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卷一·针道源流
- 卷一·针灸直指
- 卷一·刺热论
- 卷一·刺疟论
- 卷一·刺咳论
- 卷一·刺腰痛论
- 卷一·奇病论
- 卷一·刺要论
- 卷一·刺齐论
- 卷一·刺志论
- 卷一·长刺节论
- 卷一·皮部论
- 卷一·经络论
- 卷一·骨空论
- 卷一·刺水热穴论
- 卷一·调经论
- 卷一·缪刺论
- 卷一·经刺论
- 卷一·巨刺论
- 卷一·卫气行论
- 卷一·诊要经终论
- 卷一·刺禁论
- 卷一·刺法论
- 卷一·五刺应五脏论
- 卷一·九刺应九变论
- 卷一·十二刺应十二经论
- 卷一·手足阴阳经脉刺论
- 卷一·标本论
- 卷一·难经
- 卷二·周身经穴赋(医经小学)
- 卷二·百症赋(聚英)
- 卷二·标幽赋(杨氏注解)
- 卷二·席弘赋(针灸大全)
- 卷二·金针赋(杨氏注解)
- 卷二·玉龙赋(聚英)
- 卷二·通玄指要赋(杨氏注解)
- 卷二·灵光赋(针灸大全)
- 卷二·兰江赋(杨氏书)
- 卷二·流注指微赋(窦氏)
- 卷三·五运主病歌(医经小学)
- 卷三·六气为病歌
- 卷三·百穴法歌(神应经)
- 卷三·十二经脉歌(聚英)
- 卷三·玉龙歌(杨氏注解)
- 卷三·胜玉歌(杨氏)
- 卷三·杂病穴法歌(医学入门)
- 卷三·杂病十一穴歌
- 卷三·长桑君天星秘诀歌
- 卷三·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
- 卷三·四总穴歌
- 卷三·肘后歌
- 卷三·回阳九针歌
- 卷三·针内障秘歌(杨氏)
- 卷三·针内障要歌
- 卷三·补泻雪心歌(聚英)
- 卷三·行针总要歌
- 卷三·行针指要歌
- 卷三·刺法启玄歌(六言)
- 卷三·针法歌
- 卷三·策
- 卷四·背部俞穴歌
- 卷四·腹部中穴歌
- 卷四·中指取寸
- 卷四·素问九针论
- 卷四·内经补泻
- 卷四·难经补泻
- 卷四·神应经补泻
- 卷四·南丰李氏补泻
- 卷四·四明高氏补泻
- 卷四·三衢杨氏补泻
- 卷四·生成数(聚英)
- 卷四·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杨氏)
- 卷四·禁针穴歌
- 卷四·禁灸穴歌
- 卷四·太乙歌
- 卷四·尻神禁忌
- 卷四·人神禁忌
- 卷五·十二经井穴(杨氏)
- 卷五·井荥俞原经合歌(医经小学)
- 卷五·徐氏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
- 卷五·十二经纳干支歌
- 卷五·流注图
- 卷五·论子午流注法(徐氏)
- 卷五·流注开阖(医学入门)
- 卷五·流注时日
- 卷五·臟腑井滎俞經合主治(聚英)
- 卷五·十二经是动所生病补泻迎随(聚英)
- 卷五·十二經之原歌
- 卷五·十二经病井荥俞经合补虚泻实
- 卷五·十二经气血多少歌
- 卷五·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经(杨氏)
- 卷五·九宮歌
- 卷五·八法歌
- 卷五·八法交会八脉
- 卷五·八法交会歌
- 卷五·八法交会八穴歌
- 卷五·八脉配八卦歌
- 卷五·八穴配合歌
- 卷五·刺法启玄歌(五言)
- 卷五·八法五虎建元日时歌
- 卷五·八法逐日干支歌
- 卷五·八法临时干支歌
- 卷五·八脉图并治症穴
- 卷五·八法手诀歌(聚英)
- 卷六·五脏六腑
- 卷六·十四经脉长短尺寸
- 卷六·脏腑十二经穴起止歌
- 卷六·手太阴肺经
- 卷六·手阳明大肠经
- 卷六·足阳明胃经
- 卷六·足太阴经穴主治
- 卷六·手少阴心经
- 卷六·手太阳小肠经
- 卷六·足太阳膀胱经
- 卷六·足少阴肾经
- 卷七·手厥阴心包经
