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卷一·居士集卷一
- 卷二·居士集卷二
- 卷三·居士集卷三
- 卷四·居士集卷四
- 卷五·居士集卷五
- 卷六·居士集卷六
- 卷七·居士集卷七
- 卷八·居士集卷八
- 卷九·居士集卷九
- 卷十·居士集卷十
- 卷十一·居士集卷十一
- 卷十二·居士集卷十二
- 卷十三·居士集卷十三
- 卷十四·居士集卷十四
- 卷十五·居士集卷十五
- 卷十六·居士集卷十六
- 卷十七·居士集卷十七
- 卷十八·居士集卷十八
- 卷十九·居士集卷十九
- 卷二十·居士集卷二十
- 卷二十一·居士集卷二十一
- 卷二十二·居士集卷二十二
- 卷二十三·居士集卷二十三
- 卷二十四·居士集卷二十四
- 卷二十五·居士集卷二十五
- 卷二十六·居士集卷二十六
- 卷二十七·居士集卷二十七
- 卷二十八·居士集卷二十八
- 卷二十九·居士集卷二十九
- 卷三十·居士集卷三十
- 卷三十一·居士集卷三十一
- 卷三十二·居士集卷三十二
- 卷三十三·居士集卷三十三
- 三十四·居士集卷三十四
- 卷三十五·居士集卷三十五
- 卷三十六·居士集卷三十六
- 卷三十七·居士集卷三十七
- 卷三十八·居士集卷三十八
- 卷三十九·居士集卷三十九
- 卷四十·居士集卷四十
- 卷四十一·居士集卷四十一
- 卷四十二·居士集卷四十二
- 卷四十三·居士集卷四十三
- 卷四十四·居士集卷四十四
- 卷四十五·居士集卷四十五
- 卷四十六·居士集卷四十六
- 卷四十七·居士集卷四十七
- 卷四十八·居士集卷四十八
- 卷四十九·居士集卷四十九
- 卷五十·居士集卷五十
- 卷五十一·居士外集卷一
- 卷五十二·居士外集卷二
- 卷五十三·居士外集卷三
- 卷五十四·居士外集卷四
- 卷五十五·居士外集卷五
- 卷五十六·居士外集卷六
- 卷五十七·居士外集卷七
- 卷五十八·居士外集卷八
- 卷五十九·居士外集卷九
- 卷六十·居士外集卷十
- 卷六十一·居士外集卷十一
- 卷六十二·居士外集卷十二
- 卷六十三·居士外集卷十三
- 卷六十四·居士外集卷十四
- 卷六十五·居士外集卷十五
- 卷六十六·居士外集卷十六
- 卷六十七·居士外集卷十七
- 卷六十八·居士外集卷十八
- 卷六十九·居士外集卷十九
- 卷七十·居士外集卷二十
- 卷七十一·居士外集卷二十一
- 卷七十二·居士外集卷二十二
- 卷七十三·居士外集卷二十三
- 卷七十四·居士外集卷二十四
- 卷七十五·居士外集卷二十五
- 卷七十六·易童子问卷一
- 卷七十七·易童子问卷二
- 卷七十八·易童子问卷三
- 卷七十九·外制集卷一
- 卷八十·外制集卷二
- 卷八十一·外制集卷三
- 卷八十二·内制集卷一
- 卷八十三·内制集卷二
- 卷八十四·内制集卷三
- 卷八十五·内制集卷四
- 卷八十六·内制集卷五
- 卷八十七·内制集卷六
- 卷八十八·内制集卷七
- 卷八十九·内制集卷八
- 卷九十·表奏书启四六集卷一
- 卷九十一·表奏书启四六集卷二
- 卷九十二·表奏书启四六集卷三
- 卷九十三·表奏书启四六集卷四
- 卷九十四·表奏书启四六集卷五
- 卷九十五·表奏书启四六集卷六
- 卷九十六·表奏书启四六集卷七
- 卷九十七·奏议卷一
- 卷九十八·奏议卷二
- 卷九十九·奏议卷三
- 卷一○○·奏议卷四
- 卷一○一·奏议卷五
- 卷一○二·奏议卷六
- 卷一○三·奏议卷七
- 卷一○四·奏议卷八
- 卷一○五·奏议卷九
- 卷一○六·奏议卷十
