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7期-文硕阁独家整理公共版权可商用电子书分享大合集

目前,文硕阁网站已经整理出1.4万本公共版权的书籍。由于本文章的篇幅限制,因此会将书籍分成多个文章进行分享。这是第 567 篇,更多的书籍将在后续的文章中陆续分享给大家。

关于文硕阁

文硕阁网站(www.wenshuoge.com)是一个网络图书馆,专门收录公共版权书籍。成立于2019年,目前已经累计收录了1.4万本公共版权书籍,并提供PDF和EPUB两种格式的下载。最重要的是,这些书籍可以用于商业用途而无需额外授权。

文硕阁网站的出现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便捷的途径,可以免费获取和阅读大量的公版书籍。无论是对于学习、研究还是娱乐,文硕阁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通过文硕阁的努力,这些珍贵的公版书籍得以传承和保护,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其中的智慧和乐趣。

上传书籍赚钱

文硕阁网站自豪地宣布推出了全新的功能,为所有注册用户提供了一个赚钱的机会:现在,您可以在文硕阁网站中发布自己的原创书籍或您精心整理的公共版权书籍,并在每次下载时都享受到收益!

这项全新功能的目标非常简单:我们希望鼓励更多的文硕阁网站的用户参与,一同分享和传播宝贵的书籍资源。不论您是一位热衷于创作的作者,还是一个喜欢整理和分享公共版权书籍的文化爱好者,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发挥空间并获得收益。

文硕阁一直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多便捷、有益的功能,帮助您更好地探索知识和文化。我们期待着您的加入,一同共享这个令人兴奋的新特性,并为文硕阁社区的繁荣和文化传承添砖加瓦!不要错过这个机会,立即登录并开始分享您的书籍,享受丰厚的下载收益吧!

去发布书籍:https://www.wenshuoge.com/publish/

关于公共版权

什么是公共版书籍呢?根据中国现行的著作权法规定,除了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之外,中国公民对自己的著作享有的法定权利在作者死亡后的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截止。超过著作权法保护期限后,这些作品就进入了公有领域,也就是公共版权。这些因为作者已故而失去发行权、改编权等著作权利的书籍,就被称为公共版权书籍,简称为公版书。

让我们一起加入到文硕阁的行列中,为中文公版书的传播和保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吧!让这些宝贵的作品继续闪耀光芒,为我们带来无尽的知识和启迪。


书籍分享

五事毗婆沙论

五事毗婆沙论的书籍封面

在线阅读https://www.wenshuoge.com/book/12375/

二卷,唐玄奘译。尊者法救作。释世友尊者之五事论。五事者色,心,心所,不相应,无为之五法也。分别色品第一。分别心品第二。分别心所法品第三。释尊者世友五事论,文来未尽。


杂阿毗昙心论

杂阿毗昙心论的书籍封面

在线阅读https://www.wenshuoge.com/book/12376/

梵名Sam!yukta^bhidharma -hr!daya-s/a^stra 。凡十一卷。法救(梵Dharmatra^ta )造,僧伽跋摩等译。略称杂心论。又称杂阿毗昙毗婆沙、杂阿毗昙婆沙、杂阿毗昙经、杂阿毗达磨论。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八册。本书乃说一切有部代表圣典之一。为阿毗昙心论之注释书。法胜因慨叹说一切有部之大论(大毗婆沙论,玄奘译,二百卷)浩瀚难解,故摘其要义而成阿毗昙心论二百五十偈。法救则于阿毗昙心论外加序品、择品及三百五十余偈,而成此六百余偈之注释书,用以补正阿毗昙心论。本论之品次,系依四谛之顺位而立。其汉译本有四:第一译系苻秦建元(365~384 )末年,僧伽提婆于洛阳译出,有十六卷或十三卷;第二译系法显及佛陀跋陀罗合译,有十三卷;第三译为刘宋元嘉三年(426),伊业波罗所出,亦有十三卷;第四译即今本,元嘉十一年或十二年于长干寺译出。其中,前三本均已失传。


