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原序
- 内篇 六家第一
- 内篇 二体第二
- 内篇 载言第三
- 内篇 本纪第四
- 内篇 世家第五
- 内篇 列传第六
- 内篇 表历第七
- 内篇 书志第八
- 内篇 论赞第九
- 内篇 序例第十
- 内篇 题目第十一
- 内篇 断限第十二
- 内篇 编次第十三
- 内篇 称谓第十四
- 内篇 采撰第十五
- 内篇 载文第十六
- 内篇 补注第十七
- 内篇 因习第十八
- 内篇 邑里第十九
- 内篇 言语第二十
- 内篇 浮词第二十一
- 内篇 叙事第二十二
- 内篇 品藻第二十三
- 内篇 直书第二十四
- 内篇 曲笔第二十五
- 内篇 鉴识第二十六
- 内篇 探赜第二十七
- 内篇 摸拟第二十八
- 内篇 书事第二十九
- 内篇 人物第三十
- 内篇 覈才第三十一
- 内篇 序传第三十二
- 内篇 烦省第三十三
- 内篇 杂述第三十四
- 内篇 辨职第三十五
- 内篇 自叙第三十六
- 外篇 史官建置第一
- 外篇 古今正史第二
- 外篇 疑古第三
- 外篇 惑经第四
- 外篇 申左第五
- 外篇 点繁第六
- 外篇 杂说上第七
- 外篇 杂说中第八
- 外篇 杂说下第九
- 外篇 汉书五行志错误第十
- 外篇 汉书五行志杂驳第十一
- 外篇 暗惑第十二
- 外篇 忤时第十三
『史通』内篇 列传第六
- 本章共 841 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夫纪传之兴,肇于《史》、《汉》。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编年者,历帝王之岁月,犹《春秋》之经;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犹《春秋》之传。《春秋》则传以解经,《史》、《汉》则传以释纪。寻兹例草创,始自子长,而朴略犹存,区分未尽。如项王立传,而以本纪名,非惟羽僣之盗,不可同于天子;且推其序事,皆作传言,求谓之纪,不可得也。或曰:"迁纪五帝、夏、殷,亦皆列事而已。子曾不之怪,何独尤于《项纪》哉?"对曰:不然。夫五帝之与夏、殷也,正朔相承,子孙递及,虽无年可著,纪亦何伤!如项羽者,事起秦余,身终汉始,殊夏氏之后羿,似黄帝之蚩尤。譬诸闰位,容可列纪;方之骈拇,难以成编。且夏、殷之纪,不引他事。夷、齐谏周,实当纣日,而析为列传,不入殷篇。《项纪》则上下同载,君臣交杂,纪名传体,所以成嗤。
夫纪传之不同,犹诗赋之有别,而后来继作,亦多所未详。案范晔《汉书》记后妃六宫,其实传也,而谓之为纪;陈寿《国志》载孙、刘二帝,其实纪也,而呼之曰传。考数家之所作,其未达纪传之情乎?苟上智犹且若斯,则中庸故可知矣。
又传之为体,大抵相同,而著作多方,有时而异。如二人行事,首尾相随,则有一传兼书,包括令尽。若陈馀、张耳合体成篇,陈胜、吴广相参并录是也。亦有事迹虽寡,名行可崇,寄在他篇,为其标冠。若商山四皓,事列王阳之首;庐江毛义,名在刘平之上是也。
自兹已后,史氏相承,述作虽多,斯道都废。其同于古者,唯有附出而已。寻附出之为义,攀列传以垂名,若纪季之入齐,颛臾之事鲁,皆附庸自托,得厕于朋流。然世之求名者,咸以附出为小。盖以其因人成事,不足称多故也。窃以书名竹素,岂限详略,但问其事竟如何耳。借如召平、纪信、沮授、陈容,或运一异谋,树一奇节,并能传之不朽,人到于今称之。岂假编名作传,然后播其遗烈也!嗟乎!自班、马以来,获书于国史者多矣。其间则有生无令闻,死无异迹,用使游谈者靡徵其事,讲习者罕记其名,而虚班史传,妄占篇目。若斯人者,可胜纪哉!古人以没而不朽为难,盖为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