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前言
- 凡例
- 卷一 文韬 文师第一
- 卷一 文韬 盈虚第二
- 卷一 文韬 国务第三
- 卷一 文韬 大礼第四
- 卷一 文韬 明传第五
- 卷一 文韬 六守第六
- 卷一 文韬 守土第七
- 卷一 文韬 守国第八
- 卷一 文韬 上贤第九
- 卷一 文韬 举贤第十
- 卷一 文韬 赏罚第十一
- 卷一 文韬 兵道第十二
- 卷二 武韬 发启第十三
- 卷二 武韬 文启第十四
- 卷二 武韬 文伐第十五
- 卷二 武韬 顺启第十六
- 卷二 武韬 三疑第十七
- 卷三 龙韬 王翼第十八
- 卷三 龙韬 论将第十九
- 卷三 龙韬 选将第二十
- 卷三 龙韬 立将第二十一
- 卷三 龙韬 将威第二十二
- 卷三 龙韬 励军第二十三
- 卷三 龙韬 阴符第二十四
- 卷三 龙韬 阴书第二十五
- 卷三 龙韬 军势第二十六
- 卷三 龙韬 奇兵第二十七
- 卷三 龙韬 五音第二十八
- 卷三 龙韬 兵征第二十九
- 卷三 龙韬 农器第三十
- 卷四 虎韬 军用第三十一
- 卷四 虎韬 三阵第三十二
- 卷四 虎韬 疾战第三十三
- 卷四 虎韬 必出第三十四
- 卷四 虎韬 军略第三十五
- 卷四 虎韬 临境第三十六
- 卷四 虎韬 动静第三十七
- 卷四 虎韬 金鼓第三十八
- 卷四 虎韬 绝遭第三十九
- 卷四 虎韬 略地第四十
- 卷四 虎韬 火战第四十一
- 卷四 虎韬 垒虚第四十二
- 卷五 豹韬 林战第四十三
- 卷五 豹韬 突战第四十四
- 卷五 豹韬 敌强第四十五
- 卷五 豹韬 敌武第四十六
- 卷五 豹韬 鸟云山兵第四十七
- 卷五 豹韬 鸟云泽兵第四十八
- 卷五 豹韬 少众第四十九
- 卷五 豹韬 分险第五十
- 卷六 犬韬 分合第五十一
- 卷六 犬韬 武锋第五十二
- 卷六 犬韬 练士第五十三
- 卷六 犬韬 教战第五十四
- 卷六 犬韬 均兵第五十五
- 卷六 犬韬 武车士第五十六
- 卷六 犬韬 武骑士第五十七
- 卷六 犬韬 战车第五十八
- 卷六 犬韬 战骑第五十九
- 卷六 犬韬 战步第六十
- 附录一 姜太公传略
- 附录二 六韬逸文
『六韬译注』卷一 文韬 守国第八
- 本章共 1.76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提示】
本篇首先阐明应根据万物生长的规律来治理民众。接着论述了在天下动荡时,应采取“发之以其阴,会之以其阳”的策略,这样就会“天下和之”,夺取天下。
【译文】
文王问太公道:“怎样才能保卫国家呢?”
太公说:“请您先行斋戒,然后我再告诉您关于天地之间运行的规律,四季万物生长的原由,圣贤的治国道理,民心转变的根源。”
文王于是斋戒七天,以弟子礼再度拜问太公。
太公说:“天有四时,地生万物。天下有民众,民众由圣贤治理。春天的规律是滋生,万物都欣欣向荣;夏天的规律是成长,万物都繁荣茂盛;秋天的规律是收获,万物都饱满成熟;冬天的规律是贮藏,万物都潜藏不动。万物成熟就应收藏,攸藏之后则又重新滋生。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既无终点,也无起点。圣人参照效法这一自然规律,作为治理天下的普遍原则。所以天下大治时,仁人圣君就隐而不露;天下动乱之时,仁人圣君就奋起拨乱反正,建功立业。这是必然的规律。圣人处于天地之间,他的地位作用的确重大。他遵循常理治理天下,使民众安定。民心不定,是动乱发生的契机。一同出现这种契机,天下权力之争夺得失也必然随之而起。这时圣人就秘密地发展自己的力量,待到时机成熟就公开进行讨伐。首先倡导除暴安民,天下必然群起响应。当变乱平息一切已恢复正常时,既不要进而争功,也无需退而让位。这样守国,就可以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光了。”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守国奈何?”
