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自序
- 缘起
- 一、我的母亲
- 二、上学之始
- 三、上学以后
- 四、我的父亲
- 五、三位姑母
- 六、我的外祖家
- 七、自刘家浜至桃花坞
- 八、中落时代
- 九、儿童时代的上海
- 十、延师课读
- 十一、记姚和卿先生
- 十二、我的近视眼
- 十三、儿童时代的娱乐
- 十四、坐花船的故事
- 十五、在新年里
- 十六、我的拜年
- 十七、自桃花坞至文衙弄
- 十八、纪顾九皋师
- 十九、桃坞吴家
- 二十、扶乩之术
- 二十一、出就外傅
- 二十二、记朱静澜师
- 二十三、读书与习业
- 二十四、小考的预备
- 二十五、考市
- 二十六、县府考
- 二十七、院试
- 二十八、观场
- 二十九、读书与看报
- 三十、自文衙弄至曹家巷
- 三十一、面试
- 三十二、父亲逝世之年
- 三十三、父亲逝世以后
- 三十四、适馆授餐
- 三十五、订婚
- 三十六、进学
- 三十七、入泮
- 三十八、记徐子丹师
- 三十九、求友时代
- 四十、西堂度曲
- 四十一、外国文的放弃
- 四十二、东来书庄
- 四十三、木刻杂志
- 四十四、译小说的开始
- 四十五、苏沪往来
- 四十六、烟篷的故事
- 四十七、名与号
- 四十八、钏影楼
- 四十九、结婚
- 五十、初到南京
- 五十一、记蒯礼卿先生
- 五十二、在南京
- 五十三、金粟斋译书处
- 五十四、金粟斋时代的朋友
- 五十五、重印仁学
- 五十六、金粟斋的结束
- 五十七、巡游译书处
- 五十八、回到苏州
- 五十九、吴中公学社
- 六十、重帏弃养
- 六十一、葬事
- 六十二、到青州府去
- 六十三、记青州府中学堂(一)
- 六十四、记青州府中学堂(二)
- 六十五、青州风物
- 六十六、青州归来
- 六十七、移居上海之始
- 六十八、新闻记者开场
- 六十九、在小说林
- 七十、息楼
- 七十一、女学校教书
- 七十二、女学生素描
- 七十三、时报的编制
- 七十四、集会结社
- 七十五、编辑杂志之始
- 七十六、还乡一二事
- 七十七、—天的临时记者
- 七十八、编辑小说杂志
- 七十九、在商务印书馆
- 八十、记余觉沈寿事
- 八十一、春柳社及其他
- 八十二、时报怀旧记(上)
- 八十三、时报怀旧记(下)
- 八十四、回忆狄楚青
- 八十五、日本之游
- 八十六、参观朝日新闻
- 八十七、记上海晶报
『钏影楼回忆录』十六、我的拜年
- 本章共 1.75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关于我在儿童时代,新年里拜年的事,我得略说一说:
向来新年里拜年,是父亲去的。我们的亲戚很多,加上父亲的朋友,每次拜年,也近百来家。苏州人向来是工于应酬,人家既然来拜了,你怎可以不去回拜呢?坐轿子,具衣冠,要两天工夫。商业中,这几天里还要理理账,而他又素性疏放,视拜年为畏途。在我九岁的一年,父亲主张明年新春,他自己不出去拜年,要改我去了。他说借此也可以学学礼貌上的一切。
于是把向来拜年的人家,改编了一下。有几家,不来回拜的,就不必去了。有几家,是父亲的朋友,比较疏远的,可以不必去了。有几家,本是老亲,几乎相见不相识了。有几家,已迁居了,也不知道他们的新地址。就剩几家至亲好友,是非去不可的,于是删繁就简,仅存五十家左右,那末坐一天轿子,也可以赶完了。