众事分阿毗昙论

众事分阿毗昙论的书籍封面

在线阅读https://www.wenshuoge.com/book/12377/

尊者世友造,宋求那跋陀罗,菩提耶舍共译,十二卷。与阿毗达磨品类足论同本异译,但有七品。


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

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的书籍封面

在线阅读https://www.wenshuoge.com/book/12378/

凡十卷。尊婆须蜜造,苻秦僧伽跋澄等译。系基于说一切有部之教说,分别解说诸法之性相等。又称尊婆须蜜所集论、婆须蜜所集论、婆须蜜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八册。本论分十四犍度,即:聚犍度、心犍度、三昧犍度、天犍度、四大犍度、契经犍度、更乐犍度、结使犍度、行犍度、智犍度、见犍度、根犍度、一切有犍度、偈犍度。其中,前十三犍度随处揭举摄颂,以概括其说。道安于卷首之序中谓本论博涉十法,所指或即心、三昧、天、四大、更乐、结使、行、智、见、根等十犍度,此等分类与阿毗达磨发智论之杂、结、智、业、大种、根、定、见等八犍度、及杂阿毗昙心论之界、行、业、使、贤圣、智、定、修多罗、杂、择、论等十一品,均颇为相类。其中,发智论之杂犍度可谓相当于本论之聚犍度,其余七犍度则相当于本论三昧犍度以下之各犍度;杂阿毗昙心论之行、使、智、定四品相当于本论行、结使、智、三昧等四犍度,贤圣品、杂品、修多罗品、择品、论品等,则分别相当于本论之见、聚、契经、一切有、偈等诸犍度。故本论可能系于发智论八犍度之外,另加心等六犍度而成十四犍度;杂阿毗昙心论之十一品亦可能系删除本论之心犍度等,再加整理而成者。依近代学者之说,本论作者婆须蜜与婆沙会四大论师中之世友可能为同一人,又谓本论应为婆须蜜之弟子或后人所撰集成书者。


辩中边论

辩中边论的书籍封面

在线阅读https://www.wenshuoge.com/book/12379/

梵名Madhya^nta -vibha^ga-t!i^ka^ 。凡三卷。又作辨中边论、离僻彰中论。世亲菩萨造,唐代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本论系注释弥勒所造之辩中边论颂,阐明大乘中道之正行。计分辩相、辩障、辩真实、辩修对治、辩修分位、辩得果、辨无上乘等七品。异译本有陈代真谛之中边分别论二卷。两译因传承不同,故于法相之解释上时生歧异。此外,西藏藏经中除此世亲释论及弥勒本颂之外,另有安慧之释论,与本论同名。注释书有窥基之辩中边论述记三卷、元晓之中边分别论疏四卷(现存第三卷)等。


辩中边论颂

辩中边论颂的书籍封面

在线阅读https://www.wenshuoge.com/book/12380/

梵名Madhya^nta -vibha^ga-ka^rika^ 。全一卷。又作辨中边论颂、辩中边颂、中边分别颂、中边颂。弥勒菩萨造,唐代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本论颂共七品、一一三颂。依辩中边论述记,其内容依次为辩相品、辩障品、辩真实品、辩修对治品、辩修分位品、辩得果品、辩无上乘品。本论颂有世亲之注释,真谛、玄奘皆有译本。安慧对世亲释论复加以注释,今仅存梵文断片,但有西藏译之完本。在我国,世亲释论之注释书有真谛之中边分别论疏三卷、元晓之中边分别论疏四卷、窥基之辩中边论述记三卷等,但真谛之论疏业已散失不传。


成唯识宝生论

成唯识宝生论的书籍封面

在线阅读https://www.wenshuoge.com/book/12381/

凡五卷。护法撰,唐代义净译。又称二十唯识顺释论、二十唯识颂释论、唯识导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为世亲所著二十唯识论之注释书。印度有关二十唯识论之注释书虽多,但传译于我国者仅有本书,其中义净对二十唯识之颂所作之翻译,多承袭玄奘所译之唯识二十论。窥基所撰唯识二十论述记二卷,其说与本书相通处亦不少。


成唯识论

成唯识论的书籍封面

在线阅读https://www.wenshuoge.com/book/12382/

这是诠释唯识三十颂的论著,凡十卷,护法等十大论师各造释论,唐代玄奘三藏奉诏译,翻经沙门窥基笔受,这是学习唯识学必读的重要论书。世亲晚年造《唯识三十颂》,本颂造出,未造释文而入寂,未几十大论师继起,各造释论,斯时法海波澜,至为壮阔。唐代玄奘三藏由印度回国,携回十家释论百卷,奘师译此论时,本主张十家释论各别全译,后以弟子窥基之请,糅集十家之义成为一部,其中异义纷纭之处,悉折中于护法之说,故《成唯识论》十卷,虽说是糅集十师之作,而实以护法一家为宗,名为传译,不啻新造。基师亦尝述其传译参糅之绩云:十家别译之初,神昉、嘉尚、普光、窥基四人同受师命,共同翻译。数日之后,基请退出,奘师固问其故,基对曰:‘群圣制作,各驰誉于五天,虽文具传于贝叶,而义不备于一本,情见各异,禀者无依。请错综群言,以为一本,楷定真谬,权衡盛则。’久之奘师乃许,故得此论行世。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的书籍封面

