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八十忆双亲
- ├ 一、前言
- ├ 二、七房桥
- ├ 三、五世同堂
- ├ 四、先祖父鞠如公
- ├ 五、先父之幼年苦学及科名
- ├ 六、怀海义庄
- ├ 七、先父对余之幼年教诲
- ├ 八、先父之病及卒
- ├ 九、先母来归
- ├ 十、先母寡居
- ├ 十一、先兄之卒及先母之晚年
- └ 十二、先母之卒
- 师友杂忆
- ├ 序
- ├ 一、果育学校
- ├ 二、常州府中学堂
- ├ 三、三兼小学
- ├ 四、私立鸿模学校与无锡县立第四高等小学
- ├ 五、后宅初级小学
- ├ 六、厦门集美学校
- ├ 七、无锡江苏省立第三师范
- ├ 八、苏州省立中学
- ├ 九、北平燕京大学
- ├ 十、北京大学
- ├ 十一、西南联大
- ├ 十二、成都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
- ├ 十三、华西大学四川大学
- ├ 十四、昆明五华书院及无锡江南大学
- ├ 十五、新亚书院
- ├ 十六、新亚书院(续一)
- ├ 十七、新亚书院(续二)
- ├ 十八、新亚书院(续三)
- ├ 十九、新亚书院(续四)
- └ 二十、在台定居
『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五、先父之幼年苦学及科名
- 本章共 781 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先父讳承沛,字季臣。前清同治丙寅年生。先祖父卒,先祖母年四十一,先父年仅三岁。自幼有神童之称。双目炯炯发光,如能透视一切之背后,亦称净眼,云能见鬼神,过十二岁始不能见。幼时发奋苦学。盖得先祖母之教督。家中无书房,在塌屋基后面,即素书堂后进西边有破屋三间。自素书堂西半被拆,此处无人居住,殆为坏了风水,皆已他迁。先父一人读书其中,寒暑不辍。夏夜苦多蚊,先父纳双足两酒瓮中,苦读如故。每至深夜,或过四更,仍不回家。时闻有人唤其速睡。翌晨询之,竟不知何人所唤。有业师,乃颛桥王翁,在七房桥南十里外。先父隔旬日半月,始徒步一往问业。
先父既卒,先兄及余所见,尚留有当时窗课两本,皆律赋及诗,不见有八股文及其他存稿。余时时喜诵此两册窗课,惜今皆忘之。犹忆两题,一曰《春山如笑赋》,乃短篇,余特爱其景色描写。由七房桥南望,仅见秦望山一抹。余长而喜诵魏晋以下及于清人之小品骈文,又爱自然山水,殆最先影响于此。又一题曰《岳武穆班师赋》,以十年之功废于一旦为韵,全篇共分八节,每节末一句,各以此八字押韵。乃集中最长一篇。余尤爱诵。余自幼即知民族观念,又特重忠义,盖渊源于此。至其押韵之巧,出神入化。余此后爱读宋人四六,每尚忆及先父此文。先父以十六岁县试入泮,以案首第一名为秀才。主学政者特召见先父及同案第二名。面告先父,"汝文托意高,结体严,可期文学上乘,然恐不易遇识者。"又曰:"汝尚年幼,而为文老成有秋气。"又顾第二名,曰:"汝年长,乃屈居彼下,然为文有春气,他年福泽,当胜于彼。"
先父体素弱。入泮后,凡三赴南京乡试,皆在场中病倒,不终试而出。此后遂绝意场屋。有一次,试题为齐人将筑薛。先父仅完此题即出。文中用意,特写一将字,又模拟公羊传文体为之。一时人竞传诵,名大噪。远近来求从学,前后达四十人。然经先父指授得意者,亦多赴试不中。先父此后,遂亦不复从事于授徒教读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