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卷一·针道源流
- 卷一·针灸直指
- 卷一·刺热论
- 卷一·刺疟论
- 卷一·刺咳论
- 卷一·刺腰痛论
- 卷一·奇病论
- 卷一·刺要论
- 卷一·刺齐论
- 卷一·刺志论
- 卷一·长刺节论
- 卷一·皮部论
- 卷一·经络论
- 卷一·骨空论
- 卷一·刺水热穴论
- 卷一·调经论
- 卷一·缪刺论
- 卷一·经刺论
- 卷一·巨刺论
- 卷一·卫气行论
- 卷一·诊要经终论
- 卷一·刺禁论
- 卷一·刺法论
- 卷一·五刺应五脏论
- 卷一·九刺应九变论
- 卷一·十二刺应十二经论
- 卷一·手足阴阳经脉刺论
- 卷一·标本论
- 卷一·难经
- 卷二·周身经穴赋(医经小学)
- 卷二·百症赋(聚英)
- 卷二·标幽赋(杨氏注解)
- 卷二·席弘赋(针灸大全)
- 卷二·金针赋(杨氏注解)
- 卷二·玉龙赋(聚英)
- 卷二·通玄指要赋(杨氏注解)
- 卷二·灵光赋(针灸大全)
- 卷二·兰江赋(杨氏书)
- 卷二·流注指微赋(窦氏)
- 卷三·五运主病歌(医经小学)
- 卷三·六气为病歌
- 卷三·百穴法歌(神应经)
- 卷三·十二经脉歌(聚英)
- 卷三·玉龙歌(杨氏注解)
- 卷三·胜玉歌(杨氏)
- 卷三·杂病穴法歌(医学入门)
- 卷三·杂病十一穴歌
- 卷三·长桑君天星秘诀歌
- 卷三·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
- 卷三·四总穴歌
- 卷三·肘后歌
- 卷三·回阳九针歌
- 卷三·针内障秘歌(杨氏)
- 卷三·针内障要歌
- 卷三·补泻雪心歌(聚英)
- 卷三·行针总要歌
- 卷三·行针指要歌
- 卷三·刺法启玄歌(六言)
- 卷三·针法歌
- 卷三·策
- 卷四·背部俞穴歌
- 卷四·腹部中穴歌
- 卷四·中指取寸
- 卷四·素问九针论
- 卷四·内经补泻
- 卷四·难经补泻
- 卷四·神应经补泻
- 卷四·南丰李氏补泻
- 卷四·四明高氏补泻
- 卷四·三衢杨氏补泻
- 卷四·生成数(聚英)
- 卷四·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杨氏)
- 卷四·禁针穴歌
- 卷四·禁灸穴歌
- 卷四·太乙歌
- 卷四·尻神禁忌
- 卷四·人神禁忌
- 卷五·十二经井穴(杨氏)
- 卷五·井荥俞原经合歌(医经小学)
- 卷五·徐氏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
- 卷五·十二经纳干支歌
- 卷五·流注图
- 卷五·论子午流注法(徐氏)
- 卷五·流注开阖(医学入门)
- 卷五·流注时日
- 卷五·臟腑井滎俞經合主治(聚英)
- 卷五·十二经是动所生病补泻迎随(聚英)
- 卷五·十二經之原歌
- 卷五·十二经病井荥俞经合补虚泻实
- 卷五·十二经气血多少歌
- 卷五·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经(杨氏)
- 卷五·九宮歌
- 卷五·八法歌
- 卷五·八法交会八脉
- 卷五·八法交会歌
- 卷五·八法交会八穴歌
- 卷五·八脉配八卦歌
- 卷五·八穴配合歌
- 卷五·刺法启玄歌(五言)
- 卷五·八法五虎建元日时歌
- 卷五·八法逐日干支歌
- 卷五·八法临时干支歌
- 卷五·八脉图并治症穴
- 卷五·八法手诀歌(聚英)
- 卷六·五脏六腑
- 卷六·十四经脉长短尺寸
- 卷六·脏腑十二经穴起止歌
- 卷六·手太阴肺经
- 卷六·手阳明大肠经
- 卷六·足阳明胃经
- 卷六·足太阴经穴主治
- 卷六·手少阴心经
- 卷六·手太阳小肠经
- 卷六·足太阳膀胱经
- 卷六·足少阴肾经
- 卷七·手厥阴心包经
- 卷七·手少阳三焦经
- 卷七·足少阳胆经
- 卷七·足厥阴肝经
- 卷七·任脉
- 卷七·督脉
- 卷七·督任要穴(杨氏)
- 卷七·奇经八脉歌(医经小学)
- 卷七·奇经八脉(节要)
- 卷七·十五络脉歌(医经小学)
