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提要
- 东都事略卷一
- 东都事略卷二
- 东都事略卷三
- 东都事略卷四
- 东都事略卷五
- 东都事略卷六
- 东都事略卷七
- 东都事略卷八
- 东都事略卷九
- 东都事略卷十
- 东都事略卷十一
- 东都事略卷十二
- 东都事略卷十三
- 东都事略卷十四
- 东都事略卷十五
- 东都事略卷十六
- 东都事略卷十七
- 东都事略卷十八
- 东都事略卷十九
- 东都事略卷二十
- 东都事略卷二十一
- 东都事略卷二十二
- 东都事略卷二十三
- 东都事略卷二十四
- 东都事略卷二十五
- 东都事略卷二十六
- 东都事略卷二十七
- 东都事略卷二十八
- 东都事略卷二十九
- 东都事略卷三十
- 东都事略卷三十一
- 东都事略卷三十二
- 东都事略卷三十三
- 东都事略卷三十四
- 东都事略卷三十五
- 东都事略卷三十六
- 东都事略卷三十七
- 东都事略卷三十八
- 东都事略卷三十九
- 东都事略卷四十
- 东都事略卷四十一
- 东都事略卷四十二
- 东都事略卷四十三
- 东都事略卷四十四
- 东都事略卷四十五
- 东都事略卷四十六
- 东都事略卷四十七
- 东都事略卷四十八
- 东都事略卷四十九
- 东都事略卷五十
- 东都事略卷五十一
- 东都事略卷五十二
- 东都亊略卷五十三
- 东都事略卷五十四
- 东都事略卷五十五
- 东都事略卷五十六
- 东都事略卷五十七
- 东都事略卷五十八
- 东都事略卷五十九上
- 东都事略卷五十九下
- 东都事略卷六十
- 东都事略卷六十一
- 东都事略卷六十二
- 东都事略卷六十三
- 东都事略卷六十四
- 东都事略卷六十五
- 东都事略卷六十六
- 东都事略卷六十七
- 东都事略卷六十八
- 东都事略卷六十九
- 东都事略卷七十
- 东都事略卷七十一
- 东都事略卷七十二
- 东都事略卷七十三
- 东都事略卷七十四
- 东都事略卷七十五
- 东都事略卷七十六
- 东都事略卷七十七
- 东都事略卷七十八
- 东都事略卷七十九
- 东都事略卷八十
- 东都事略卷八十一
- 东都事略卷八十二
- 东都事略卷八十三
- 东都事略卷八十四
- 东都事略卷八十五
- 东都事略卷八十六
- 东都事略卷八十七上
- 东都事略卷八十七下
- 东都事略卷八十八
- 东都事略卷八十九
- 东都事略卷九十
- 东都事略卷九十一
- 东都事略卷九十二
- 东都事略卷九十三上
- 东都事略卷九十三下
- 东都事略卷九十四
- 东都事略卷九十五
- 东都事略卷九十六
- 东都事略卷九十七
- 东都事略卷九十八
- 东都事略卷九十九
- 东都事略卷一百
- 东都事略卷一百一
- 东都事略卷一百二
- 东都事略卷一百三
- 东都事略卷一百四
- 东都事略卷一百五
- 东都事略卷一百六
- 东都事略卷一百七
- 东都事略卷一百八
- 东都事略卷一百九
- 东都事畧卷一百十
- 东都事畧卷一百十一
- 东都事畧卷一百十二
- 东都事畧卷一百十三
- 东都事略卷一百十四
- 东都事略卷一百十五
- 东都事畧卷一百十六
- 东都事畧卷一百十七
- 东都事略卷一百十八
- 东都事畧卷一百十九
- 东都事略卷一百二十
- 东都事略卷一百二十一
- 东都事略卷一百二十二