太公曰:“斋,将语君天地之经①,四时所生,仁圣之道,民机之情。”
王即斋七日,北面再拜而问之。
太公曰:“天生四时,地生万物,天下有民,仁圣牧之②。故春道生,万物荣;夏道长,万物成;秋道敛,万物盈;冬道藏,万物寻③。盈则藏,藏则复起,莫知所终,莫知所始。圣人配④之,以为天地经纪。故天下治,仁圣藏;天下乱,仁圣昌,至道其然也。圣人之在天地间也,其宝⑤固大矣。因其常而视之,则民安。夫民动而为机,机动而得失争矣。故发之以其阴,会之以其阳⑥。为之先唱,天下和之。极反其常,莫进而争,莫退而让。守国如此,与天地同光。”
【注释】
①经:常道,通理,一般规律。
②牧:治理,管理。
③寻:《武经七书直解》作“静”;隐藏不动的意思。
④配:相配,引申为参照仿效。
⑤宝:指圣人的地位和作用。
⑥发之以其朗,会之以其阳:发,蕴育,发展。阴,暗中,秘密。会,际会、时机。阳,光明正大。全句意为隐蔽秘密地发展力量,抓住时机,正大光明地进行讨伐。
【例证】
“发之以其阴,会之以其阳,为乏先唱,天下和之。”元末农民起义就是运用这一策略推翻元朝统治的。
元朝统治后期,政治黑暗,统治阶级内部政局动荡,数十年间连续换了十个皇帝。皇帝大多不问朝政,只图享受;大臣争权夺利,互相勾心斗角。元王朝实行民族歧视和阶级压迫政策,横征暴敛,土地高度集中,“贫者愈贫,富者愈富”,阶级矛盾愈来愈激化。于是,起源于宋代的白莲教,到元代逐渐流行,成为各族人民进行宣传和组织起义的秘密空教组织。
元朝末年,黄河泛滥成灾,殃及冀、鲁、豫广大地区,造成“里人乏食,草木为粮”,人民流离矢所,饿浮遍野,广大民众饥寒交迫,忍无可忍,一次全国规模的农民起义正在酝酿之中。
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朝征发十五万民工修治黄河。这些民工被征发到工地后,既要承担繁重的劳动,还要受官吏的凌辱鞭打,怨恨满腹。早已利用白莲教秘密进行起义准备的白莲教领袖韩山童、刘福通等人,认为这是发动起义的绝好机会,便在民工中积极活动和串联,宣传天下就要大乱,号召起义。他们暗地里做了一个独眼石人,埋在即将开凿的河道上,同时派人到处散布歌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民工们掘出石人,认为歌谣灵验,群情震动。他们辗转传告,很快遍及附近乡村,韩山童、刘福通觉得发动起义的时机已经成熟,便在河北永年杀黑牛白马,聚众宣誓,准备举起反元大旗,各地同时起义。但由于秘密泄露,韩山童被捕遇害,刘福通逃回颖州(今安徽阜阳)率众起义。他们头裹红巾,称为红巾军。由于红巾军所到之处,尽杀元朝官吏,“开仓济贫”,对人民“不杀不淫”,得到民众的热烈拥护,因此各地纷纷响应,起义迅速发展。元王朝的统治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率领的一支起义军攻占元朝都城大都(今北京),元朝的统治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