- 卷一○七·奏议卷十一
- 卷一○八·奏议卷十二
- 卷一○九·奏议卷十三
- 卷一一○·奏议卷第十四
- 卷一一一·奏议卷十五
- 卷一一二·奏议卷十六
- 卷一一三·奏议卷十七
- 卷一一四·奏议卷十八
- 卷一一五·河东奉使奏草卷上
- 卷一一六·河东奉使奏草卷下
- 卷一一七·河北奉使奏草卷上
- 卷一一八·河北奉使奏草卷下
- 卷一一九·奏事录
- 卷一二○·濮议卷一
- 卷一二一·濮议卷二
- 卷一二二·濮议卷三
- 卷一二三·濮议卷四
- 卷一二四·崇文总目叙释
- 卷一二五·于役志
- 卷一二六·归田录卷一
- 卷一二七·归田录卷二
- 卷一二八·诗话
- 卷一二九·笔说
- 卷一三○·试笔
- 卷一三一·诗余卷一
- 卷一三二·诗余卷二
- 卷一三三·诗余卷三
- 卷一三四·集古录
- 卷一三五·集古录跋尾卷二
- 卷一三六·集古录跋尾卷三
- 卷一三七·集古录跋尾卷四
- 卷一三八·集古录跋尾卷五
- 卷一三九·集古录跋尾卷六
- 卷一四○·集古录跋尾卷七
- 卷一四一·集古录跋尾卷八
- 卷一四二·集古录跋尾卷九
- 卷一四三·集古录跋尾卷十
- 卷一四四·书简卷第一
- 卷一四五·书简卷二
- 卷一四六·书简卷三
- 卷一四七·书简卷四
- 卷一四八·书简卷五
- 卷一四九·书简卷六
- 卷一五○·书简卷七
- 卷一五一·书简卷八
- 卷一五二·书简卷九
- 卷一五三·书简卷十
- 补遗·诗
- 附录一·欧阳修年谱
- 附录二·先公事迹〈欧阳发等述〉
- 附录三·祭文
- 附录四·记神清洞
- 附录五·居士集序
『欧阳文忠公全集』卷一三○·试笔
- 本章共 3.30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计三十条〉 南唐砚 某此一砚,用之二十年矣。当南唐有国时,于歙州置砚务,选工之善者,命以九品之服,月有俸廪之给,号砚务官,岁为官造砚有数。其砚四方而平浅者,南唐官砚也。其石尤精,制作亦不类今工之侈窳。此砚得自今王舍人原叔。原叔家不识为佳砚也,儿子辈弃置之。予始得之,亦不知为南唐物也。有江南人年老者见之,凄然曰:“此故国之物也。”因具道其所以然,遂始宝惜之。其贬夷陵也,折其一角。 宣笔 宣笔初不可用,往时圣俞屡以为惠,寻复为人乞去。今得此甚可用,遂深藏之。 琴枕说 介甫尝言夏月昼睡方枕为佳,问其何理,云睡久气蒸枕热,则转一方冷处。然则真知睡者邪。余谓夜弹琴唯石晖为佳,盖金蚌、瑟瑟之类皆有光色,灯烛照之则炫耀,非老翁夜视所宜。白石照之无光,唯目昏者为便。介甫知睡,真懒者;余知琴晖,直以老而目暗耳,是皆可笑。余家石晖琴得之二十年,昨因患两手中指拘挛,医者言唯数运动,以导其气之滞者,谓唯弹琴为可。亦寻理得十余年已忘诸曲。物理损益相因,固不能穷至于如此。老庄之徒,多寓物以尽人情。信有以也哉! 鉴画 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者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故飞走、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若乃高下向背、远近重复,此画工之艺尔,非精鉴者之事也。不知此论为是否?余非知画者,强为之说,但恐未必然也。然世谓好画者,亦未必能知此也。此字不乃伤俗邪。 学书为乐 苏子美尝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然能得此乐者甚稀,其不为外物移其好者,又特稀也。