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卷一·居士集卷一
- 卷二·居士集卷二
- 卷三·居士集卷三
- 卷四·居士集卷四
- 卷五·居士集卷五
- 卷六·居士集卷六
- 卷七·居士集卷七
- 卷八·居士集卷八
- 卷九·居士集卷九
- 卷十·居士集卷十
- 卷十一·居士集卷十一
- 卷十二·居士集卷十二
- 卷十三·居士集卷十三
- 卷十四·居士集卷十四
- 卷十五·居士集卷十五
- 卷十六·居士集卷十六
- 卷十七·居士集卷十七
- 卷十八·居士集卷十八
- 卷十九·居士集卷十九
- 卷二十·居士集卷二十
- 卷二十一·居士集卷二十一
- 卷二十二·居士集卷二十二
- 卷二十三·居士集卷二十三
- 卷二十四·居士集卷二十四
- 卷二十五·居士集卷二十五
- 卷二十六·居士集卷二十六
- 卷二十七·居士集卷二十七
- 卷二十八·居士集卷二十八
- 卷二十九·居士集卷二十九
- 卷三十·居士集卷三十
- 卷三十一·居士集卷三十一
- 卷三十二·居士集卷三十二
- 卷三十三·居士集卷三十三
- 三十四·居士集卷三十四
- 卷三十五·居士集卷三十五
- 卷三十六·居士集卷三十六
- 卷三十七·居士集卷三十七
- 卷三十八·居士集卷三十八
- 卷三十九·居士集卷三十九
- 卷四十·居士集卷四十
- 卷四十一·居士集卷四十一
- 卷四十二·居士集卷四十二
- 卷四十三·居士集卷四十三
- 卷四十四·居士集卷四十四
- 卷四十五·居士集卷四十五
- 卷四十六·居士集卷四十六
- 卷四十七·居士集卷四十七
- 卷四十八·居士集卷四十八
- 卷四十九·居士集卷四十九
- 卷五十·居士集卷五十
- 卷五十一·居士外集卷一
- 卷五十二·居士外集卷二
- 卷五十三·居士外集卷三
- 卷五十四·居士外集卷四
- 卷五十五·居士外集卷五
- 卷五十六·居士外集卷六
- 卷五十七·居士外集卷七
- 卷五十八·居士外集卷八
- 卷五十九·居士外集卷九
- 卷六十·居士外集卷十
- 卷六十一·居士外集卷十一
- 卷六十二·居士外集卷十二
- 卷六十三·居士外集卷十三
- 卷六十四·居士外集卷十四
- 卷六十五·居士外集卷十五
- 卷六十六·居士外集卷十六
- 卷六十七·居士外集卷十七
- 卷六十八·居士外集卷十八
- 卷六十九·居士外集卷十九
- 卷七十·居士外集卷二十
- 卷七十一·居士外集卷二十一
- 卷七十二·居士外集卷二十二
- 卷七十三·居士外集卷二十三
- 卷七十四·居士外集卷二十四
- 卷七十五·居士外集卷二十五
- 卷七十六·易童子问卷一
- 卷七十七·易童子问卷二
- 卷七十八·易童子问卷三
- 卷七十九·外制集卷一
- 卷八十·外制集卷二
- 卷八十一·外制集卷三
- 卷八十二·内制集卷一
- 卷八十三·内制集卷二
- 卷八十四·内制集卷三
- 卷八十五·内制集卷四
- 卷八十六·内制集卷五
- 卷八十七·内制集卷六
- 卷八十八·内制集卷七
- 卷八十九·内制集卷八
- 卷九十·表奏书启四六集卷一
- 卷九十一·表奏书启四六集卷二
- 卷九十二·表奏书启四六集卷三
- 卷九十三·表奏书启四六集卷四
- 卷九十四·表奏书启四六集卷五
- 卷九十五·表奏书启四六集卷六
- 卷九十六·表奏书启四六集卷七
- 卷九十七·奏议卷一
- 卷九十八·奏议卷二
- 卷九十九·奏议卷三
- 卷一○○·奏议卷四
- 卷一○一·奏议卷五
- 卷一○二·奏议卷六
- 卷一○三·奏议卷七
- 卷一○四·奏议卷八
- 卷一○五·奏议卷九
- 卷一○六·奏议卷十
- 卷一○七·奏议卷十一
- 卷一○八·奏议卷十二
- 卷一○九·奏议卷十三
- 卷一一○·奏议卷第十四
- 卷一一一·奏议卷十五
- 卷一一二·奏议卷十六
- 卷一一三·奏议卷十七
- 卷一一四·奏议卷十八
- 卷一一五·河东奉使奏草卷上
- 卷一一六·河东奉使奏草卷下
- 卷一一七·河北奉使奏草卷上
- 卷一一八·河北奉使奏草卷下
- 卷一一九·奏事录
- 卷一二○·濮议卷一
- 卷一二一·濮议卷二
- 卷一二二·濮议卷三
- 卷一二三·濮议卷四
- 卷一二四·崇文总目叙释
- 卷一二五·于役志
- 卷一二六·归田录卷一
- 卷一二七·归田录卷二
- 卷一二八·诗话
- 卷一二九·笔说
- 卷一三○·试笔
- 卷一三一·诗余卷一
- 卷一三二·诗余卷二
- 卷一三三·诗余卷三
- 卷一三四·集古录
- 卷一三五·集古录跋尾卷二
- 卷一三六·集古录跋尾卷三
