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序·自叙
- 卷一·天人解·阴阳变化
- 卷一·天人解·五行生克
- 卷一·天人解·脏腑生成
- 卷一·天人解·气血原本
- 卷一·天人解·精神化生
- 卷一·天人解·形体结聚
- 卷一·天人解·五官开窍
- 卷一·天人解·五气分主
- 卷一·天人解·五味根原
- 卷一·天人解·五情缘起
- 卷一·天人解·精华滋生
- 卷一·天人解·糟粕传导
- 卷一·天人解·经脉起止
- 卷一·天人解·奇经部次
- 卷一·天人解·营气运行
- 卷一·天人解·卫气出入
- 卷二·六气解·六气解
- 卷二·六气解·六气名目
- 卷二·六气解·六气从化
- 卷二·六气解·六气偏见
- 卷二·六气解·本气衰旺
- 卷二·六气解·厥阴风木
- 卷二·六气解·少阴君火
- 卷二·六气解·少阳相火
- 卷二·六气解·太阴湿土
- 卷二·六气解·阳明燥金
- 卷二·六气解·太阳寒水
- 卷二·六气解·六气治法
- 卷三·脉法解·脉法解
- 卷三·脉法解·寸口脉法
- 卷三·脉法解·寸口人迎脉法
- 卷三·脉法解·三部九候脉法
- 卷三·脉法解·脏腑脉象
- 卷三·脉法解·四时脉体
- 卷三·脉法解·真藏脉义
- 卷三·脉法解·浮沉大小
- 卷三·脉法解·二十四脉
- 卷四·劳伤解·劳伤解
- 卷四·劳伤解·中气
- 卷四·劳伤解·阴阳
- 卷四·劳伤解·阴虚
- 卷四·劳伤解·阳虚
- 卷四·劳伤解·阴脱
- 卷四·劳伤解·阳脱
- 卷四·劳伤解·精神
- 卷四·劳伤解·神惊
- 卷四·劳伤解·精遗
- 卷四·劳伤解·气血
- 卷四·劳伤解·气滞
- 卷四·劳伤解·气积
- 卷四·劳伤解·血瘀
- 卷四·劳伤解·血脱
- 卷四·劳伤解·衄血
- 卷四·劳伤解·吐血
- 卷四·劳伤解·便血
- 卷四·劳伤解·溺血
- 卷五·杂病解上·杂病解
- 卷五·杂病解上·鼓胀根原
- 卷五·杂病解上·噎膈根原
- 卷五·杂病解上·反胃根原
- 卷五·杂病解上·消渴根原
- 卷五·杂病解上·颠狂根原
- 卷五·杂病解上·痰饮根原
- 卷五·杂病解上·咳嗽根原
- 卷五·杂病解上·肺痈根原
- 卷六·杂病解中·腹痛根原
- 卷六·杂病解中·腰痛根原
- 卷六·杂病解中·奔豚根原
- 卷六·杂病解中·瘕疝根原
- 卷六·杂病解中·积聚根原
- 卷六·杂病解中·蛔虫根原
- 卷六·杂病解中·便坚根原
- 卷六·杂病解中·泄利根原
- 卷六·杂病解中·痢疾根原
- 卷六·杂病解中·淋沥根原
- 卷七·杂病解下·中风根原
- 卷七·杂病解下·历节根原
- 卷七·杂病解下·痉病根原
- 卷七·杂病解下·湿病根原
- 卷七·杂病解下·黄疸根原
- 卷七·杂病解下·暍病根原
- 卷七·杂病解下·霍乱根原
- 卷七·杂病解下·痎疟根原
- 卷七·杂病解下·伤风根原
- 卷七·杂病解下·齁喘根原
- 卷八·七窍解·七窍解
- 卷八·七窍解·耳目根原
- 卷八·七窍解·目病根原
- 卷八·七窍解·耳病根原
- 卷八·七窍解·鼻口根原
- 卷八·七窍解·鼻病根原
- 卷八·七窍解·口病根原
- 卷八·七窍解·舌病
- 卷八·七窍解·牙痛
- 卷八·七窍解·咽喉
- 卷八·七窍解·声音
- 卷九·疮疡解·疮疡解
- 卷九·疮疡解·痈疽根原
- 卷九·疮疡解·瘰疬根原
- 卷九·疮疡解·癞风根原
- 卷九·疮疡解·痔漏根原
- 卷十·妇人解·妇人解
- 卷十·妇人解·经脉根原
- 卷十·妇人解·杂病根原
- 卷十·妇人解·胎妊解
- 卷十·妇人解·产后根原
『四圣心源』序·自叙
- 本章共 631 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5-06
医有黄帝、岐伯、越人、仲景,四圣之书,争光日月。人亡代革,薪火无传,玉楸子悯后世作者不达其意,既解《伤寒》、《金匮》,乃于己巳二月,作《四圣心源》,解内外百病,原始要终,以继先圣之业。创辟大略,遇事辍笔。庚午四月,北游帝城。十一月终,南赴清江。辛未二月,随驾武林。四月还署,研思旧草,十得其九,厥功未竟。八月十五,开舟北上,再客京华。壬申十月,作天人之解,续成全书。癸酉二月,解长沙药性,五月删定《伤寒》,七月笔削《金匮》,八月修瘟疫痘疹,成于九月十七。
维时霖雨初晴,商飙徐发,落木飘零,黄叶满阶。玉楸子处萧凉之虚馆,坐寂寞之闲床,起他乡之遥恨,生故国之绵思。悲哉!清秋之气也,黯然远客之心矣!爰取《心源》故本,加之润色。
嗟乎!往者虞卿违赵而著《春秋》,屈原去楚而作《离骚》。古人论述,往往失地远客,成于羁愁郁闷之中。及乎书竣业就,乃心独喜,然后知当时之失意,皆为后此之得意无穷也。向使虞卿终相赵国,屈原永宦楚邦,则《离骚》不作,《春秋》莫著,迄于今,其人已朽,其书不传,两人之得意,不如其失意也。
当世安乐之人,其得天者诚厚。然隙驷不留,尺波电谢,生存而处华屋,零落而归山丘,身与夕露同晞,名与朝华并灭。荆棘狐兔之中,樵牧歌吟之下,其为安乐者焉在!窃以为天之厚安乐之人,不如其厚羁愁之士。丈夫得失之际,非俗人之所知也。
顾自己巳,以至壬申,历年多矣,元草未就,是天既长与以穷愁之境,而不频假以萧闲之日。帝眷之隆,何可恃也,良时非多,勗之而已。
癸酉九月甲戌昌邑黄元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