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卷一旧书回想记
- ├ 一 引言
- ├ 二 玛伽耳人的诗
- ├ 三 童话
- ├ 四 歌谣
- ├ 五 匈加利小说
- ├ 六 医学史
- ├ 七 画谱
- ├ 八 妖术史
- ├ 九 小说
- ├ 一〇 七巧图
- ├ 一一 淞隐漫录
- ├ 一二 西厢记酒令
- ├ 一三 左盦诗
- ├ 一四 消寒新咏
- ├ 一五 河渭间集选
- ├ 一六 圭盦诗录
- ├ 一七 诗经新注
- ├ 一八 尔雅义疏
- ├ 一九 山海经释义
- ├ 二〇 容膝居杂录
- ├ 二一 柯园唱和集
- ├ 二二 荆园小语
- ├ 二三 三不朽图赞
- ├ 二四 萝庵游赏小志
- ├ 二五 天籁集
- ├ 二六 越妓百咏
- ├ 二七 妄妄录
- └ 二八 吴歈百绝
- 卷二桑下丛谈
- ├ 一 小引
- ├ 二 越言释
- ├ 三 越谚
- ├ 四 绍兴少鱼
- ├ 五 绍兴城门
- ├ 六 东昌坊
- ├ 七 芡与莲
- ├ 八 烧鹅
- ├ 九 杨梅
- ├ 一〇 越王峥
- ├ 一一 李越缦诗
- ├ 一二 飞升
- ├ 一三 陶方琯
- ├ 一四 南园记
- ├ 一五 若耶谿
- ├ 一六 东昌坊薛五
- ├ 一七 踏桨船
- ├ 一八 蕉轩摭录
- ├ 一九 松花粉
- ├ 二〇 独脚魈
- ├ 二一 梅树牌坊
- ├ 二二 陈念二
- ├ 二三 溺鬼
- ├ 二四 古今俗语
- ├ 二五 糊鱼
- ├ 二六 素火腿
- ├ 二七 吴越语相同
- ├ 二八 莫元英
- ├ 二九 门档灰
- ├ 三〇 鸣榔
- ├ 三一 越中金石记
- ├ 三二 王见大本梦忆
- ├ 三三 春波桥
- ├ 三四 龙虎瓦
- ├ 三五 南齐造象拓本
- ├ 三六 沈桐生
- ├ 三七 冯黔夫
- ├ 三八 叶柳亭
- ├ 三九 陶七彪
- ├ 四〇 杨花
- ├ 四一 骑猫狗
- ├ 四二 胡小二
- ├ 四三 左腴周氏刻本
- └ 四四 王止轩藏书印
- 卷三看书偶记
- ├ 一 小引
- ├ 二 张皇亲胡同
- ├ 三 记杨妃脚
- ├ 四 诗话
- ├ 五 读字书
- ├ 六 背书
- ├ 七 轩语
- ├ 八 钥匙牌
- ├ 九 文字蒙求
- ├ 一〇 张芑堂逸事
- ├ 一一 变鬼人
- ├ 一二 戊戌奏稿
- ├ 一三 金冬心题记
- ├ 一四 列仙传
- ├ 一五 倒悬求长生
- ├ 一六 秃头
- ├ 一七 带皮羊肉
- ├ 一八 扬州画舫录
- ├ 一九 教童子法
- ├ 二〇 玩具
- ├ 二一 印书纸
- ├ 二二 毛诗多识
- ├ 二三 蟋蟀之类
- ├ 二四 翁鞋
- ├ 二五 紫幢轩诗
- ├ 二六 西斋偶得
- ├ 二七 三千威仪
- ├ 二八 千百年眼
- ├ 二九 疑耀
- ├ 三〇 北风集
- ├ 三一 天咫偶闻
- ├ 三二 寒灯小话
- ├ 三三 儿女英雄传
- ├ 三四 品花宝鉴
- ├ 三五 香祖笔记
- ├ 三六 扪烛脞存
- ├ 三七 分类诗话
- ├ 三八 古诗里的女人
- ├ 三九 多岁堂古诗存
- ├ 四〇 李朴园
- ├ 四一 钱竹汀论轮回
- ├ 四二 乌里雅苏台
- ├ 四三 唐晏
- ├ 四四 旗人著述
- ├ 四五 大谷山堂集
- ├ 四六 野园诗稿
- ├ 四七 癯鸥戏墨
- ├ 四八 刘备曹操
- ├ 四九 冷红轩集
- ├ 五〇 六祖真身
- ├ 五一 扶桑两月记
- ├ 五二 学海谈龙
- ├ 五三 稗海纪游
- ├ 五四 林和靖集
- ├ 五五 天津文钞
- ├ 五六 四史疑年录
- ├ 五七 卷地皮
- ├ 五八 宝竹坡
- ├ 五九 金陵游记
