- 卷十·妇人解·经脉根原
- 卷十·妇人解·杂病根原
- 卷十·妇人解·胎妊解
- 卷十·妇人解·产后根原
『四圣心源』卷五·杂病解上·反胃根原
- 本章共 632 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5-06
反胃者,阳衰土湿,下脘不开也。饮食容纳,赖于胃阴之降,水谷消磨,藉乎脾阳之升。中气健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化消,关门洞启,精华之上奉者,清空无滞,是以痰涎不生;渣滓之下达者,传送无阻,是以便溺不涩。
湿盛阳亏,中气虚败,戊土偏衰,则能消而不能受;己土偏弱,则能受而不能消。以阳含阴则性降,降则化阴而司受盛,故胃以阳土而主纳;阴含阳则气升,升则化阳而司消腐,故脾以阴土而主磨。阳性开,阴性闭,戊土善纳,则胃阳上盛而窍开;己土不磨,则脾阴下旺而窍闭。水谷善纳,上窍常开,所以能食;饮食不磨,下窍常闭,所以善吐。盖土性回运,气化无停,新故乘除,顷刻莫间。饮食不磨,势难久驻,下行无路,则逆而上涌,自然之理也。
其便结者,糟粕之传送无多也。隧窍闭涩,而渣滓有限,不能遽行,蓄积既久,而后破溢而下。下而又闭,闭而又下,零星断续,不相联属。及其迟日延时,传诸魄门,则粪粒坚硬,形如弹丸。缘大肠以燥金之府,而肺津化痰,不能下润,故燥涩而艰难也。
仲景《金匮》于反胃呕吐,垂大半夏之法,补中降逆而润肠燥,反胃之圣方也。若与茯苓四逆合用,其效更神矣。
姜苓半夏汤
人参三钱 半夏三钱 干姜三钱 茯苓三钱 白蜜半杯
河水扬之二百四十遍,煎大半杯,入白蜜,温服。
反胃与噎膈同理,但上脘不闭耳,全以温中燥湿,降逆开结为主。土燥阳回,饮食消化,自然不吐。谷精下润,渣滓盛满,传送无阻,大便自易。
湿气渗泄,必由便溺,若肝气不能疏泄,加桂枝、阿胶,疏木清风。利水滑肠之法,依噎膈诸方,无有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