- 卷一三七·集古录跋尾卷四
- 卷一三八·集古录跋尾卷五
- 卷一三九·集古录跋尾卷六
- 卷一四○·集古录跋尾卷七
- 卷一四一·集古录跋尾卷八
- 卷一四二·集古录跋尾卷九
- 卷一四三·集古录跋尾卷十
- 卷一四四·书简卷第一
- 卷一四五·书简卷二
- 卷一四六·书简卷三
- 卷一四七·书简卷四
- 卷一四八·书简卷五
- 卷一四九·书简卷六
- 卷一五○·书简卷七
- 卷一五一·书简卷八
- 卷一五二·书简卷九
- 卷一五三·书简卷十
- 补遗·诗
- 附录一·欧阳修年谱
- 附录二·先公事迹〈欧阳发等述〉
- 附录三·祭文
- 附录四·记神清洞
- 附录五·居士集序
『欧阳文忠公全集』卷七十七·易童子问卷二
- 本章共 3.08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童子问曰:“履险蹈难谓之《蹇》,解难济险谓之《解》,二卦之义相反而辞同,皆曰‘利西南’者,何谓也?”曰:“圣人于二卦,辞则同而义则异,各于其《彖》言之矣。《蹇》之《彖》曰‘往得中也’,《解》之《彖》曰‘往得众也’者是已。西南,坤也,坤道主顺。凡居蹇难者,以顺而后免于患。然顺过乎柔,则入于邪。必顺而不失其正,故曰‘往得中也’;解难者必顺人之所欲,故曰‘往得众也’。” 童子问曰:“‘《损》,损下益上’,‘《益》,损上益下’,何谓也?”曰:“上君而下民也。损民而益君,损矣;损君而益民,益矣。《语》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此之谓也。”童子又曰:“《损》之《象》曰‘君子以惩忿窒欲’,《益》之《象》曰‘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何谓也?”曰:“呜呼!君子者天下系焉,其一身之损益,天下之利害也。君子之自损者忿欲尔,自益者迁善而改过尔。然而肆其忿欲者,岂止一身之损哉?天下有被其害者矣。迁善而改过者,岂止一己之益哉?天下有蒙其利者矣。”童子曰:“君子亦有过乎?”曰:“汤、孔子,圣人也,皆有过矣。君子与众人同者,不免乎有过也。其异乎众人者,过而能改也。汤、孔子不免有过,则《易》之所谓《损》、《益》者,岂止一身之损益哉?” 童子问曰:“‘《》,不利即戎’,何谓也?”曰:“谓其已甚也,去小人者不可尽,盖君子者养小人者也。小人之道长,斯害矣,不可以不去也;小人之道已衰,君子之利及乎天下矣,则必使小人受其赐而知君子之可尊也。故不可使小人而害君子,必以君子而养小人。《》,刚决柔之卦也。五阳而一阴,决之虽易,而圣人不欲其尽决也,故其《彖》曰‘所尚乃穷也’。小人盛则决之,衰则养之,使知君子之为利,故其《象》曰‘君子以施禄及下’。小人已衰,君子已盛,物极而必反,不可以不惧,故其《象》又曰‘居德则忌’。” 童子问曰:“‘《困》,亨。贞大人吉,无咎’,其《彖》曰‘险以说,困而不失其所,亨’,何谓也?”曰:“困,亨者,困极而后亨,物之常理也,所谓《易》穷则变,变则通也。困而不失其所,亨’者,在困而亨也,惟君子能之。其曰‘险以说’者,处险而不惧也。惟有守于其中,则不惧于其外。惟不惧,则不失其所亨,谓身虽困而志则亨也,故曰‘其惟君子乎’。其《象》又曰‘君子以致命遂志’者,是也。”童子又曰:“敢问‘贞大人吉,无咎’者,古之人孰可以当之?”曰:“文王之里,箕子之明夷。” 童子问曰:“《革》之《彖》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何谓也?”曰:“逆莫大乎以臣伐君,若君不君,则非君矣。是以至仁而伐桀、纣之恶,天之所欲诛而人之所欲去,汤、武诛而去之,故曰‘顺乎天而应乎人’也。”童子又曰:“然则正乎?”曰:“正者常道也,尧传舜,舜传禹,禹传子是已。权者非常之时,必有非常之变也,汤、武是已。故其《彖》曰‘《革》之时大矣哉’云者,见其难之也。”童子又曰:“汤、武之事,圣人贵之乎?”曰:“孔子区区思文王而不已,其厚于此则薄于彼可知矣。”童子又曰:“顺天应人,岂非极称之乎,何谓薄?”曰:“圣人于《革》称之者,适当其事尔。若《乾》《坤》者,君臣之正道也,于《乾》《坤》而称汤、武,可乎?圣人于《坤》,以‘履霜’为戒,以‘黄裳’为吉也。” 童子问曰:“《革》去故而《鼎》取新,何谓也?”曰:“非圣人之言也,何足问!《革》曰去故,不待言而可知。《鼎》曰取新,《易》无其辞,汝何从而得之?夫以新易旧,故谓之革。若以商革夏,以周革商,故其《象》曰‘汤、武革命’者是也。