余晚知此趣,恨字体不工,不能到古人佳处。若以为乐,则自足有余。 学书消日 自少所喜事多矣,中年以来渐以废去,或厌而不为,或好之未厌、力有不能而止者。其愈久益深,而尤不厌者,书也。至于学字,为于不倦时,往往可以消日。乃知昔贤留意于此,不为无意也。 学书作故事 学书勿浪书,事有可记者,他时便为故事。 学真草书 自此已后,只日学草书,双日学真书。真书兼行,草书兼楷。十年不倦,当得书名,然虚名已得,而真气耗矣。万事莫不皆然,有以寓其意,不知身之为劳也;有以乐其心,不知物之为累也。然则自古无不累心之物,而有为物所乐之心。 学书费纸 学书费纸,犹胜饮酒费钱。曩时尝见王文康公戒其子弟云:“吾生平不以全幅纸作封皮。”文康,太原人。世以晋人喜啬资谈笑,信有是哉。吾年向老,亦不欲多耗用物,诚未足以有益于人。然衰年志思不壮,于事少能快然,亦其理耳。 学书工拙 每书字,尝自嫌其不佳,而见者或称其可取。尝有初不自喜,隔数日视之,颇若稍可爱者。然此初欲寓其心以销日,何用较其工拙而区区于此,遂成一役之劳,岂非人心蔽于好胜邪? 作字要熟 作字要熟,熟则神气实而有余。于静坐中自是一乐事,然患少暇,岂其于乐处常不足邪? 用笔之法 苏子美尝言用笔之法,此乃柳公权之法也。亦尝较之,斜正之间便分工拙,能知此及虚腕,则羲、献之书可以意得也。因知万事皆有法,杨子云断木为棋、元刂革为鞠,亦皆有法,岂正得此也? 苏子美论书 苏子美喜论用笔,而书字不迨其所论,岂其力不副其心邪?然万事以心为本,未有心至而力不能者。余独以为不然,此所谓非知之难而行之难者也。古之人不虚劳其心力,故其学精而无不至。盖方其幼也,未有所为,时专其力于学书,及其渐长,则其所学渐近于用。今人不然,多学书于晚年,所以与古不同也。 秋霖不止,文书颇稀,丛竹萧萧,似听愁滴。顾见案上故纸数幅,信笔学书。枢密院东厅。 苏子美蔡君谟书 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近年君谟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往年予尝戏谓君谟学书如溯急流,用尽气力,不离故处,君谟颇笑以为能取譬。今思此语已二十余年,竟如何哉。 李邕书 余始得李邕书,不甚好之,然疑邕以书自名,必有深趣。及看之久,遂谓他书少及者。得之最晚,好之尤笃,譬犹结交,其始也难,则其合也必久。余虽因邕书得笔法,然为字绝不相类,岂得其意而忘其形者邪?因见邕书,追求钟、王以来字法,皆可以通。然邕书未必独然,凡学书者得其一,可以通其余。余偶从邕书而得之耳。嘉祐五年春分日,雪中西窗信笔。 风法华 往时有风法华者,偶然至人家,见笔便书,初无伦理,久而祸福或应,岂非好怪之士为之迁就其事邪?余每见笔辄书,故江邻几比余为风法华。 九僧诗 近世有《九僧诗》,极有好句,然今人家多不传。如“马放降来地,雕盘战后云”,“春生桂岭外,人在海门西”,今之文士未能有此句也。 吊僧诗 谢希深尝诵《哭僧诗》云:“烧痕诗入集,海角寺留真。”谓此人作诗不求好句,只求好意。余以谓意好句亦好矣。贾岛有《哭僧诗》云:“写留行道影,焚却坐禅身。”唐人谓烧却活和尚,此句之大病也。 郊岛诗穷 唐之诗人类多穷士,孟郊、贾岛之徒尤能刻篆穷苦之言以自喜。或问二子其穷孰甚?曰阆仙甚也。何以知之?曰以其诗见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云:“市中有樵山,我舍朝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乃空然。”