- 卷七·手少阳三焦经
- 卷七·足少阳胆经
- 卷七·足厥阴肝经
- 卷七·任脉
- 卷七·督脉
- 卷七·督任要穴(杨氏)
- 卷七·奇经八脉歌(医经小学)
- 卷七·奇经八脉(节要)
- 卷七·十五络脉歌(医经小学)
- 卷七·十五络脉穴辨(医统)
- 卷七·十五络脉(节要)
- 卷七·十二经筋(节要)
- 卷七·五脏募穴(聚英)
- 卷七·八会
- 卷七·看部取穴
- 卷七·治病要穴(医学入门)
- 卷七·经外奇穴(杨氏)
- 卷七·穴同名异类(聚英)
- 卷八·穴法(神应经)
- 卷八·诸风门
- 卷八·伤寒门
- 卷八·痰喘咳嗽门
- 卷八·诸般积聚门
- 卷八·腹痛胀满门
- 卷八·心脾胃门
- 卷八·心邪癫狂门
- 卷八·霍乱门
- 卷八·疟疾门
- 卷八·肿胀门(附:红疸黄疸)
- 卷八·汗门
- 卷八·痹厥门
- 卷八·肠痔大便门
- 卷八·阴疝小便门
- 卷八·头面门
- 卷八·咽喉门
- 卷八·耳目门
- 卷八·鼻口门
- 卷八·胸背胁门
- 卷八·手足腰腋门
- 卷八·妇人门
- 卷八·小儿门
- 卷八·疮毒门
- 卷八·续增治法
- 卷九·治症总要(杨氏)
- 卷九·东垣针法(聚英)
- 卷九·名医治法(聚英)
- 卷九·孙真人针十三鬼穴歌
- 卷九·捷要灸法(医学入门)
- 卷九·崔氏取四花穴法
- 卷九·取膏肓穴法(医学入门)
- 卷九·骑竹马灸穴法
- 卷九·灸劳穴法(聚英);取肾俞法
- 卷九·取灸心气法;取灸痔漏法;灸小肠疝气穴法;灸肠风下血法
- 卷九·灸结胸伤寒法;灸阴毒结胸
- 卷九·雷火针法;蒸脐治病法
- 卷九·相天时;千金灸法;宝鉴发灸法
- 卷九·艾叶医统;艾灸补泻;艾炷大小;点艾火
- 卷九·壮数多少;灸法;炷火先后
- 卷九·灸寒热;灸疮要法;贴灸疮
- 卷九·灸疮膏法;洗灸疮;灸后调摄法
- 卷九·医案(杨氏)
- 卷十·保婴神术(按摩经)
- 卷十·手法歌
- 卷十·观形察色法
- 卷十·面部五位歌
- 卷十·命门部位歌
- 卷十·阳掌图各穴手法仙诀
- 卷十·阴掌图各穴手法仙诀
- 卷十·小儿针
- 卷十·初生调护
- 卷十·面色图歌
- 卷十·察色验病生死诀
- 卷十·汤氏歌
- 卷十·内八段锦
- 卷十·外八段锦
- 卷十·入门歌
- 卷十·三关
- 卷十·六筋
- 卷十·治小儿诸惊推揉等法
- 卷十·补遗
『针灸大成』卷三·十二经脉歌(聚英)
- 本章共 2.12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5-06
手太阴肺中焦生,下络大肠出贲门,上膈属肺从肺系,系横出腋臑中行。肘臂寸口上鱼际,大指内侧爪甲根,支络还从腕后出,接次指属阳明经。此经多气而少血,是动则病喘与咳,肺胀膨膨缺盆痛,两手交瞀为臂厥。所生病者为气嗽,喘渴烦心胸满结,臑臂之内前廉痛,小便频数掌中热。气虚肩背痛而寒,气盛亦疼风汗出,欠伸少气不足息,遗矢无度溺色赤。
阳明之脉手大肠,次指内侧起商阳,循指上连出合谷,两筋歧骨循臂肪。入肘外廉循臑外,肩端前廉柱骨旁,从肩下入缺盆内,络肺下膈属大肠。支从缺盆直上颈,斜贯颊前下齿当,环出人中交左右,上侠鼻孔注迎香。此经气盛血亦盛,是动臑肿并齿痛;所生病者为鼽衄,目黄口干喉痹生。大指次指难为用,肩前臑外痛相仍,气有余兮脉热肿,虚则寒栗病偏增。
胃足阳明交鼻起,下循鼻外下入齿,还出侠口绕承浆,颐后大迎颊车里。耳前发际至额颅,支下人迎缺盆底,下膈入胃络脾宫,直者缺盆下乳内。一支幽门循腹中,下行直合气冲逢,遂由髀关抵膝膑,腨跗中指内关同。一支下膝注三里,前出中指外关通,一支别走足跗趾,大趾之端经尽矣。此经多气复多血,是动欠伸面颜黑。凄凄恶寒畏见人,忽闻木音心惊惕,登高而歌弃衣走,甚则腹胀仍贲响。凡此诸疾皆骭厥,所生病者为狂疟,温淫汗出鼻流血,口喎唇裂又喉痹,膝膑疼痛腹胀结,气膺伏兔胻外廉,足跗中趾俱痛彻,有余消谷溺色黄,不足身前寒振栗,胃房胀满食不消,气盛身前皆有热。
