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八十忆双亲
- ├ 一、前言
- ├ 二、七房桥
- ├ 三、五世同堂
- ├ 四、先祖父鞠如公
- ├ 五、先父之幼年苦学及科名
- ├ 六、怀海义庄
- ├ 七、先父对余之幼年教诲
- ├ 八、先父之病及卒
- ├ 九、先母来归
- ├ 十、先母寡居
- ├ 十一、先兄之卒及先母之晚年
- └ 十二、先母之卒
- 师友杂忆
- ├ 序
- ├ 一、果育学校
- ├ 二、常州府中学堂
- ├ 三、三兼小学
- ├ 四、私立鸿模学校与无锡县立第四高等小学
- ├ 五、后宅初级小学
- ├ 六、厦门集美学校
- ├ 七、无锡江苏省立第三师范
- ├ 八、苏州省立中学
- ├ 九、北平燕京大学
- ├ 十、北京大学
- ├ 十一、西南联大
- ├ 十二、成都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
- ├ 十三、华西大学四川大学
- ├ 十四、昆明五华书院及无锡江南大学
- ├ 十五、新亚书院
- ├ 十六、新亚书院(续一)
- ├ 十七、新亚书院(续二)
- ├ 十八、新亚书院(续三)
- ├ 十九、新亚书院(续四)
- └ 二十、在台定居
『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二、七房桥
- 本章共 744 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余生江苏无锡南延祥乡啸傲泾七房桥之五世同堂。溯其原始,当自余之十八世祖某公,乃一巨富之家,拥有啸傲泾两岸良田十万亩。而上无父母,下无子女,仅夫妇两人同居。十八世祖年三十左右,婴衰虚之疾。远近名医,百药罔效,病情日见沉重。一日,十八世祖母告其夫:"胸中久蓄一言,未敢启口,恐不听从,又滋责怪。"十八世祖言:"病已至此,苟可从者当无不从。纵或实不能从,亦断无责怪可言。"十八世祖母谓:"君病殆非药石可疗。久服药,反滋他病。计惟有长年静养一途。但我两人既不能入深山,长居僧寺道院中。我已将宅西别院修治。若君能一人居别院,家中事由我处理,君可勿操心。我已在院门上辟一小门,一日三餐,当送小门内,君可闻铃往取。初住自感寂寞,旬日半月后,应可习惯。万一有事,仍可开门接出。如此以三年为期。我曾以此意告之两医,谓可一试。"十八世祖慨允。越三年,接出,病态全消,健复如常。十八世祖母言:"自君居西院,我即在佛前自誓,当终生茹素,并许愿居家为优婆夷,独身毕世。惟为君子嗣计,已为物色品淑宜男者两人,并谆谆诲导,已历两年。君与此两女同房,断可无虑。"十八世祖勉从之。此下遂生七子,在啸傲泾上分建七宅,是为七房桥之由来。事载家谱,余未亲睹,此则得之传述。
七房骈连,皆沿啸傲泾,东西一线,宅第皆极壮大。一宅称一墙门。除此七墙门之外,无农户,无商店。泾东千步许有一桥,即名七房桥。桥北一小村,忘其名,乃七房桥公仆所居。世世传习婚丧喜庆种种礼节仪文。一家有事,诸仆群集。泾西约五百步又一桥,名丁家桥。桥北一村,名丁家村,乃七房桥乐户,袭明代旧制。世习昆曲锣鼓,歌唱吹打。每一家有事,亦毕集。遇喜庆,即在宅前大厅搭台唱昆曲,打锣鼓。或分两台,或只一台。或一日夜,或三日夜不等,先兄及余少时尚饫闻之,故长而皆爱好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