- 卷七·十五络脉穴辨(医统)
- 卷七·十五络脉(节要)
- 卷七·十二经筋(节要)
- 卷七·五脏募穴(聚英)
- 卷七·八会
- 卷七·看部取穴
- 卷七·治病要穴(医学入门)
- 卷七·经外奇穴(杨氏)
- 卷七·穴同名异类(聚英)
- 卷八·穴法(神应经)
- 卷八·诸风门
- 卷八·伤寒门
- 卷八·痰喘咳嗽门
- 卷八·诸般积聚门
- 卷八·腹痛胀满门
- 卷八·心脾胃门
- 卷八·心邪癫狂门
- 卷八·霍乱门
- 卷八·疟疾门
- 卷八·肿胀门(附:红疸黄疸)
- 卷八·汗门
- 卷八·痹厥门
- 卷八·肠痔大便门
- 卷八·阴疝小便门
- 卷八·头面门
- 卷八·咽喉门
- 卷八·耳目门
- 卷八·鼻口门
- 卷八·胸背胁门
- 卷八·手足腰腋门
- 卷八·妇人门
- 卷八·小儿门
- 卷八·疮毒门
- 卷八·续增治法
- 卷九·治症总要(杨氏)
- 卷九·东垣针法(聚英)
- 卷九·名医治法(聚英)
- 卷九·孙真人针十三鬼穴歌
- 卷九·捷要灸法(医学入门)
- 卷九·崔氏取四花穴法
- 卷九·取膏肓穴法(医学入门)
- 卷九·骑竹马灸穴法
- 卷九·灸劳穴法(聚英);取肾俞法
- 卷九·取灸心气法;取灸痔漏法;灸小肠疝气穴法;灸肠风下血法
- 卷九·灸结胸伤寒法;灸阴毒结胸
- 卷九·雷火针法;蒸脐治病法
- 卷九·相天时;千金灸法;宝鉴发灸法
- 卷九·艾叶医统;艾灸补泻;艾炷大小;点艾火
- 卷九·壮数多少;灸法;炷火先后
- 卷九·灸寒热;灸疮要法;贴灸疮
- 卷九·灸疮膏法;洗灸疮;灸后调摄法
- 卷九·医案(杨氏)
- 卷十·保婴神术(按摩经)
- 卷十·手法歌
- 卷十·观形察色法
- 卷十·面部五位歌
- 卷十·命门部位歌
- 卷十·阳掌图各穴手法仙诀
- 卷十·阴掌图各穴手法仙诀
- 卷十·小儿针
- 卷十·初生调护
- 卷十·面色图歌
- 卷十·察色验病生死诀
- 卷十·汤氏歌
- 卷十·内八段锦
- 卷十·外八段锦
- 卷十·入门歌
- 卷十·三关
- 卷十·六筋
- 卷十·治小儿诸惊推揉等法
- 卷十·补遗
『针灸大成』卷五·论子午流注法(徐氏)
- 本章共 689 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5-06
子午流注者,谓刚柔相配,阴阳相合,气血循环,时穴开阖也。何以子午言之?曰:“子时一刻,乃一阳之生;至午时一刻,乃一阴之生,故以子午分之而得乎中也。”流者,往也。注者,住也。天干有十,经有十二: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庚大肠、辛肺、壬膀胱、癸肾。余两经,三焦、包络也。三焦乃阳气之父,包络乃阴血之母,此二经虽寄于壬癸,亦分派于十干。每经之中,有井、荥、俞、经、合,以配金、水、木、火、土,是故阴井木而阳井金,阴荥火而阳荥水,阴俞土而阳俞木,阴经金而阳经火,阴合水而阳合土。经中有返本还元者,乃十二经出入之门也。阳经有原,遇俞穴并过之,阴经无原,以俞穴即代之。是以甲出丘墟,以太冲之例。又按《千金》云:“六阴经亦有原穴,乙中都,丁通里,己公孙,辛列缺,癸水泉,包络内关是也。”故阳日气先行,而血后随也。阴日血先行,而气后随也。得时为之开,失时为之阖。阳干注腑,甲、丙、戊、庚、壬而重见者气纳于三焦;阴干注脏,乙、丁、己、辛、癸而重见者,血纳包络。如甲日甲戌时,以开胆井。至戊寅时正当胃俞,而又并过胆原。重见甲申时,气纳三焦,荥穴属水,甲属木,是以水生木,谓甲合还元化本。又如乙日乙酉时,以开肝井。至己丑时当脾之俞,并过肝原。重见乙未时,血纳包络荥穴属火,乙属木,是以木生火也。余仿此,俱以子午相生,阴阳相济也。阳日无阴时,阴日无阳时,故甲与己合,乙与庚合,丙与辛合,丁与壬合,戊与癸合也。何谓甲与己合?曰:“中央戊己属土,畏东方甲乙之木所克,戊乃阳为兄,己属阴为妹。戊兄遂将己妹,嫁与木家,与甲为妻,庶得阴阳和合,而不相伤,所以甲与己合。余皆然。”子午之法,尽于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