- 东都事略卷一百二十三
- 东都事略卷一百二十四
- 东都事略卷一百二十五
- 东都事略卷一百二十六
- 东都事略卷一百二十七
- 东都事略卷一百二十八
- 东都事略卷一百二十九
- 东都事略卷一百三十
『东都事略』东都事略卷九十五
- 本章共 2.48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列传七十八
章惇字子厚建州浦城人也始生族父得象竒其风骨以爲必贵举进士甲科知商洛县尝与苏轼同游南山抵仙游潭潭下临絶壁万仞岸甚狭惇推轼下潭书壁轼不敢惇履险而下以漆墨濡笔大书石壁上曰苏轼章惇来轼拊惇背曰子厚必能杀人惇曰何也轼曰能自判命者能杀人也惇大笑熙宁初王安石秉政以惇编修三司条例除秘书丞集贤校理检正中书户房公事察访荆湖用兵于是溪洞拓境数百里入修起居注除右正言知制诰直学士院出知湖州除翰林学士未授命丁母忧服阕入知审官院遂拜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逾年出知陈州移定州元丰五年召爲门下侍郎哲宗即位迁知枢密院事宣仁后临朝用司马光吕公着更革弊事惇与宰相蔡确犹未去位光复差役旧法蔡京知开封府用五日行差役于诸邑惇言保甲保马一日不罢有一日害若役法则熙宁初以遽改免役后有弊今改差役当议论尽善然后施行遽改恐后亦有弊乃于帘前与光争论其言不逊谏官苏辙论其奸恶惇与确皆逐去惇知汝州徙扬州提举洞霄宫惇以父俞年髙乞侍养而谏官刘安世犹疏惇之罪复留汝州吕公着奏曰章惇父老居苏州今惇复留汝上方以孝治天下岂可使大臣失晨昬之养遂听归俞卒惇免丧复领洞霄宫哲宗亲政召拜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惇既相引蔡卞爲右丞惇卞执政谋所以释憾于元祐旧臣者凡元祐更张弊法悉皆追复用林希爲中书舎人张商英等爲谏官惇卞大肆罗织窜逐元祐臣僚于岭海商英等力诋元祐希行元祐诸人责词遂至毁骂甚者谓元祐之初老奸擅国盖以诋宣仁后也惇又用邢恕爲御史中丞于是日夜论刘挚梁焘王岩叟等谋废立恕造宣训之语又诱髙遵裕之子士京论其父功又教蔡确之子渭上文及甫与邢恕私书事惇卞遂起同文馆狱用蔡京安惇杂治宣训事者恕爲惇说云司马光亦疑宣仁后有废立事光尝语范祖禹曰方今主少国疑宣训事犹可虑盖宣训者北齐娄太后宫名也娄太后废其孙少主立其子常山王演恕妄谓司马光亦有是言以实宣仁后有废立之意使天下信之光遂追贬恕既诱髙士京上书论其父遵裕临死时屏左右谓士京曰神宗弥留之际王珪遣髙士充来问我曰不知皇太后欲立谁我叱士充去之语惇卞欲诬罔宣仁后遂赠遵裕奉国军留后王珪亦追贬初邢恕在元祐时责汝州文及甫与恕皆素怨挚等乃与恕书谓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又济之以粉昆朋类错立欲以眇躬爲甘心快意之地等语及甫尝语蔡硕谓司马昭指刘挚粉昆指韩忠彦眇躬及甫自谓盖俗谓驸马都尉曰粉侯忠彦弟嘉彦尚主也故曰粉昆而朋类错立者谓王岩叟梁焘也及甫与恕书肆爲诋毁之辞恕以此书与确之子渭使诉其事及置对及甫爲蔡京安惇所胁乃云以昭比挚眇躬乃以爲指哲宗而粉昆谓岩叟面如傅粉焘字况之以况爲兄故曰粉昆也后确母又言梁焘尝与怀州致仕官李洵言朝廷若存蔡确则爲徐邸安乎以爲李洵等所谋乃追问洵洵依违以荅适因星变诏曰朕遵祖宗遗志未尝诛杀大臣刘挚等可勿治然挚焘同时死于岭南贬所人亦疑之惇与卞结中官郝随爲助言于哲宗欲追废