在线阅读https://www.wenshuoge.com/book/12383/

梵名Maha^ya^na^bhidharma -samuccaya 。凡七卷。无著菩萨造,唐玄奘译。略称集论。乃集解大乘阿毗达磨诸要项而成。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内容分为本事分与决择分,前者有三法、摄、相应、成就等四品,后者有谛、法、得、论议等四品。本事与决择二分系取自瑜伽师地论中之本地分及摄决择分。三法品之‘广分别’门中之有色无色,乃至有上无上等义门,与摄品之十一种分别、成就品之三种成就说,皆符合于瑜伽师地论卷十三、卷五十二及显扬圣教论卷十四所说。本书与显扬圣教论同为瑜伽师地论之纲目书。又本书系于唐永徽三年(652)三月译出。本论之注释书有阿毗达磨杂集论十六卷,与本论均为后之成唯识论等书所引用,故古来亦多为唯识家所重视。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的书籍封面

在线阅读https://www.wenshuoge.com/book/12384/

梵名Maha^ya^na^bhidharma -samuccaya-vya^khya^ 。凡十六卷。安慧菩萨杂糅,唐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又称阿毗达磨杂集论、杂集论、对法论。乃随文注释无著菩萨之大乘阿毗达磨集论而成。本书原系无著弟子觉师子所作,安慧加以合糅集论而成,为法相宗所依用重要论典之一,乃瑜伽十支论之一。其注释书较重要者有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十卷(窥基)、述记贯练编二十八卷(信培)。


大乘成业论

大乘成业论的书籍封面

在线阅读https://www.wenshuoge.com/book/12385/

梵名Karmasiddhi -prakaran!a 。世亲着,唐代玄奘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异译本有毗目智仙所译之业成就论。系有关身口意三业之论书。全书站在大乘唯识思想之立场,以批判部派佛教诸派之学说。为‘唯识说’之重要论书,而与‘唯识二十论’同为世亲批判其他部派学说之重要文献。内容以有部、正量部为批评之对象,并论及业之体性,破斥有部之形色说、正量部之动色说、日出论者之非显非行说等以心外之物为实体存在之说法,并采用经量部之种子说,以破除有部之三世实有论、正量部之不失法、增长法等。


大乘百法明门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的书籍封面

在线阅读https://www.wenshuoge.com/book/12386/

梵名Maha^ya^na -s/atadharma-praka^s/amukha-s/a^stra 。全一卷。属印度大乘宗经论部。又称大乘百法明门论略录、百法明门论、百法论、略陈名数论。天亲菩萨造,唐代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系摘自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之百法名数,为法相宗所依据重要论书之一。全书系就诸法而略分为五位百法,即:(一)心法,有眼识等八种。(二)心所有法,立偏行等六种分位,即:(1)偏行,有作意等五种。(2)别境,为有欲等五种。(3)善,有信等十一种。(4)烦恼,有贪等六种。(5)随烦恼,有忿等二十种。(6)不定,有睡眠等四种。(三)色法,有眼等十一种。(四)心不相应行法,有得等二十四种。(五)无为法,有虚空无为等六种。本论有(大三一·八五五中)‘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之语,乃说明一切法即五位百法,次列举补特伽罗无我及法无我,而阐述一切法无我之理,以为本论之主要旨趣。盖俱舍立‘七十五法’之说,而仅论及补特伽罗无我之理,是犹妄计心外有实法;唯识则阐明百法皆不离识、实我本空,故一一之法亦非实法,是为唯识证理之门。有关本书之著者,至元法宝勘同录卷九,谓系提婆菩萨,西藏译本则举出护法(藏Dpal-ldan-chos-skyon% )之名。本书之注疏极多,较重要者有:百法明门论解二卷(窥基)、百法明门论疏二卷(大乘光)、百法明门开宗义记一卷(昙旷)、百法明门论义一卷(德清)、百法明门直解一卷(智旭)等。


大乘法界无差别论

大乘法界无差别论的书籍封面

在线阅读https://www.wenshuoge.com/book/12387/

全一卷。又称法界无差别论。印度坚慧菩萨造,唐代提云般若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内容阐明菩提心之义,并论述法界之无差别平等。初举归敬颂,次列菩提心之十二义(果、因、自性、异名、无差别、分位、无染、常恒、相应、不作义利、作义利、一性),计分十二段。每段之初,先以五言颂总明大要,其次则一一详解其义。全书之五言四句颂共有二十四则,七言四句颂一则。其译出年代为武后大周天授二年(691)。本书另有一同名异译本,又称‘如来藏论’,亦为提云般若所译,然其译出年代则在开元(713~741)之后,亦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注疏有法藏之法界无差别论疏一卷(现行二卷)、法界无差别论大意一卷(调云)、法界无差别论讲录三卷(撰者不详)、法界无差别论示珠钞一卷(德门)等。


