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甲部不分卷(卷一至十七)
- 乙部不分卷(一十八至三十四)
- 丙部之一(卷三十五)
- 丙部之二(卷三十六)
- 丙部之三(卷三十七)
- 丙部之四(卷三十八)
- 丙部之五(卷三十九)
- 丙部之六(卷四十)
- 丙部之七(卷四十一)
- 丙部之八(卷四十二)
- 丙部之九(卷四十三)
- 丙部之十(卷四十四)
- 丙部之十一(卷四十五)
- 丙部之十二(卷四十六)
- 丙部之十三(卷四十七)
- 丙部之十四(卷四十八)
- 丙部之十五(卷四十九)
- 丙部之十六(卷五十)
- 丙部之十七(卷五十一)
- 丁部之一(卷五十二)
- 丁部之二(卷五十三)
- 丁部之三(卷五十四)
- 丁部之四(卷五十五)
- 丁部五至十三(卷五十六至六十四)
- 丁部之十四(卷六十五)
- 丁部之十五(卷六十六)
- 丁部之十六(卷六十七)
- 丁部之十七(卷六十八)
- 戊部之一(卷六十九)
- 戊部之二(卷七十)
- 戊部之三(卷七十一)
- 戊部之四(卷七十二)
- 戊部之五(卷七十三至八十五)
- 己部之一(卷八十六)
- 己部之二(卷八十七)
- 己部之三(卷八十八)
- 己部之四(卷八十九)
- 己部之五(卷九十)
- 己部之六(卷九十一)
- 己部之七(卷九十二)
- 己部之八(卷九十三)
- 己部九至十(卷九十四至九十五)
- 己部之十一(卷九十六)
- 己部之十二(卷九十七)
- 己部之十三(卷九十八)
- 己部之十四(卷九十九)
- 己部之十五(卷一百)
- 己部之十六(卷一百一)
- 己部之十七(卷一百二)
- 庚部之一(卷一百三)
- 太平经·庚部之二(卷一百四)
- 庚部之三(卷一百五)
- 庚部之四(卷一百六)
- 庚部之五(卷一百七)
- 庚部之六(卷一百八)
- 庚部之七(卷一百九)
- 庚部之八(卷一百十)
- 庚部之九(卷一百十一)
- 庚部之十(卷一百十二)
- 庚部之十二(卷一百十四)
- 己部之十二(卷九十七)
- 庚部十三至十四(卷一百十五至一百十六)
- 庚部之十五(卷一百十七)
- 庚部之十六(卷一百十八)
- 庚部之十七(卷一百十九)
- 辛部不分卷(卷一百二十至一百三十六)
- 壬部不分卷(卷一百三十七至一百五十三)
- 癸部不分卷(卷一百五十四至一百七十)
- 附录·太平经佚文
- 简介
『太平经』庚部之十六(卷一百十八)
- 本章共 2.01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禁烧山林诀第二百九
“请问皇天上洞极之师,师幸哀愚生不肖,乃告语以天上之事,诚非小生所敢望也。既加得已,开其道路,使得知天上事,愿闻天上皆何所喜,何所禁。唯得其戒,诚日夜思惟其意,不敢犯之,以示后生。”“善哉!子之问也,得其要意。真人安坐,为子道之,可传万世,无有去时也。”“唯唯,受命厚厚。”“ 勿谢,子为天地问疑,吾主为天谈,非子之私也,俱共公事,何须谢哉?”“欲不谢,若为轻道易事愁师,谢又触忌讳,不谦也。”“但恐书益文多辞,令难知,故止真人言耳。夫辞者,道之柄,文之所从起也。忽悒悒,方为子分别之。”“ 唯唯。”
“今天上乃上皇洞平气俱至,兴盛阳,日光明,邪气止休,正气遂行,衰者消去,道德阳。”“天上急禁绝火烧山林丛木之乡,何也?愿闻之。”“然,山者,太阳也,土地之纲,是其君也。布根之类,木是其长也,亦是君也,是其阳也。火亦五行之君长也,亦是其阳也。三君三阳,相逢反相衰,是故天上令急禁烧山林丛木。木不烧,则阴中。阴者称母,故倚下也。天所以使子丑寅最先发去。兴多,兴多则火王,火王则日更明;丙丁兴,巳午悦何也?愿闻之。”“此天格也,性也,其母盛多而王,则其子相。其子相,则受气久长,得延年,故天上止之也。阳盛即阴奸日消,阳衰则阴奸日起,故奸猾者常起暮夜,是阳衰而奸起之大证也。故天上乃欲除奸,故禁之也。此自然之术法也,天上亦然,地上亦然。”