宣仁后自皇太后太妃皆力争之哲宗感悟焚其奏随觇知之密语惇卞明日惇卞再有言哲宗怒曰卿等不欲朕入英宗庙乎惇卞乃已惇又以皇后孟氏元祐中宣仁后所立劝哲宗起掖庭秘狱托以左道废居瑶华宫其后哲宗颇悔乃叹曰章惇坏我名节此皆惇得罪天下后世者初神宗用王安石之言开熙河谋灵夏师行十余年不息迨闻永乐之败神宗当宁恸哭循致不豫故元祐宰辅推夲上意专务怀柔夷狄西夏请故地以非要害城砦还之至惇作相以爲蹙国弃地罪其帅臣诸路皆进筑新砦取复故地边事复兴关中之民大困矣惇性忮毒忍于爲恶于是百姓歌之曰大惇小惇入地无门小惇则安惇也其爲人所疾如此哲宗崩钦圣宪肃皇后议所立惇曰以礼律言之母弟简王当立钦圣后曰老身无子诸王皆是神宗庶子惇复曰以长申王当立钦圣后曰申王病废不可立惇尚欲有言知枢密院事曽布叱惇曰章惇听皇太后处分帘卷徽宗已立矣迁特进封申国公充哲宗山陵使至成臯大升轝陷于泞逾宿而行坐是出知越州未至责武昌军节度副使潭州安置再贬雷州司户参军惇至此方悔谢表乃云尽力以遏徐王觊觎之谤一心以明宣仁保佑之功惇复云觊觎之谤者是徐王无觊觎之事也初苏辙谪雷州不许占官舎遂僦民屋惇又以爲强夺民居下州追民究治以僦劵甚明乃已至是惇责雷州亦问舎于民民曰前苏公来爲章丞相几破我家今不可也人以爲报复改舒州团练副使睦州居住徙越州改湖州卒年七十一复特进申国公政和三年赠太师
臣称曰元祐之盛一司马光实成之绍圣之祸一章惇实致之盖君子小人如冰炭如东西不可同器而易位况惇之奸足以鼓惑人主之心将何所不至诬宣仁废哲后行绍述立钩党结边衅兴大狱穷凶极恶肆爲不道未有如惇之甚者也呜呼光之相而天下驩欣如此惇之用而天下怨愤如彼乃知治乱安危不在乎他在乎君子小人而已后之人主可不鉴哉
曾布字子宣南丰人也幼孤学于其兄巩举进士熙宁初王安石执政荐之因上书召见论事合意遂除崇政殿说书迁集贤校理检正中书六房公事新法青苗助役皆布与吕惠卿建议安石尝曰法之初行异论纷纷始终以爲可行者吕惠卿曾布也始终以爲不可行者司马光也余人则一出焉一入焉尔擢修起居注知制诰拜翰林学士兼三司使七年大旱诏求直言布论市易掊克之虐落职出知饶州徙潭州复集贤院学士知广州元丰初以龙图阁待制知桂州进龙图阁直学士知秦州又知陈州移庆州复入翰林寻迁户部尚书元祐初除龙图阁学士知太原府歴真定河阳青州瀛州哲宗亲政复入翰林迁承旨兼侍读擢拜同知枢密院事进知院事时章惇爲相斥逐元祐臣僚士心不附布诡情辟致名士如陈瓘张庭坚悉罗致之防哲宗升遐钦圣宪肃皇后召宰执问谁可当立惇有异议布奏惟太后令惇由是得罪一日中使召蔡京鏁院拜韩忠彦左仆射京欲刺探徽宗之意徐奏请曰麻词未审合作专任一相或作分命两相之意徽宗曰专任一相翌日京出宣言曰子宣不复相矣已而复召曾肇草制布拜右仆射制曰东西分台左右建辅盖有爲云忠彦既爲左相柔懦天下事多决于布议以元祐绍圣均爲有失欲以大公至正消释朋党明年改元建中靖国邪正杂用忠彦遂罢去布独当国渐进绍述之说明年又改元崇宁蔡京于是召用爲左丞京与布异会布拟陈祐甫爲户部侍郎京奏曰爵禄者陛下之爵禄也奈何使宰相私其亲布之婿陈廸祐甫之子也布忿然争辨乆之声色稍厉于是温益叱布曰曾布上前安得失礼徽宗不恱而罢翌日爲御史所攻布由是得罪罢爲观文殿大学士知润州寻落职提举太清宫太平州居住又降司农卿分司南京又以尝荐举官赵谂而谂反责散官衡州安置复以弃湟州责授贺州别驾又责廉州司户参军移舒州复大中大夫提举崇福宫以卒赠观文殿大学士諡曰文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