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序
- 序
- 附刻原疏
- 凡例
- 总次
- 缘引
- 传法正宗记序
- 释氏护教编后记
- 叙七佛
- 卷第一(天字号)
- 卷第二(地字号)
- 卷第三(玄字号)
- 卷第四(黄字号)
- 卷第五(宇字号)
- 卷第六(宙字号)
- 卷第七(洪字号)
- 卷第八(荒字号)
- 卷第九(日字号)
- 卷第十(月字号)
- 卷第十一(盈字号)
- 卷第十二(昃字号)
- 卷第十三(辰字号)
- 卷第十四(宿字号)
- 卷第十五(列字号)
- 卷第十六(张字号)
- 卷第十七(寒字号)
- 卷第十八(来字号)
- 卷第十九(暑字号)
- 卷第二十(往字号)
- 卷第二十一(秋字号)
- 卷第二十二(收字号)
- 卷第二十三(冬字号)
- 卷第二十四(藏字号)
- 卷第二十五(闰字号)
- 卷第二十六(余字号)
- 卷第二十七(成字号)
- 卷第二十八(岁字号)
- 卷第二十九(律字号)
- 卷第三十(吕字号)
- 卷第三十一(调字号)
- 卷第三十二(阳字号)
- 卷第三十三(云字号)
- 卷第三十四(腾字号)
- 卷第三十五(致字号)
- 卷第三十六(雨字号)
- 卷第三十七之上(露字号)
- 卷第三十七之下(露字号)
- 卷第三十八(结字号)
- 卷第三十九(为字号)
- 卷第四十(霜字号)
- 卷第四十一(金字号)
『佛祖纲目』传法正宗记序
- 本章共 858 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传法正宗记序
宋濂
表大法之真传。起群生之正信。宜莫如书。然而真丹身毒。相去绝远。梵言华言。重译或殊。况屡遭灭斥之祸。生乎其后者。必搜罗坠逸。徧观会通。然后能定是非之真谀。闻之士苟获窥其一偏。遂执为确然之论。斯亦过矣。呜呼辟邪说之谬。固伸正议於千载之下。不有先觉学者。将何所从哉。昔者濂读涅盘经。及智度论。颇知释迦文佛以正法授迦叶。世世相传。具有明证。故自前魏支强梁楼至洛邑。译续法传。自七佛至二十五祖婆舍斯多而止。东晋佛驮跋陀罗至庐山。所译禅经。自迦叶至二十八祖达摩多罗而止。逮夫后魏之时。崇道屏释。而沙门昙曜苍黄逃窜。单录诸祖之名。匿岩穴间。仅及二十四祖师子尊者而止。佛运重启。昙曜进为僧统。吉迦夜等遂因之。为付法藏传。其去前魏已一百九十余年。东晋亦六十二年矣。东魏那连耶舍至邺。复备译西域诸所传授事迹。其次第与禅经不差毫发。则全阙之分。有不待辨而自明矣。唐兴曹溪。大弘达磨之道。传布益盛。义学者忌之。而神清为甚。乃据法藏传所列。谓师子遭难。绝嗣不传。犹以为未足。诬迦叶为小智。不足承佛心印。指禅经实。后来传会。难以取征。而好议论之徒。纷纷而起矣。宋明教大师契嵩。读而病之。博采出三藏记。洎诸家纪载。释迦为表。三十三祖为传。持法一千三百四人。为分家略传。而旁出宗证继焉。名曰传法正宗记。复画佛祖相承之像。明其世系。名曰定祖图。申述禅经。及西域诸师为证。以辟义学者之妄。名曰正宗论。共十二卷。其卫道之严。凛凛乎不可犯也。濂窃闻之。太平真君之七年。魏太武用崔浩言。宣告征镇佛像胡书皆击破焚烧。当是时诸种经论。多煨烬之末。屋壁之深藏。盖至於久而后出。以此观之。昙曜之流。固未必能见禅经。至於诸师之论义。学者亦未必能尽闻之。顾执一时单录不全之文。而相为诟病。犹将十指而掩日月之光。一口而吸沧溟之水。多见其不知量也。大师之辨析。夫岂得已者哉。甬东祖杲禅师以诚笃契道汲汲焉。惟恐法轮不运。合众缘重刻以传。呜呼。书不流通。与无书等。大师固有功於宗乘。而杲公之为。则又有功於大师者也。皆不可以不记。因追序其作者之意於首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