“善哉善哉!请问三阳相得,何故凶衰乎?”“善哉,子之问也,得其意。然三阳者,应天阳、地阳、人阳。三尽阳也,无一阴;三尽君也,无一臣;三尽男也,无一女;名为灭亡之路,无后之道也。不敢复传类,不而复相生成,故凶也。是所谓有天而无地,有日而无月,有上而无下,有表而无里,天上名此为立败之纪,故恶之、禁之也。”“善哉!愚生过问此,甚畏之矣。”“子知畏之,生之根也;不知畏之,凶之门也。”“唯唯。”
烧下田草诀第二百一十
“请问下田草宁可烧不?”“天上不禁烧也,当烧之。”“独何故,当烧之乎?愿闻之。”“然,草者,木之阴也,与乙相应。木者,与甲相应。甲者,阳也,与木同类,故相应也。乙者,阴也,与草同类,故与乙相应也。乙者畏金,金者伤木,木伤则阳衰,阳衰则伪奸起,故当烧之也。
又天上言,乙亦阴也,草亦阴也,下田亦土之阴也,三阴相得,反共生奸。故玄武居北极阴中,阴极反生阳。火者,阳也,阴得阳而顺吉,生善事。故天上相教,烧下田草以悦阴,以兴阳,故烧之也。天上亦然也,甲者,天上木也;乙者,天上之草。”
“寅与卯何等也?”“然,寅者亦阳,地上木也;卯者阴也,地上之草也。此四事,俱东行也。但阳者称木,阴者称草,此自然之法,天上之经也。吾不敢欺真人也。子为天问事决疑,吾为天说事,二人共职,共理阴阳,除天地之病,令帝王不愁苦,万二千物各得其所,莫不悦喜而出见,无有冤结者也。”“善哉善哉!”“然,真人可谓知道矣。”“不敢不敢。”“然,学而问道,有何谢乎?”“唯唯。”“系之胸心,无有去时。”“善哉善哉!学问得其数矣。”
天神考过拘校三合诀第二百一十一
“今天上良善平气至,常恐人民有故犯时令而伤之者,今天上诸神,共记好杀伤之人,畋射渔猎之子。不顺天道而不为善,常好杀伤者,天甚咎之,地甚恶之,群神甚非之。
今恐小人积愚,不可复禁,共淹污乱洞皇平气,故今天之大急,部诸神共记之,日随其行,小小共记而考之,三年与闰并一中考,五年一大考。过重者则坐,小过者减年夺算。三世一大治,五世一灭之。故今天上集三道行文书,群神共记过,断好杀伤刑罚也,而兴乐,地上亦然。
真人幸为善,常欲有德于皇天,而怜帝王愁苦,时气不和,实咎在人好杀伤,畋射渔猎,共兴刑罚,常有共逆天地之心意。故使久乖乱不调,帝王前后,得愁苦焉,是重过也。真人幸欲常有功于天,有恩于帝王,今天上积疾毒之。群神教吾言,故今以文付真人,归有德君,以示天下。人得文各自深省,思过失,念书言天。今良平气俱至,不喜人为嫉贼,吾知天上有此言,今敢不下道之?不言恐为嫉贼,害在吾身。吾不敢犯也,故以事报,诸真人慎之。真人不言,害在子身;以示凡人,愚人欲犯之,害在其身,天亦不复过责真人也。
自今以往,天乃兴用群神,使行考治人。天上亦三道集行文书以记过,神亦三道行文书以记过,故人亦三道行文书以记过,故人取象于天,天取象于人。天地人有其事,象神灵,亦象其事法而为之。故鬼神精气于人谏亦谏,常兴天地人同时。是故神应天气而作,精物应地气而起,鬼应人治而斗。此三者,天地中和之疾使,随神气而动作,应时而往来,绝洞而无间,往来难知处。
故今天道传治,与往古殊异,以今占古多不中,以古占今不复应。故古文衰竭难复用,用之不比中,又有集处真真文。故天上言,拘校前后三合,取中善者以明事,以合意,然后天上道正,王道备,邪恶悉去,帝王大乐,乃无事,人自为谨,得天意。真人知此事重乎?”“唯唯。”“善哉!子知其意矣。”
右天上禁火以兴生断刑伤杀止畋射猎不顺天时气为天所恶记见在知赤初受符更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