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列表


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

作者: 莎士比亚字数:5.90 万字、 更新:2023-05-17

《特洛勒斯与克瑞西达》(英语:Troilus and Cressida)是莎士比亚于1602年的一部悲剧作品,本部作品被Frederick S. Boas归类为问题剧(problem play)。本剧以特洛伊英雄赫克特的死亡,以及特洛勒斯与克瑞西达之间消逝的爱情作结。剧本基调在猥亵的喜剧与黑暗的悲剧间大幅摆荡,对于剧本读者或戏院的观众而言,角色的对话常常使他们感到难以理解。然而本剧也因为其若干特点(尤其是对内在价值的质疑,如阶级、荣誉与爱情)而被认为具有现代戏剧的特质。

奥瑟罗

作者: 莎士比亚字数:5.92 万字、 更新:2023-05-17

《奥赛罗》(英语:Othello: The Moor of Venice)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在1603年左右创作的一出悲剧。戏剧被认为是根据意大利短篇小说《一位摩尔上尉》(Un Capitano Moro)改编而成,后者是由乔凡尼·薄伽丘的门徒吉拉尔迪·钦齐奥写成,并于1565年出版。剧情围绕这四位角色展开:供职威尼斯部队的摩尔军奥赛罗;妻子苔丝狄蒙娜;副将凯西奥;和骗取他信任的旗官伊阿古。由于戏剧情节跌宕起伏,涉及种族、爱情、嫉妒、背叛,《奥赛罗》依然常在今天上演,并为众多作品提供了创意基础。

裘力斯·凯撒

作者: 莎士比亚字数:4.53 万字、 更新:2023-05-17

《裘力斯·凯撒》(又译尤利乌斯·恺撒、朱利叶斯·凯撒)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作品。《裘力斯·凯撒》的剧情是围绕古罗马的两个政治党派之间的斗争展开。在剧中,凯撒是独裁派的代表,他功高位尊,极力扩大自己的势力,皇袍加身势在必行;而以凯歇斯等人为首的共和派则反对个人专权,企图铲除凯撒势力,但势单力薄,于是蹿掇德高望重的勃鲁托斯参与他们的行动。在勃鲁托斯的带领下,共和派刺杀了凯撒。之后,凯撒的心腹安东尼以热情的演说煽动罗马民众,使他们改变初衷,转而反对勃鲁托斯,并将勃鲁托斯等人逐出罗马城。最后,在安东尼等人的大兵围困下,勃鲁托斯自杀,共和派覆灭。

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

作者: 莎士比亚字数:4.47 万字、 更新:2023-05-04

《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是莎士比亚所作最早的悲剧,当时他只有27岁。这是一部罗马式的血腥的复仇剧,当年很流行,现在则很少演出。它是阅读莎士比亚悲剧的一出很好的入门戏,因为它的语言比较容易,而且内容方面包含了许多后来莎士比亚加以发展的因素的萌芽。

黄氏宝卷

作者: 佚名字数:2.32 万字、 更新:2023-01-04

又名《黄氏女宝卷》《黄氏女游阴宝卷》,古代民间讲唱文学。佚名。讲述了曹州府南华县清风乡黄家庄黄员外五女,乳名五姐,年小好善,吃斋念佛,天生聪明,秉性温良,每日烧香念佛,一心学念经文。父母苦劝五姐开斋,嫁个富贵人家,五姐苦苦哀告,至死不从。黄员外夫妇无可奈何,心生怒气,找媒人李氏将五姐嫁与一个杀猪宰羊的恶人赵屠赵令方。黄氏女到了赵家,见赵屠杀生害命,屡劝不听,心中闷闷,却无可奈何,每日念经修行。后观音现身,赵令方改恶从善,夫妻二人一起吃斋念经修善。阴曹地府阎君见黄氏女经念得好,派童子去阴间,带黄氏女来对经文。黄氏女哭别丈夫与儿女,来到阴曹地府,在金桥边有金童玉女,幢幢宝盖来迎接黄氏女。来到阎王殿,十殿阎君以金刚经诸问题一一提问,黄氏女回答非常清楚,没有差错,阎君命童子送黄氏女回阳,享阳寿40年。童子带黄氏女观看十二司诸大地狱。黄氏女观看十二大地狱过程中,其尸身已坏,无法还阳。阎王命送黄氏女转世为男身,投生到善根人家。黄氏女投生到曹州府安乐县张员外家,取名张士亭。张士亭智慧聪明,广读五经,心慈性善,长大后连中三甲进士,即选曹州太守。张士亭派差人去南安县,招来赵令方,叫他带儿女来相认,母子团圆,是以念经行善果报为证。

金雲翹傳

作者: 青心才人字数:10.68 万字、 更新:2022-11-09

金雲翹傳(又名《雙奇夢》、《雙和歡》)本衙藏板本。二十回。題“青心才人編次”。敍述王翠翹舍身盡孝,含寃忍辱,歷經苦難,終於與金重結成夫妻的故事。王翠翹與徐海實有其人,明史中有記載。本書情節曲折動人,人物形象鮮明深刻,嘉慶年間,被越南詩人阮攸改編為越南長篇敍事詩《金雲翹傳》,成為世界名著之一。