然则以新革故一事尔,分于二卦者,其谁乎?”童子又曰:“然则《鼎》之义何谓也?”曰:“圣人言之矣:‘以木巽火,亨饪也。’”童子问曰:“《震》之辞曰‘震惊百里,不丧匕鬯’者,何谓也?”曰《震》者,雷也。惊乎百里,震之大者也。处大震之时,众皆震惊,而独能不失其守、不丧其器者,可以任大事矣。故其《彖》曰‘震惊百里,惊远而惧迩也’。‘不丧匕鬯,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为祭主’者,谓可任以大事也。”童子曰:“郭公夏五,圣人所以传疑。《彖》之阙文奈何?”曰:“圣人疑则传疑也。若《震》之《彖》,其辞虽阙,其义则在,又何疑焉?” 童子问曰:“《艮》之《象》曰‘君子以思不出其位’,何谓也?”曰:“《艮》者,君子止而不为之时也。时不可为矣则止,而以待其可为而为者也,故其《彖》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于斯时也,在其位者宜如何,思不出其位而已。然则位之所职,不敢废也。《诗》云‘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此之谓也。” 童子问曰:“‘《归妹》,征凶’,《彖》曰‘《归妹》,天地之大义,人之终始也’,其卦辞凶而《彖》辞吉,何谓也?”曰:“合二姓,具六礼,而归得其正者,此《彖》之所谓归妹者也。若婚不以礼而从人者,卦所谓征凶者也。”童子曰:“敢问何以知之?”曰:“《咸》之辞曰‘取女吉’。其为卦也,艮下而兑上,故其《彖》曰‘上柔而下刚’,‘男下女’,是以吉也。《渐》之辞曰‘女归吉’。其为卦也,艮下而巽上,其上柔下刚,以男下女,皆与《咸》同,故又曰‘女归吉’也。《归妹》之为卦也不然,兑下而震上,其上刚下柔,以女下男,正与《咸》、《渐》反,故彼吉则此凶矣。故其《彖》曰‘征凶,位不当也’者,谓兑下震上也。”童子曰:“取必男下女乎?”曰:“夫妇所以正人伦,礼义所以养廉耻,故取女之礼,自纳采至于亲迎,无非男下女而又有渐也。故《渐》之《彖》曰‘渐之进也,女归吉也’者是已。奈何《归妹》以女下男而往,其有不凶者乎?” 童子问曰:“《兑》之《彖》曰顺乎天而应乎人,何谓也?”曰:“‘《兑》,说也’。‘说以先民,民忘其劳。说以犯难,民忘其死’。说莫大于此矣。而所以能使民忘劳与死者,非顺天应人则不可。由是见小惠不足以说人,而私爱不可以求说。” 童子问曰:“‘《萃》聚也’,其辞曰‘王假有庙’;‘《涣》,散也’,其辞又曰‘王假有庙’何谓也?”曰:“谓《涣》为散者谁欤?《易》无其辞也。”童子曰:“然则敢问《涣》之义?”曰:“吾其敢为臆说乎!《涣》之卦辞曰‘利涉大川’,其《彖》曰‘乘木有功也’,其《象》亦曰‘风行水上,《涣》’。而人之语者,冰释汗浃皆曰涣。然则涣者流行通达之谓也,与夫乖离分散之义异矣。呜呼!王者富有九州四海,万物之象莫大于《萃》,可以有庙矣;功德流行达于天下,莫大于《涣》,可以有庙矣。” 童子问曰:“《节》之辞曰‘苦节,不可贞’者,自节过苦而不得其正欤?物被其节而不堪其苦欤?”曰:“君子之所以节于己者,为其爱于物也,故其《彖》曰‘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者是也。节者物之所利也,何不堪之有乎?夫所谓苦节者,节而太过,行于己不可久,虽久而不可施于人,故曰‘不可贞’也。”童子曰:“敢问其人?”曰:“异众以取名,贵难而自刻者,皆苦节也。其人则鲍焦、于陵仲子之徒是矣,二子皆苦者也。” 童子问曰:“《小过》之《象》曰‘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者,何谓也?”曰:“是三者施于行己,虽有过焉,无害也。若施于治人者,必合乎大中,不可以小过也。盖仁过乎爱,患之所生也;刑过乎威,乱之所起也。推是可以知之矣。” 童子问曰:“《既济》之《象》曰‘君子思患而豫防之’者,何谓也?”曰:“人情处危则虑深,居安则意怠,而患常生于怠忽也。是以君子既济,则思患而豫防之也。” 童子问曰:“‘火在水上,《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何谓也?”曰:“《未济》之《象》,火宜居下而反居上,水宜居上而反居下,二物各失其所居,而不相济也。故君子慎辨其物宜,而各置其物于所宜居之方,以相为用,所以济乎未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