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列表


自我演戏以来

作者: 欧阳予倩字数:9.66 万字、 更新:2023-10-29

《自我演戏以来》系我国著名艺术家欧阳予倩先生前半生的记录,讲述了他儿时、少时、留学、归国、创艺、敌后宣传抗日的经历。欧阳予倩(1889年5月12日-1962年9月21日),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市,中国内地作家、编剧、导演,先后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明治大学。广西省立艺术馆(现广西壮族自治区群众艺术馆)首任馆长

千頃堂書目

作者: 黄虞稷字数:0 字、 更新:2023-10-28

《千顷堂书目》,凡三十二卷,明末清初黄虞稷撰。黄虞稷生于崇祯二年(1629年),自幼受父亲黄居中影响,嗜书成癖,节衣缩食,多用在购书抄书上,千顷堂(千顷斋)即其室名。黄虞稷及其父两世相传,聚书六万余卷。钱谦益因辑《列朝诗集》,曾在千顷斋借阅明代诗文集,得见前所未见之书,可想其藏书的丰富。《千顷堂书目》收录的著述宏富,几无所不收。康熙十八年(1684年),黄虞稷由左都御史徐元文荐入明史馆,分纂《明史艺文志》,详考有明一代典章,而《千顷堂书目》可谓《明史艺文志》之初稿,所辑之书达一万二千余种,比之王鸿绪版《明史艺文志》仅收入四千六百三十三种,从数量来说,多出二倍。如钱宰《临安集》一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其集《明史艺文志》、焦竑《国史经籍志》俱未著录,则在明代行世已稀,今从《永乐大典》中采掇编排”。而《千顷堂书目》十七卷却列有临安十卷,此四库馆臣不察之失。《千顷堂书目》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并设二级类目,卷一至卷三为“经部”,下分:〈易〉、〈书〉、〈诗〉、〈三礼〉、〈礼乐〉、〈春秋〉、〈孝经〉、〈论语〉、〈孟子〉、〈经解〉、〈四书〉、〈小学〉(附算学)等十二类。卷四至卷十为“史部”,下分:〈国史〉、〈正史〉、〈通史〉、〈编年〉、〈别史〉、〈霸史〉、〈史学〉、〈史钞〉、〈地理〉、〈职官〉、〈典故〉、〈时令〉、〈食货〉、〈仪注〉、〈政刑〉、〈传记〉、〈谱系〉、〈簿录〉十八类。卷十一至卷十六为“子部”,下分:〈儒〉、〈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五行〉、〈医〉、〈艺术〉、〈类书〉、〈释〉、〈道〉十三卷。卷十七至卷三十二为“集部”,下分:〈别集〉、〈制诰〉、〈表奏〉、〈骚赋〉、〈总集〉、〈文史〉、〈制举〉、〈词曲〉八类,总计五十一类。黄虞稷善于藏书,又能读书,精于考订,《书目》叙录详瞻,于作者、书名下附录字号、籍贯、官籍、谥号,以略论其作者生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千顷堂书目》中说:“考明一代著作者,终是以是书为可据。”现今流传的《千顷堂书目》的刻本,是吴兴张钧衡刻的《适园丛书》本。南京图书馆藏有八千卷楼藏旧抄本,共十四册,另一抄本是高鸿裁辨蟫居抄本,三十二卷,二十四册。

欧阳修全集

作者: 欧阳修字数:3.10 千字、 更新:2023-10-28

欧阳修(1007年8月6日—1072年9月22日)又作欧阳脩,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籍贯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是北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为“唐宋八大家”、“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他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曾积极参与范仲淹所领导的庆历新政政治改革。文学方面,欧阳修成就斐然,是唐代韩愈、柳宗元所倡导之古文运动的继承者及推动者,为古文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其散文风格平易自然,韵味深美,诗歌风格平易清新,为宋诗奠下基础,其辞赋创立文赋的新体裁,使中国辞赋有柳暗花明的新发展,所著两部史书《新唐书》及《新五代史》列入廿四部正史之中,所定家谱格式为后世历代沿用,经学上开创宋人直接解经、不依注疏的新风气,易学上打破易传的权威地位,在中国金石学、诗话及花谱撰作三方面,都是开山始祖。政治上文化上,皆属当世最高领袖之一,在文学、史学、经学,俱有划时代的成就。

加里波的

作者: 孙毓修字数:5.29 万字、 更新:2023-10-28

朱塞佩·加里波第(意大利语:Giuseppe Garibaldi,1807年7月4日-1882年6月2日),意大利国家独立和统一运动的杰出领袖,军事家,民族英雄加里波第于1833年参加青年意大利党。1834年起义失败,逃亡南美,参加巴西南部共和主义者起义和维护乌拉圭独立的战争。1848年意大利独立战争爆发后回国,组织志愿军参加保卫罗马共和国战斗。1858年获撒丁王国少将衔。1860年组织红衫军发起“千人远征”,支援西西里岛起义。接连解放西西里岛和那不勒斯,为意大利的统一奠定了基础。1861年意大利独立后,试图强攻教皇统治下的罗马,遭遇失败。1866年率志愿军参加收复威尼斯的战争。1870年协同政府军攻克罗马。普法战争期间,应邀赴法参战,组建“孚日兵团”,击败普军进攻。 巴黎公社成立后,加里波第在缺席情况下当选为国民自卫军总司令。1882年在卡普雷拉岛病逝,享年74岁。加里波第献身于意大利复兴运动,亲自领导了许多军事战役,被誉为“意大利统一的宝剑”,又与加富尔、马志尼并称为意大利建国三杰,还有意大利“祖国之父”的称号。通过一系列军事实践活动,为后世提供了军事作战的经验,因此后人称其为“现代游击战之父”。一些学者认为他是现代最伟大的将军之一。由于在南美洲及欧洲对军事冒险的贡献,加里波第也赢得了“两个世界的英雄”的美称