- ├ 六〇 左庵词话
- └ 六一 思痛记
- 卷四看书余记
- ├ 一 读东山谈苑
- ├ 二 读大学中庸
- ├ 三 读经律异相
- ├ 四 读柳崖外编
- ├ 五 读云仙散录
- ├ 六 题藤阴杂记
- ├ 七 读孔子集语
- ├ 八 题乡言解颐
- ├ 九 题会稽三赋
- ├ 一〇 题十种古逸书
- ├ 一一 读眉山诗案广证
- ├ 一二 题王氏刻荛圃藏书题识续录
- ├ 一三 读解脱集
- ├ 一四 题古槐书屋制笺
- ├ 一五 读养和轩随笔
- ├ 一六 读陶庐五忆
- ├ 一七 题阮盦笔记
- ├ 一八 记海瑞印文
- ├ 一九 读泊宅编
- ├ 二〇 白石诗词题记
- ├ 二一 题四奇合璧
- ├ 二二 读小柴桑諵諵录
- ├ 二三 读南阜山人诗集
- ├ 二四 读毛诗草木疏
- ├ 二五 读舒艺室随笔
- ├ 二六 记嫁鼠词
- ├ 二七 读黄生义府
- ├ 二八 记爱窝窝
- ├ 二九 记盐豆
- ├ 三〇 题谋野集删
- ├ 三一 读带经堂诗话
- ├ 三二 读李氏见物
- ├ 三三 桥
- ├ 三四 题留我相庵诗草
- ├ 三五 思元斋续集
- ├ 三六 曲成图谱
- ├ 三七 凌厚堂
- ├ 三八 孟心史
- ├ 三九 黄晦闻
- ├ 四〇 沮江随笔
- ├ 四一 题影印琵琶记
- ├ 四二 尔雅义疏杨氏刊本
- ├ 四三 文章缘起
- ├ 四四 唐才子传
- ├ 四五 迷藏一哂
- ├ 四六 柳如是事辑
- ├ 四七 竹人录
- ├ 四八 和陶诗
- ├ 四九 谪麟堂遗集
- ├ 五〇 恒言录
- ├ 五一 列仙图赞
- ├ 五二 樵隐集
- ├ 五三 憩亭杂俎
- ├ 五四 二十七松堂集
- ├ 五五 栖云阁诗
- ├ 五六 清诗初集
- ├ 五七 印人传
- └ 五八 陈授衣诗
『书房一角』二六 西斋偶得
- 本章共 676 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近日搜集蒙古博明著作,得西斋三种,计《西斋诗辑遗》三卷,《西斋偶得》三卷,《凤城琐录》一卷,并嘉庆辛酉年刊,而书中宁字悉已剜改,盖是道光时所印也。博氏进士出身,而通晓蒙古满洲唐古忒诸国语,故所见自较广,与一般文人不同。《西斋偶得》卷一蒙古呼汉人一条曰,“蒙古呼汉人为契塔特,盖蒙古初为忙古部,越在大漠北,至后五代时始通中夏,惟时燕云十六州皆属契丹,故以辽国名称之。”又西洋呼中国一条云,“西洋呼中国为吉代,盖亦契丹之讹。”案此西洋当是指俄国,俄语称中国正云吉泰,今哈尔滨尚有吉代思卡耶街,据此知其源当出于蒙古语,瓦剌一条下说此本是唐古忒语之美称,《明史》误为专名,结论之曰,“故中国人不可与谈边外之事,中国之书生更不可与谈边外事也。”语虽不敬,却亦是事实,书生辈百口莫辩,大抵因为只读中国文,或者即通外国语亦只取便口给,未能利用到文章学问上来耳。
《西斋偶得》卷下佛书文字一条中,引王阮亭《居易录》,抄录董斯张《吹景集》所举佛典里中国古语,云当是内典偶合耶,抑袭取耶?西斋解之曰,“盖佛书本皆梵文,其中国语皆译者援据经史文以释之,不唯非偶合,亦非袭取。”说得何等简单明了。其实佛经元是印度文,由译人用汉文写出,此事明明白白何劳再说,而名士如董王诸公似均未知,岂非奇事。
西斋的识见胜于中国书生多多矣,此无他,亦只是有常识,能明辨而已。儒者言佛经以初至中华之《四十二章》为真,其余皆华人之谲诞者假老庄之书为之,龚定庵俞理初蒋子潇闻之大笑,加以嘲弄,见子潇《读释藏日记》中。此三君者盖是嘉道间之人杰,龚蒋亦喜杂治梵藏满蒙天方文字,其识见之能广大殆亦非偶然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