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原序
- 卷一 五脏门
- 卷二 诸风门
- 卷三 诸寒门
- 卷四 诸暑门
- 卷五 诸湿门
- 卷六 痼冷积热门
- 卷七 诸虚门
- 卷八 诸痹门
- 卷九 血病门
- 卷十 心腹痛门
- 卷十一 症瘕积聚门
- 卷十二 宿食门
- 卷十三 胀满门
- 卷十四 水肿门
- 卷十五 蛊毒门
- 卷十六 黄疸门
- 卷十七 咳喘痰饮门
- 卷十八 诸疟门
- 卷十九 大便门
- 卷二十 小便门
- 卷二十一 霍乱门
- 卷二十二 呕吐翻胃噎膈门
- 卷二十三 脚气门
- 卷二十四 消渴门
- 卷二十五 诸疝门
- 卷二十六 眩晕门
- 卷二十七 惊悸怔忡健忘门
- 卷二十八 癫痫门
- 卷二十九 诸汗门
- 卷三十 眼门
- 卷三十一 咽喉门
- 卷三十二 口齿门
- 卷三十三 耳门
- 卷三十四 鼻门
- 卷三十五 头面门
- 卷三十六 腰痛门
- 卷三十七 妇人门
- 卷三十八 痈疽疔肿门
- 卷三十九 疥癣门
- 卷四十 瘿瘤瘰门
- 卷四十一 五痔肠风脏毒门
『济生方』卷十六 黄疸门
- 本章共 1.26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黄疸门] 五疸论治
古方论∶有黄胆、有疸病,命名不同,其实一也。详观他书,黄有三十六种,疸有五种。
三十六种黄者,圣惠方载之备矣。五疸之证,感之者多,不容不详。其五疸者,黄汗、黄胆谷疸、酒疸、女劳疸是也。黄汗之状,身体俱肿,汗出不渴,状如风水,汗出染衣,黄如汁,其脉自沉,此由脾胃有热,汗出入水浴,水入汗空中,故汗黄也。黄胆之状,食己即饥,身体、面目、爪甲、牙齿及小便悉黄,欲安卧,或身体多赤多青皆见者,必发寒热,此由酒食过度,脏腑热极,水谷相并,积于脾胃,复为风湿所搏,结滞不散,热气郁蒸所为也。大抵发于阴部其人必呕,发于阳部必振寒而发热。谷疸之状,食毕即头眩,心中怫郁不安而发黄,此由大饥大食,胃气冲蒸所致也。酒疸之状,身目发黄,心中懊痛,足胫满,小便黄,面发赤斑,此由饮酒多,进谷少,胃内生热,因大醉当风入水所致也。女疸之状,身目皆黄,发热恶寒,小腹满急,小便不利,此由大劳大热,不能保摄,房后入水所致也,其间多渴而腹胀者,其病难疗。又有时气伤风、伤寒、伏暑,亦令人发黄。五疸口淡怔忡,耳鸣脚弱,微寒发热,小便白浊,当作虚证治,不可妄投凉剂,愈伤血气。临病之际,不可不辨明也。
[黄疸门五疸论治] 黄散
治黄汗。
黄(去芦,蜜水炙)赤芍药茵陈(各二两)石膏(四两)麦门冬(去心)豉(各一两)甘草(炙,半两)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黄疸门五疸论治] 茵陈散
治黄胆。
茵陈木通栀子仁(各一两)大黄(炒,一两)瓜蒌(一个)石膏(二两)甘草(炙,半两)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葱白一茎,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黄疸门五疸论治] 谷疸丸
治谷疸。
苦参(三两)龙胆草(一两)牛胆(一枚)上为细末,用牛胆汁入少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熟水或生姜甘草
[黄疸门五疸论治] 葛根汤
治酒疸。葛根(二两)枳实(去瓤,麸炒)栀子仁豉(各一两)甘草(炙,半两)
[黄疸门五疸论治] 茵陈汤
治时行瘀热在里,郁蒸不消,化为发黄。
茵陈(二两)大黄(一两)栀子仁(三钱)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黄疸门五疸论治] 加减五苓汤
治伏暑郁发黄,烦渴,小便不利。
赤茯苓(去皮)猪苓(去皮)泽泻白术茵陈(各等分)上为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黄疸门五疸论治] 秦艽饮子
治五疸,口淡,耳鸣,脚弱,微寒发热,小便白浊。
秦艽(去芦)当归(去芦,酒浸)芍药白术官桂(去皮,不见火)茯苓(去皮)熟地黄(酒蒸)橘红小草川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黄疸门五疸论治] 滑石散
治女劳疸,身目俱黄,恶寒发热,小腹满急,小便艰难。滑石(一两半)白矾(一两,烧令汁尽)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大麦粥饮调下二钱,小便出黄水为度。
上为细末,用醋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矾红为衣,每服三十粒,食后姜汤下,小儿临时加减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