盖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柴水俱无,此诚可叹。然二子名称高于当世,其余林翁处士用意精到者,往往有之。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则羁孤行旅、流离辛苦之态见于数字之中。至于“野塘春水慢,花坞夕阳迟”,则春物融怡,人情和畅,又有言不能尽之意。兹亦精意刻琢之所得者邪。 谢希深论诗 往在洛时,尝见谢希深诵“县古槐根出,官清马骨高”,又见晏丞相常爱“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希深曰:“清苦之意在言外,而见于言中。”晏公曰:“世传寇莱公诗云‘老觉腰金重,慵便枕玉凉’,以为富贵,此特穷相者尔,能道富贵之盛,则莫如前言。”亦与希深所评者类尔。二公皆有情味而善为篇咏者,其论如此。 温庭筠严维诗 余尝爱唐人诗云“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则天寒岁暮,风凄木落,羁旅之愁,如身履之。至其曰“野塘春水慢,花坞夕阳迟”,则风酣日煦,万物骀荡,天人之意相与融怡,读之便觉欣然感发。谓此四句可以坐变寒暑。诗之为巧,犹画工小笔尔,以此知文章与造化争巧可也。 作诗须多诵古今诗 作诗须多诵古今人诗,不独诗尔,其他文字皆然。 汉人善以文言道时事 汉之文士,善以文言道时事,质而不俚,兹所以为难。 苏氏四六 往时作四六者多用古人语,及广引故事,以炫博学,而不思述事不畅。近时文章变体,如苏氏父子以四六述叙,委曲精尽,不减古人。自学者变格为文,迨今三十年,始得斯人,不惟迟久而后获,实恐此后未有能继者尔。自古异人间出,前后参差不相待。余老矣,乃及见之,岂不为幸哉! 王济讥张齐贤 张齐贤形体魁肥,饮食兼数人,然其为相尝有边功,国朝宰相惟宋琪与齐贤知边事。然其常与王济不相能。济,刚峭之士也。其后齐贤罢相归洛阳,买得午桥裴晋公绿野堂,营为别墅。一日,济自洛至京师,公卿间有问及齐贤午桥别墅者,济忿然曰:“昔为绿野堂,今作屠儿墓园矣。”闻者皆笑。 晦明说 藏精于晦则明,养神以静则安。晦所以畜用,静所以应动。善畜者不竭,善应者无穷。此君子修身治人之术,然性近者得之易也。付。 廉耻说 廉耻,士君子之大节,罕能自守者,利欲胜之耳。物有为其所胜,虽善守者或牵而去。故孟子谓勇过贲、育者,诚有旨哉!君子之道暗然而日彰,而今人求速誉,遂得速毁以自损者,理之当然。 系辞说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自古圣贤之意,万古得以推而求之者,岂非言之传欤?圣人之意所以存者,得非书乎?然则书不尽言之烦,而尽其要;言不尽意之委曲,而尽其理。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者,非深明之论也。予谓《系辞》非圣人之作,初若可骇,余为此论迨今二十五年矣,稍稍以余言为然也。六经之传,天地之久,其为二十五年者将无穷而不可以数计也,予之言久当见信于人矣,何必汲汲较是非于一世哉! 论乐说 清浊二声为乐之本,而今自以为知乐者犹未能达此,安得言其细微之旨? 六经简要说 妙论精言,不以多为贵,而人非聪明不能达其义。余尝听人读佛书,其数十万言谓可数谈而尽,而溺其说者以谓欲晓愚下人,故如此尔。然则六经简要,愚下人独不得晓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