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甲部不分卷(卷一至十七)
- 乙部不分卷(一十八至三十四)
- 丙部之一(卷三十五)
- 丙部之二(卷三十六)
- 丙部之三(卷三十七)
- 丙部之四(卷三十八)
- 丙部之五(卷三十九)
- 丙部之六(卷四十)
- 丙部之七(卷四十一)
- 丙部之八(卷四十二)
- 丙部之九(卷四十三)
- 丙部之十(卷四十四)
- 丙部之十一(卷四十五)
- 丙部之十二(卷四十六)
- 丙部之十三(卷四十七)
- 丙部之十四(卷四十八)
- 丙部之十五(卷四十九)
- 丙部之十六(卷五十)
- 丙部之十七(卷五十一)
- 丁部之一(卷五十二)
- 丁部之二(卷五十三)
- 丁部之三(卷五十四)
- 丁部之四(卷五十五)
- 丁部五至十三(卷五十六至六十四)
- 丁部之十四(卷六十五)
- 丁部之十五(卷六十六)
- 丁部之十六(卷六十七)
- 丁部之十七(卷六十八)
- 戊部之一(卷六十九)
- 戊部之二(卷七十)
- 戊部之三(卷七十一)
- 戊部之四(卷七十二)
- 戊部之五(卷七十三至八十五)
- 己部之一(卷八十六)
- 己部之二(卷八十七)
- 己部之三(卷八十八)
- 己部之四(卷八十九)
- 己部之五(卷九十)
- 己部之六(卷九十一)
- 己部之七(卷九十二)
- 己部之八(卷九十三)
- 己部九至十(卷九十四至九十五)
- 己部之十一(卷九十六)
- 己部之十二(卷九十七)
- 己部之十三(卷九十八)
- 己部之十四(卷九十九)
- 己部之十五(卷一百)
- 己部之十六(卷一百一)
- 己部之十七(卷一百二)
- 庚部之一(卷一百三)
- 太平经·庚部之二(卷一百四)
- 庚部之三(卷一百五)
- 庚部之四(卷一百六)
- 庚部之五(卷一百七)
- 庚部之六(卷一百八)
- 庚部之七(卷一百九)
- 庚部之八(卷一百十)
- 庚部之九(卷一百十一)
- 庚部之十(卷一百十二)
- 庚部之十二(卷一百十四)
- 己部之十二(卷九十七)
- 庚部十三至十四(卷一百十五至一百十六)
- 庚部之十五(卷一百十七)
- 庚部之十六(卷一百十八)
- 庚部之十七(卷一百十九)
- 辛部不分卷(卷一百二十至一百三十六)
- 壬部不分卷(卷一百三十七至一百五十三)
- 癸部不分卷(卷一百五十四至一百七十)
- 附录·太平经佚文
- 简介
『太平经』丙部之十二(卷四十六)
- 本章共 1.65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道无价却夷狄法第六十二
“天师将去,无有还期,愿复乞问一两结疑。”“行,今疾言之,吾发已有日矣,所问何等事也?”“愿乞问明师前所赐弟子道书,欲言甚不谦大不事,今不问入,犹终古不知之乎。”“行勿讳。”“今唯明师开示下愚弟子。”“诺。”
“今师前后所与弟子道书,其价直多少?”“噫!子愚亦大甚哉!乃谓吾道有平耶?诺,为子具说之,使子觉悟,深知天道轻重、价直多少。然今且赐子千斤之金,使子以与国家,亦宁能得天地之欢心,以调阴阳,使灾异尽除,人君帝王考寿,治致上平耶?今赍万双之璧玉,以归国家,宝而藏之,此天下之珍物也,亦宁能使六方太和之气尽见,瑞应悉出,夷狄却去万里,不为害耶?