海门张仲村乐堂

作者: 佚名字数:1.15 万字、 更新:2022-07-12

元明之际杂剧剧本。简名《村乐堂》。撰人姓名不详。末本。剧写苏州王同知有妻张氏,妾王腊梅。张氏的父亲张仲致仕后在苏州南面的海门修建村乐堂以娱老。王腊梅与都管王六斤私通,欲毒死王同知,将毒药放在汤中,由张氏递与王同知。王同知发现汤中有毒,王腊梅便诬张氏所为。令史张本奉命勘问此案,王同知暗中向张本行贿,要他定张氏罪而释腊梅。张本将贿金封存上交府尹。王同知恐事发累己,去向府尹求情,府尹让他去求张仲出首承认行贿罪名,方能了解此案。王同知与妻张氏往同乐堂去求张仲,张仲因女儿被连累,不得以而应允。于是府尹含混了结此案,只将王腊梅、王六斤定罪。现存主要版本有:脉望馆抄校本,《孤本元明杂剧》据以校印。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作者: 佚名字数:512.35 万字、 更新:2022-07-12

(梵文Mahā-prajňāpāramitāsūtra) “般若波罗蜜多”(Prajňāpāramitā),意为“通过智慧到彼岸”。略称《大般若经》、《般若经》。佛经名。为佛教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从显庆五年(660年)到龙朔三年(663年)译。六百卷。《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十:“法师于西域得三本,到此翻译之日,文有疑错,即校三本以定之,殷勤省覆,方乃著文。”认为世俗认识及其面对的一切对象,均属“因缘和合”,假而不实,唯有通过“般若”对世俗认识的否定,才能把握佛教“真理”,达到觉悟解脱。为大乘佛教的基础理论。共分四处(按所传佛陀说法处所王舍城的鹫峰山、给孤独园、他化自在天王宫、王舍城竹林精舍分类,相当四集)、十六会(相当于编)、二百七十五分(相当于章)。其中第一、三、五、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会,合四百八十一卷,是玄奘新译;其他各会属重译,例如:  第二会(卷四百零一至四百七十八)与西晋无罗叉和竺叔兰译《放光般若经》、竺法护译《光赞般若经》、后秦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经》是同本异译;第四会(卷五百三十八至五百五十五)与东汉末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即《般若道行品经》)、三国吴支谦译《大明度无极经》、鸠摩罗什译《小品般若经》是同本异译;第九会(卷五百七十七)与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经》、北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经》等是同本异译。

禅林僧宝传

作者: 惠洪字数:10.27 万字、 更新:2022-07-13

简称《僧宝传》。佛教禅宗史书。北宋惠洪著于宣和二年(1120)。30卷。收入《卍续藏》第137册。记事为主,亦收录机缘语句,体裁介乎僧传和灯录之间。此书据昙颖《五家传》增补,复增添嘉祐以后至政和年间云门、临济二宗的杰出禅师计81人。或说此书原名《百禅师传》,大慧宗杲读其初稿,抽去其中19人传记焚之(据《山庵杂录》卷上)。作者融会众说,自成一家之言,常为以后的佛家史书所引用。惠洪自视甚高,谓道宣虽精于律而短于文词,所作《续高僧传》如户婚按检;赞宁虽博于学而暗于见识,聚众碣之文作《宋高僧传》,其书非一体(见《石门文字禅》卷二十六)。然时人亦有讥剌其书者,以为“传多浮夸,赞多臆说”(惠彬《丛书公论》)。卷末附录有宋庆老所撰的《补禅林僧宝传》1卷,载法演、悟新、怀志三传。续补本书的还有南宋祖琇《僧宝正续传》7卷,清自融《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15卷。

百喻经

作者: 僧伽斯那字数:2.10 万字、 更新:2022-07-08

全名《百句譬喻经》,《百喻经》为其简称。编撰者是古印度僧伽斯那,他从《修多罗藏》等12部经中辑抄出近百个寓言譬喻故事,藉以宣扬大乘教义,如因果报应、八正道、布施持戒等。译者求那毗地,中印度人,是僧伽斯那的弟子。他在南朝齐建元初年(479——482)来华,在建康(今南京)将《百喻经》译成汉文。此书在南北朝时曾一度被禁。鲁迅于1914年将此书校正断句,在南京金陵刻经处舍金梓书100部,分赠友人。其后又对日本翻刻的高丽藏本与刻本进行校勘,纠其舛误。《百喻经》每则寓言之后,附有一段佛教训诫,语丝社社员王品青对《百喻经》加以校点,“爱其设喻之妙,因除去教诫,独留寓言”,使此书成为颇有文学价值的寓言作品。又因这部经末有“尊者僧伽斯那造作痴华鬘竟”之语,据此恢复旧称《痴华鬘》。鲁迅在为此书的题记中说:“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艺文,往往蒙其影响。即翻为华言之佛经中,亦随在可见。”此于书1926年6月由北新书局出版。《百喻经》原来只收九十八喻,鲁迅在题记中推测:“尝称百喻,而实缺二者,疑举成数,或并以卷首之引,卷末之偈二事也。”至于书名回复旧称《痴华鬘》,有多种解释。华鬘,即花环,印度教徒常给人戴在颈上以示祝福。痴华鬘,即给痴者戴上花环(书中多数故事是说愚人蠢夫的),以祝福他们聪明颖悟,正符合编撰者启人心智的寓意。书中许多故事与中国寓言笑话相近,如《乘船失喻》与《吕氏春秋·察今》所载的“刻舟求剑”故事相仿。《医治脊偻喻》影响了明代江盈科《雪涛小说·催科》和清代石成金《笑得好》中的“医驼背”的故事写作,从中可以看出中印文化的交流。


1 30 31 32 33 34 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