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礼记》简介
- 敖不可长①
- 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1)
- 鲁庄公及宋人战于乘丘(1)
- 曾子寝疾(1)
- 子夏其子而丧其明(1)
- 子柳之母死(1)
- 成子高寝疾(1)
- 晋献公之丧(1)
- 吴侵陈(1)
- 知悼子卒(1)
- 陈子车死于卫(1)
- 卫献公出奔(1)
- 战于郎(1)
- 孔子过泰山侧(1)
- 鲁人有周丰也者(1)
- 齐大饥(1)
- 晋献文之成室(1)
- 季孙之母死(1)
- 阳门之介夫死(1)
- 赵文子与叔誉观平九原①
-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①
-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①
- 发虑宪①
- 玉不琢不成器①
- 虽有嘉肴①
- 古之教者①
- 大学始教(1)
- 大学之教也(1)
- 今之教者(1)
- 大学之法①
- 学者有四失(1)
- 善歌者(1)
-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1)
- 凡学之道(1)
- 善学者①
- 记问之学(1)
- 良冶之子(1)
- 古之学者(1)
- 大德不官(1)
- 凡音之起(1)
-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1)
- 礼以道其志(1)
-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1)
- 乐者,通伦理者也(1)
- 乐由中出(1)
- 乐者,异文合爱者也(1)
- 乐者,天地之和也(1)
-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1)
- 天地之道(1)
- 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1)
- 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1)
- 土敝则草木不长(1)
- 德者,性之端也(1)
- 钟声铿,铿以立号①
- 礼乐不可斯须去身①
- 夫乐者乐也(1)
『礼记注释』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1)
- 本章共 930 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音乐随情感的变化而变化
【原文】
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2),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③。
是故志微、瞧杀之音作(4),而民思忧;啤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5),而民康乐;粗厉、猛起、奋末、广賁之音作(6),而民刚毅;廉直、劲正、庄诚之音作(7),而民肃敬;宽裕、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8),而民慈爱;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9),而民淫乱。
【注释]
①本节选自《乐记·乐言》。②血气:指性格、气质。知:同“智”。③心术:指喜怒哀乐等情感。(4)瞧杀(jiaoshai):急促。⑤啤(shan)谐:和谐。慢易:缓慢轻松。繁文:文采华美。简节:节奏宽简。
【译文】
虽然人人都有性格、气质、心智这些本性,但哀、乐、喜、怒等情感变化并没有规律。人心受到外物的刺激而产生反应,然后才表现为一定的情感。
因此,细微、急速的音乐出现时,表现了人们心中的忧虑;和谐舒展、轻松和缓、音色华美、节奏宽简的音乐出现时,表现了人心安详乐观;粗犷激越、豪迈奔放、昂扬振奋、宏大愤激的音乐出现时,表现人们的刚毅之情;清明正直、刚正有力、庄重真诚的音乐出现时,表现了人们心中的肃然之情;宽畅从容、圆润洪亮、流利活泼、平和顺畅的音乐出现时,表现了人们心中的慈爱之情;放荡、散乱、轻佻、淫秽的音乐出现时,表现了人们心中的淫乱之情。
【读解】
音乐既然是表现情感的,那么就能从音乐的音色、节奏、调性、旋律的变化中,体察到人们的内心情感的变化。这里所列举的几类情绪以及表达它们的音乐特点,恰好说明了这个问题。
人们内心情感的产生,离不开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离开了生活,情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毛泽东说过,“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喜怒哀乐,一定有其产生的基础。白毛女、杨白劳对黄世仁的恨,是由他们之间的压迫、剥削和被压迫被剥削的关系产生的。大观园中的焦大不可能爱上林妹妹,是由于他们的出身、成长的背景完全不同,两人不在同一生活层面上。
从音乐当中的确可以体察到世事人心人情的变化,了解到民心民意,从而为统治者的决策提供依据。但是,一定要说音乐能救过救民,将百姓大众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来,便近乎于天方夜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