大乘广五蕴论

大乘广五蕴论的书籍封面

在线阅读https://www.wenshuoge.com/book/12388/

在大正藏中,《大乘五蕴论》有两种,一种是世亲论师造的《大乘五蕴论》,另一种是安慧菩萨造的《大乘广五蕴论》。广五蕴论是世亲大乘五蕴论的注释本,大唐中天竺沙门地婆诃罗译。《大乘五蕴论》在大正藏中占两页的位置,全文三千余字。而广五蕴论全文七千字。广论和五蕴论两者内容大同小异,而广论较五蕴论详尽的多。


大乘五蕴论

大乘五蕴论的书籍封面

在线阅读https://www.wenshuoge.com/book/12389/

全一卷。又作粗释体义论、五蕴论。印度世亲造,唐代玄奘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小乘佛教以蕴、处、界等三科分类诸法,本书着重于阐明大乘五蕴法,并兼说大乘十二处、十八界等法,属法相宗瑜伽十支论之一。小乘萨婆多部将诸法分为五位七十五法,而以五蕴总摄其中七十二有为法。对此,大乘则分为五位百法,其中之九十四有为法总摄于五蕴,即:色蕴有五根、五境、无表色;受蕴有受心所;想蕴有想心所;行蕴有除受、想心所外之一切心法及不相应行法等六十七法;识蕴摄阿赖耶等八识。大乘经典中,以本论对五蕴法之说明最为简要。安慧有大乘广五蕴论(日照译),即广此论而作。


大乘庄严经论

大乘庄严经论的书籍封面

在线阅读https://www.wenshuoge.com/book/12390/

梵名Maha^ya^na -su^tra^lam!ka^ra 。凡十三卷。无着造,唐代波罗颇蜜多罗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内容解说菩萨发心、修行以及应修习之各种法门。又称大乘庄严论、大庄严论、庄严经论、庄严论。乃瑜伽十支论之一。全书共分二十四品。现存之梵本系法国学者莱维(S. Le/vi)于一八九八年发现于尼泊尔者。西藏译本将全书分为‘颂’、‘释’两部分。梵本及西藏译本皆仅有二十一品。本论名目盖含有庄严大乘经之深义,故成唯识论述记卷四本谓,本书书名应题为‘庄严大乘经论’。本论援引经典颇多,有十地经、无尽慧经、行清净经等数十种。关于作者,众说纷纭,梵本未举出作者之名;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长发有无条、开元释教录卷八等,均谓本书为无著所造;西藏译本谓是弥勒造;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一本、成唯识论述记卷四本、解深密经疏卷四等则皆称本颂为慈氏弥勒菩萨造,释论则为天亲菩萨所造。


佛性论

佛性论的书籍封面

在线阅读https://www.wenshuoge.com/book/12391/

凡四卷。世亲(梵Vasubandhu ,四世纪)着,陈·真谛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本论详释究竟一乘宝性论中第五至第七等三品,阐明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义。内容由缘起分、破执分、显体分、辨相分等四分十六品组成,详论佛性之体相,以明一切众生本具之佛性,认为佛性有三种:(一)凡夫生来本具之佛性(住自性性),(二)经过修行显现之佛性(引出性),(三)达到佛果所具之佛性(至得性)。并论破小乘、外道与大乘偏见者之否认悉有佛性说。


尼羯磨

尼羯磨的书籍封面

在线阅读https://www.wenshuoge.com/book/12392/

律学著述。唐怀素集。三卷。系集录《四分律》中羯磨部分之别行本。全书列“方便篇”至“修奉篇”共十七篇文。历代大藏经均有收载。


菩萨戒义疏

菩萨戒义疏的书籍封面

在线阅读https://www.wenshuoge.com/book/12393/

凡二卷。隋代智顗(538~597)说,灌顶(561~632)记。又称梵网菩萨戒经义疏、菩萨戒经义记、菩萨戒经义疏、菩萨戒义记、天台戒义疏、天台戒疏、戒疏。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册。本书系注解梵网菩萨戒经。初立释名、出体、料简三科,次释经文,解义甚为简略。天台、净土宗所传之大乘圆顿戒专依此书而立。收入净土宗全书第十五卷。本书之注疏有明旷之菩萨戒义疏删补三卷、道熙之菩萨戒义疏钞四卷、蕴齐之菩萨戒义疏记三卷、袾宏之菩萨戒经义疏发隐五卷、道光之菩萨戒义疏见闻六卷等。


僧羯磨

僧羯磨的书籍封面

在线阅读https://www.wenshuoge.com/book/12394/

律学著述。唐怀素集。三卷。系集录《四分律》中羯磨部分之别行本。全书立“方便篇”至“修奉篇”共十七篇文。历代大藏经均有收载。


将这篇文章分享给您的朋友们: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