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杂诗之风土

山围芳草翠烟平,
迢递新城接旧城。
行到丛祠歌舞榭,
绿氍毹上看棋枰。
万家烟火暖云蒸,
销尽天山太古冰。
腊雪清晨题牍背,
红丝砚水不曾凝。
乱山倒影碧沉沉,
十里龙湫万丈深。
一自沉牛答云雨,
飞流不断到如今。
云满西山雨便来,
田家占候不须猜。
向来只怪东峰顶,
晓日名霞一片开。
廛肆鳞鳞两面分,
门前官柳绿如云。
夜深灯火人归后,
几处琵琶月下闻。
雪地冰天水自流,
溶溶直泻苇湖头。
残冬曾到唐时垒,
两派清波绿似油。
山田龙口引泉浇,
泉水惟凭积雪消。
头白蕃王年八十,
不知春雨长禾苗。
界破山光一片青,
温暾流水碧泠泠。
游人倘有风沂兴,
只向将军借幔亭。
古迹微茫半莫求,
龙沙舆记定难收。
如何千尺青崖上,
残字分明认火州。
南山口对紫泥泉,
回鹘荒滕尚宛然。
只恨秋风吹雪早,
至今蔓草幂寒烟。
城南风穴近山坳,
一片涛声万木梢。
相约春来牢盖屋,
夜深时卷数重茅。
良田易得水难求,
水到深秋却漫流。
我欲开渠建官闸,
人言沙堰不能收。
银瓶随意汲寒浆,
凿井家家近户旁。
只恨青春二三月,
却携素绠上河梁。
秋禾春麦陇相连,
绿到晶河路几千。
三十四屯如绣错,
何劳转粟上青天。
白道飞流似建瓴,
陡陀不碍浪花鸣。
游人未到萧关外,
谁信山泉解倒行。
半城高阜半城低,
城内清泉尽向西。
金井银床无用处,
随心引取到花畦。
长波一泻细涓涓,
截断春山百尺泉。
二道河旁亲驻马,
方知世有漏沙田。
南北封疆画界匀,
云根两面翠嶙峋。
中间岩壑无人迹,
合付山灵作守臣。
双城夹峙万山围,
旧号虽存旧址非。
孤木地旁秋草没,
降蕃指点尚依稀。
峻坂连连迭七层,
层层山骨翠崚嶒。
行人只作蚕丛看,
却是西番下马陵。
断壁苔花十里长,
何年雄镇控西羌。
金瓶舍利行人息,
筑塔当从阿育王。
惊飙相戒避三泉,
人马轻如一叶旋。
记得移营千戍卒,
阻风港汊似江船。
开畦不问种花辰,
早晚参差各自新。
还忆年前木司马,
手栽小盎四时春。


最后修改于2025-11-08

更多推荐

双荷叶 湖州贾耘老小妓名双荷叶

双溪月。清光偏照双荷叶。双荷叶。红心未偶,绿衣偷结。背风迎雨流珠滑。轻舟短棹先秋折。先秋折。烟鬟未上,玉杯微缺。

—— 苏轼

渔家傲 七夕

皎皎牵牛河汉女。盈盈临水无由语。望断碧云空日暮。无寻处。梦回芳草生春浦。鸟散馀花纷似雨。汀洲蘋老香风度。明月多情来照户。但揽取。清光长送人归去。

—— 苏轼

临江仙 龙丘子自洛之蜀,戴二侍女,戎装骏马。至溪山佳处,辄留数日,见者以为异人。其后十年,筑室黄冈之北,号曰静安居士。作此词赠之

细马远驮双侍女,青巾玉带红靴。溪山好处便为家。谁知巴峡路,却见洛城花。面旋落英飞玉蕊,人间春日初斜。十年不见紫云车。龙丘新洞府,铅鼎养丹砂。

—— 苏轼

南乡子

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涨渌醅。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一阵东风来捲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

—— 苏轼

菩萨蛮 七夕黄州朝天门上二首 其一

画檐初挂弯弯月。孤光未满先忧缺。遥认玉帘钩。天孙梳洗楼。佳人言语好。不愿求新巧。此恨固应知。愿人无别离。

—— 苏轼

菩萨蛮 七夕黄州朝天门上二首 其二

风回仙驭云开扇。更阑月堕星河转。枕上梦魂惊。晓来疏雨零。相逢虽草草。长共天难老。终不羡人间。人间日似年。

—— 苏轼

西江月 黄州中秋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 苏轼

定风波 十月九日孟亨之置酒秋香亭,有双拒霜独向君猷而开。坐客喜笑,以为非使君莫可当此花,故作是篇

两两轻红半晕腮。依依独为使君回。若道使君无此意。何为。双花不向别人开。但看低昂烟雨里。不已。劝君休诉十分杯。更问尊前狂副使。来岁。花开时节与谁来。

—— 苏轼

少年游 黄之侨人郭氏每岁正月迎紫姑神,以箕为腹,箸为口,画灰盘中为诗。敏捷立成。余往观之。神请余作少年游,乃以此戏之

玉肌铅粉傲秋霜。准拟凤呼凰。伶伦不见,清香未吐,且糠秕吹扬。到处成双君独只,空无数、烂文章。一点香檀,谁能借箸,无复似张良。

—— 苏轼

少年游 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银塘朱槛曲尘波。圆绿卷新荷。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天气尚清和。好将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宴游过。

—— 苏轼

浣溪沙 十二月二日雨后微雪,太守徐君猷携酒见过,坐上作浣溪沙三首。明日酒醒,雪大作,又作二首 其一

覆块青青麦未苏。江南云叶暗随车。临皋烟景世间无。雨脚半收檐断线,雪床初下瓦跳珠。归来冰颗乱黏须。

—— 苏轼

浣溪沙 十二月二日雨后微雪,太守徐君猷携酒见过,坐上作浣溪沙三首。明日酒醒,雪大作,又作二首 其二

醉梦昏昏晓未苏。门前辘辘使君车。扶头一盏怎生无。废圃寒蔬排翠羽,小槽春酒滴真珠。清香细细嚼梅须。

——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