今吾所与子,道毕具,乃能使帝王深得天地之欢心,天下之群臣遍说,C738 行动摇之属莫不忻喜,夷狄却降,瑞应悉出,灾害毕除,国家延命,人民老寿。审能好善、案行吾书,唯思得其要意,莫不响应,比若重规合矩,无有脱者也。成事大□□,吾为天谈,不欺子也,今以此天法奉助有德帝王,使其无忧,但日游,其价直多少哉!子之愚心,解未乎哉?
诺,复为子陈一事也。天下之人好善而悦人者,莫善于好女也,得之乃与其共生子,合为一心,诚好善可爱,无复双也。今以万人赐国家,莫不悦且喜,见之者使人身不知其老也,亦宁能安天地,得万国之欢心,令使八远响应,天下太平耶哉?吾道乃能上安无极之天,下能顺理无极之地,八方莫不悦乐来降服,扰扰之属者,莫不被其德化,得其所者也。是价直多少,子自深计其意。
子欲乐报天重功,得天心者,疾以吾书报之。如以奇伪珍物累积之上柱天,天不为其说喜也,不得天之至心也。欲得天心,乃宜旦夕思吾书言,已得其意,即亦得天心矣,其价直多少乎?
故赐国家千金,不若与其一要言可以治者也。与国家万双璧玉,不若进二大贤也。夫要言大贤珍道,乃能使帝王安枕而治,大乐而致太平,除去灾变,安天下,此致大贤要言奇道,价直多少乎哉?
故古者圣贤帝王,未尝贫于财货也,乃常苦贫于士,愁大贤不至,人民不聚,皆欲外附,日以疏少,以是不称皇天心,而常愁苦,若但欲乐富于奇伪之物,好善之,不能得天地之心而安四海也;积金玉璧奇伪物,横纵千里,上至天,不能致大贤、圣人、仙士,使来辅治也。
子详思吾书,大贤自来,共辅助帝王之治,一旦而同计,比若都市人一旦而会,万物积聚,各资所有,往可求者。得行吾书,天地更明,日月列星皆重光,光照B77C远八方。四夷见之,莫不乐来服降,贤儒悉出,不复蔽藏,其兵革皆绝去,天下垂拱,而行不复相伤,同心为善,俱乐帝王。吾书乃能致此,其价直多少,子亦知之耶?
欲与国千斤金,不若与一要言,以致治太平,除灾安天下。古者帝王未尝患财货,乃患贫于士,愁大贤不至,人民不聚,皆欲外附,日以疏少,以是不称皇天之心。若积金玉奇物,纵横千里,直上至天,终不至大贤、圣人、仙士来,赖助帝王之治。
故古者圣贤,独深知道,重气平也,故不以和土,但付归有德;有德知天地心意,故尊道重德。愚人实奇伪之物,故天书不下,贤圣不授,此之谓也。子其慎之矣,吾言不误也,子慎吾道矣。夫人持珍物璧玉金钱行,冥尚坐守之,不能寐也。是尚但珍物耳,何言当传天宝秘图书,乃可以安天地六极八远乎?出,子复重慎之。”“唯唯。”
“吾书乃天神吏常坐其傍守之也,子复戒之。”“唯唯。”“吾书乃三光之神吏常随而照视之也。”“唯唯。”“吾书即天心也意也,子复深精念之。”“ 唯唯。”“子能听吾言者,复为子陈数不见之事。”“唯唯。”
“出口入耳,不可众传也。帝王得之天下服,神灵助其行治,人自为善,不日令而自均也。”“唯唯。弟子六人悉愚暗,无可能言,必触忌讳。今俱唯师自为皇天陈列道德,为帝王制作万万岁宝器,必师且悉出内事无隐匿,诚得伏受严教密敕,不敢漏泄。”
“诺,今且为子考思于皇天,如当悉出,不敢有可藏;如不可出,亦不敢妄行。天地之运,各自有历,今且案其时运而出之,使可常行,而家国大吉,不危亡。所以不付小人而付帝王者,帝王其历,常与天地同心,乃能行此;小人不能行,故属君子,令付其人也。”
右平道德价数贵贱解通愚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