对于出去拜年,我倒并不畏惧,我从小就不怕生,平日亲戚人家有庆吊事,我居然也去应酬,并不怯场。并且新年里有人到家中拜年,父亲老不在家,便是我去陪客。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出去拜年,要像大人一样,穿了衣冠,不能再作小孩子的打扮。因为我看见也有几个小孩子,到我家拜年,是穿了似大人一般的衣冠的,我很有点羡慕他们。
家中人曲徇我意,取出了父亲一件灰鼠马褂来,这件马褂又长又大,父亲本不爱穿,改缝了一件小的灰员外套,那正合式。外套里面的袍子,我本来有的,不必穿箭衣了。特为定制了一顶小头寸的暖帽,上面还装了一个水晶顶珠(本来水晶顶珠是五品官职,但小孩子是随便的)。脚上鞋子也可以了,但是我坚持了穿一双靴,我觉得穿了靴,气派得多,并且靴底厚,人也可以见得高一点。父亲不得已,便给我去定了一双靴。
轿班在隔年就定下来了,大除夕,轿班来取年赏,祖母就关照他了:“明年是我们小少爷出去拜年了,只要年初二一天。一肩蓝呢轿,三名轿夫,一天里五十余家都要拜完。”我们的轿班头,名叫阿松,听了很高兴。第一,因为小少爷身体轻,抬了毫不费力。第二,一路上抬了轿子,先到那家,后到那家,全由他们支配作主。
但是有两处,却得预先规定,不得更改的,乃是到史家巷吴宅吃午饭,到桃花坞吴宅吃晚点。史家巷吴宅,便是我的外祖家,父亲每年出去拜年,也是如此的。这种常年老规矩,轿班们早已记得的,而且史家巷吴老太爷那里吃饭,他们最愿意,因为外祖父待下人极宽厚,轿班们不但给了他们轿饭钱,而且还欵待他们酒饭,他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那天我吃了早餐,八点钟就出门了,把那一张拜年单子,给轿班头看了,他们会排定了路由。在那个城圈子里,分定了东南西北,使他不跑冤枉路。城外的亲戚,我们极少,即有一二,也不挤在这一日去拜年。轿班的意思,要尽一个上午,拜去三十多家,然后到史家巷吴宅吃饭。吃过饭后,再拜一二十家,然后到桃花坞吴宅吃点心,吃了点心,便可以回去了。
因此出门时,先到胥门,盘门,后到封门、娄门,盘、娄两门较冷落,我们亲友也少,再由城中心到史家巷,差不多也有三十家人家了。吃过饭后,再由城中心到齐门,阊门,约摸二十家人家,到桃花坞吃点心,也就正好,因为轿子轻,他们抬得飞快,在下午从吾外祖家出来,他们喝跑了一点老酒,脚里更有了一点劲,轿子正像飞的一般。
有几家疏远的亲友,轿子到了门口,他们挡了驾,说主人不在家。既然挡驾,就不必下轿了。可是那些轿夫,不管三七廿一,却把轿子抬进门去停下。轿子停下,我只好出轿了,原来我不出轿,他们拿不到轿封,那些人家的挡驾,也是不愿出轿封。总之这一天,我不能自主,完全听命于这几个轿夫了。直到如今,社会上流行一句俗语,叫做“被人抬了轿子”,只怕就是这种情景了。
到了一家人家,有的献了茶,说主人不在家。有的主人明明在家,也说不在家,他们看见拜年的是个小孩子,谁高兴和你周旋呢?这就使轿夫们很愿意,可以马上就走。但到几家亲戚人家,可以直入内室的,有些太太奶奶喜欢小孩子的,便要装出果盘来,问长问短,十分亲热。这一来,可要躭搁许多工夫,那时轿夫就要着急,传进话来催请,吵着:“来不及了,还有好多人家呢。”
这个拜年,蝉联了几年,直到父亲故世以后,我在居丧时期,不出去拜年。到后来更觉拜年毫无意义,对此颇生厌倦。不过有几家至亲,奉了祖母和母亲之命,新年里还是要去拜年的。还有的他们既然先来拜了,礼尚往来,也是不能不去回拜的,那就不坐轿子,安步当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