太阴脾起足大趾,上循内侧白肉际,核骨之后内踝前,上腨循胻胫膝里。股内前廉入腹中,属脾络胃与膈通,侠喉连舌散舌下,支络从胃注心宫。此经气盛而血衰,是动其病气所为,食入即吐胃脘痛,更兼身体痛难移,腹胀善噫舌本强,得后与气快然衰。所生病者舌亦痛,体重不食亦如之,烦心心下仍急痛,泄水溏瘕寒疟随,不卧强立股膝肿,疸发身黄大指痿。
手少阴脉起心中,下膈直与小肠通,支者还从肺系走,直上喉咙系目瞳。直者上肺出腋下,臑后肘内少海从,臂内后廉抵掌中,锐骨之端注少冲。多气少血属此经,是动心脾痛难任,渴欲饮水咽干燥,所生胁痛目如金,臑臂之内后廉痛,掌中有热向经寻。
手太阳经小肠脉,小指之端起少泽,循手外廉出踝中,循臂骨出肘内侧。上循臑外出后廉,直过肩解绕肩胛,交肩下入缺盆内,向腋络心循咽嗌。下膈抵胃属小肠,一支缺盆贯颈颊,至目锐眦却入耳,复从耳前仍上颊,抵鼻升至目内眦,斜络于颧别络接。此经少气还多血,是动则病痛咽嗌,颔下肿兮不可
顾,肩如拔兮臑似折。所生病主肩臑痛,耳聋目黄肿腮颊,肘臂之外后廉痛,部分犹当细分别。
足太阳经膀胱脉,目内眦上起额尖,支者巅上至耳角,直者从巅脑后悬。络脑还出别下项,仍循肩膊侠脊边,抵腰膂肾膀胱内,一支下与后阴连。贯臀斜入委中穴,一支膊内左右别,贯胛侠脊过髀枢,臀内后廉中合,下贯腨内外踝后,京骨之下指外侧。此经血多气犹少,是动头疼不可当,项如拔兮腰似折,髀枢痛彻脊中央,腘如结兮腨如裂,是为踝厥筋乃伤。所生疟痔小指废,头囟顶痛目色黄,腰尻腘脚疼连背,泪流鼻衄及癫狂。
足经肾脉属少阴,小指斜趋涌泉心,然骨之下内踝后,别入跟中腨内侵。出腨内廉上股内,贯脊属肾膀胱临,直者属肾贯肝膈,入肺循喉舌本寻;支者从肺络心内,仍至胸中部分深。此经多气而少血,是动病饥不欲食,喘嗽唾血喉中鸣,坐而欲起面如垢,目视佴佴气不足,心悬如饥常惕惕。所生病者为舌干,口热咽痛气贲逼,股内后廉并脊疼,心肠烦痛疸而澼,痿厥嗜卧体怠惰,足下热痛皆肾厥。
手厥阴心主起胸,属包下膈三焦宫,支者循胸出胁下,胁下连腋三寸同。仍上抵腋循臑内,太阴、少阴两经中,指透中冲支者别,小指次指络相通。此经少气原多血,是动则病手心热,肘臂挛急腋下肿,甚则胸胁支满结。心中澹澹或大动,善笑目黄面赤色,所生病者为烦心,心痛掌热病之则。
手经少阳三焦脉,起自小指次指端,两指歧骨手腕表,上出臂外两骨间。肘后臑外循肩上,少阳之后交别传,下入缺盆膻中分,散络心包膈里穿。支者膻中缺盆上,上项耳后耳角旋,屈下至颐仍注颊,一支出耳入耳前,却从上关交曲颊,至目锐眦乃尽焉。此经少血还多气,是动耳鸣喉肿痹,所生病者汗自出,耳后痛兼目锐眦,肩臑肘臂外皆疼,小指次指亦如废。
足脉少阳胆之经,始从两目锐眦生,抵头循角下耳后,脑空风池次第行。手少阳前至肩上,交少阳右上缺盆,支者耳后贯耳内,出走耳前锐眦循。一支锐眦大迎下,合手少阳抵雜根,下加颊车缺盆合,入胸贯膈络肝经。属胆仍从胁里过,下入气冲毛际萦,横入髀厌环跳内,直者缺盆下腋膺。过季胁下髀厌内,出膝外廉是阳陵,外辅绝骨踝前过,足跗小趾次趾分。一支别从大趾去,三毛之际接肝经。此经多气而少血,是动口苦善太息,心胁疼痛难转移,面尘足热体无泽。所生头痛连锐眦;缺盆肿痛并两腋,马刀挟瘿生两旁,汗出振寒痎疟疾,胸胁髀膝至胫骨,绝骨踝痛及诸节。
厥阴足脉肝所终,大指之端毛际丛,足跗上廉太冲分,踝前一寸入中封。上踝交出太阴后,循腨内廉阴股冲,环绕阴器抵小腹,侠胃属肝络胆逢。上贯膈里布胁肋,侠喉颃颡目系同,脉上巅会督脉出,支者还生目系中,下络颊里环唇内,支者便从膈肺通。此经血多气少焉,是动腰疼俯仰难,男疝女人小腹肿,面尘脱色及咽干。所生病者为胸满,呕吐洞泄小便难,或时遗溺并狐疝,临症还须仔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