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礼记》简介
- 敖不可长①
- 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1)
- 鲁庄公及宋人战于乘丘(1)
- 曾子寝疾(1)
- 子夏其子而丧其明(1)
- 子柳之母死(1)
- 成子高寝疾(1)
- 晋献公之丧(1)
- 吴侵陈(1)
- 知悼子卒(1)
- 陈子车死于卫(1)
- 卫献公出奔(1)
- 战于郎(1)
- 孔子过泰山侧(1)
- 鲁人有周丰也者(1)
- 齐大饥(1)
- 晋献文之成室(1)
- 季孙之母死(1)
- 阳门之介夫死(1)
- 赵文子与叔誉观平九原①
-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①
-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①
- 发虑宪①
- 玉不琢不成器①
- 虽有嘉肴①
- 古之教者①
- 大学始教(1)
- 大学之教也(1)
- 今之教者(1)
- 大学之法①
- 学者有四失(1)
- 善歌者(1)
-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1)
- 凡学之道(1)
- 善学者①
- 记问之学(1)
- 良冶之子(1)
- 古之学者(1)
- 大德不官(1)
- 凡音之起(1)
-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1)
- 礼以道其志(1)
-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1)
- 乐者,通伦理者也(1)
- 乐由中出(1)
- 乐者,异文合爱者也(1)
- 乐者,天地之和也(1)
-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1)
- 天地之道(1)
- 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1)
- 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1)
- 土敝则草木不长(1)
- 德者,性之端也(1)
- 钟声铿,铿以立号①
- 礼乐不可斯须去身①
- 夫乐者乐也(1)
『礼记注释』乐由中出(1)
- 本章共 859 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以礼约取代兵刑
【原文】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2),礼自外作故文(3)。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4),礼至则不在争。揖让而治天下者(5),礼乐之谓也。
暴民不作,诸侯宾服(6),兵革不试(7),五刑不用(8),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天子如此厂则礼行矣。
【注释]
(1)本节选自《乐记.乐论》。(2)静:安静。这里指潜移默化的影响。(3)文:指礼仪制度。(4)至:通达。(5)揖让:礼让。(6)宾服:服从,归顺。(7)试:使用。(8)五刑:指墨、劓、剕宫、大辟五种刑罚。
【译文】
乐由内心产生,礼体现于外表。乐由内心产生所以能够潜移默化;礼体现于外表,所以形成礼仪制度。最好的乐必定平易,最好的礼必定简朴。乐通达内心则民众没有怨恨,礼仪通行则民众没有冲突。以礼治理天下,就是指实行礼乐。
暴民不起来作乱,诸侯都来归顺,不必使用武力,不动用多种刑罚,百姓没有忧患,天子不动怒,这就表明乐普遍实行了。父子相互亲睦,长幼之间次序明确,四海之内的日恩都相互尊敬,这就表明礼普遍实行了。
【读解】
乐被纳入了儒家的政治理想之中,成为治国安邦的根本之一,同“礼”相辅相成。这种政治理想是很独特的:以问代武,以礼乐代兵刑,以感化代专制。
之所以说这是一种理想,是从实际出发的。也就是说,以感化、说服、规劝来代替必要的强制措施,在现实当中是难以行的通的,历史上大概很少有过不依靠法律、军队来维持统治的政权。不以强制手段和强力来维护统治当然是好事,而美好的愿望总会受到无情的现实的挑战。
因此,过分夸大“乐”的作用,只可能造成负面影响,更多的时候,它经常成为统治者用来掩盖专制和暴力的伪装,成为蒙蔽人们的烟幕。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儒家思想有非常现实、非常功利的一面,同时也有非常理想化、非常不切合实际的一面。这两个方面时常交织在一起,对历代统治集团和民众百姓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对次我们有足够清醒的认识,从而决定我们应当来采取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