毕斯麦

作者: 孙毓修字数:5.19 万字、 更新:2023-10-28

奥托·爱德华·利奥波德·冯·俾斯麦(德语:Otto Eduard Leopold von Bismarck;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 德意志帝国首任宰相(1871年—1890年),人称“铁血宰相”(德语:Eiserner Kanzler;“铁”指武器,“血”指战争)、“德国的建筑师”及“德国的领航员”。结束德国分裂、完成德意志统一、复兴德意志俾斯麦担任普鲁士王国首相期间,在1866年发动了普奥战争并取得胜利。1870年又进行普法战争,打败了法军。年底南德四邦加入了德意志联邦,成立了德意志帝国,俾斯麦任德意志帝国宰相兼普鲁士首相。俾斯麦靠“铁血政策”自上而下地统一了德国,还帮助法国凡尔赛政府镇压巴黎公社。他对内颁布《反社会党人非常法》, 残酷镇压工人运动;对外力图运用联盟政策,确立德国在欧洲的霸权。1890年3月被德皇威廉二世解职。俾斯麦下台时被封为劳恩堡公爵。此后他长住汉堡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鲁庄园。1898年7月30日,俾斯麦病逝,享年83岁。俾斯麦是保守派,维护专制主义;但他通过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养老金、健康医疗保险制度、社会保险。俾斯麦在外交上纵横捭阖,成为19世纪下半叶欧洲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著有回忆录《思考与回忆》。

纳尔逊

作者: 孙毓修字数:4.38 万字、 更新:2023-10-27

霍雷肖·纳尔逊(Horatio Nelson,1758年9月29日-1805年10月21日),英国风帆战列舰时代海军将领及军事家。在1798年尼罗河口海战及1801年哥本哈根战役等重大战役中率领皇家海军获胜,他在1805年的特拉法尔加战役击溃法国及西班牙组成的联合舰队,迫使拿破仑彻底放弃海上进攻英国本土的计划,但自己却在战事进行期间中弹阵亡。2002年,BBC举行了一个名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纳尔逊位列第9位。

哥伦布

作者: 孙毓修字数:3.38 万字、 更新:2023-10-27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西班牙语:Cristóbal Colón;意大利语:Cristoforo Colombo,1451年10月31日 —1506年5月20日),出生于中世纪的热那亚共和国(今意大利西北部)。意大利探险家、航海家,大航海时代的主要人物之一,是地理大发现的先驱者。在1492年的第一次航行中,哥伦布在巴哈马群岛的圣萨尔瓦多登陆,而不是计划中的日本。在后来的三次航行中,哥伦布到达过大安的列斯群岛、小安的列斯群岛、加勒比海岸的委内瑞拉、以及中美洲,并宣布它们为西班牙帝国的领地。1506年5月20日,哥伦布逝世。哥伦布的航海带来了第一次欧洲与美洲的持续接触,并且开辟了后来延续几个世纪的欧洲探险和殖民海外领地的大时代,这些对现代西方世界的历史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彼得大帝

作者: 孙毓修字数:5.51 万字、 更新:2023-10-27

彼得一世·阿列克谢耶维奇(俄语:Пётр I Алексеевич;1672年6月9日—1725年2月8日),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第五位沙皇(1682年4月—1696年与伊凡五世共治)、俄罗斯帝国首位皇帝(1721年11月2日—1725年2月8日在位),史称彼得一世(英语:Peter I),后世尊称其为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俄罗斯历史上仅有的两位“大帝”之一。彼得一世1682年即位,1689年亲政,1697年,派遣使团前往西欧学习先进技术,本人则化名彼得·米哈伊洛夫下士随团出访,先后在荷兰的萨尔丹、阿姆斯特丹和英国的伦敦等地学习造船和航海技术,并聘请大批科技人员到俄罗斯工作。回国后积极兴办工厂,发展贸易,文化、教育和科研事业,同时改革军事,建立欧洲化正规编制的陆海军,继而发动战争。1721年,彼得一世在与瑞典进行北方战争胜利后,被俄罗斯元老院授予“全俄罗斯皇帝”的头衔。1725年2月8日,彼得一世在圣彼得堡去世。 彼得一世统治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等领域进行西化改革,近代俄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史无不源于彼得一世时代,使俄罗斯成为欧洲大国之一。

克林威尔

作者: 孙毓修字数:4.35 万字、 更新:2023-10-27

奥利弗·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1599年4月25日—1658年9月3日),出生于英国亨廷登郡,英吉利共和国首位护国主(1649年5月—1658年9月3日在任),英国政治家、军事家、宗教领袖。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新贵族集团的代表人物、独立派的首领。曾逼迫英国君主退位,解散国会,并转英国为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英吉利共和国,出任护国公,成为英国事实上的国家元首。奥利弗·克伦威尔出身于亨廷登郡的一个没落的新贵族家庭。青年时期就学于剑桥一个著名清教学院,受到清教思想的熏陶。1642年,英国内战开始,他站在议会革命阵营方面,以自己组织的“铁骑军”屡建战功,1644年在马斯顿荒原之战大败王党的军队。1645年,英国议会授权克伦威尔改组军队,他以铁骑军为基础组成“新模范军”。他指挥这支军队,战胜了王党的军队。1649年1月30日,他在人民的压力下,以议会和军队的名义处死国王查理一世。5月,宣布英国为共和国,成为实际军事独裁者。他镇压掘地派运动,出兵远征爱尔兰。1653年,他驱散议会,自任“护国主”,建立了护国公体制。但国内经济状况不断恶化,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克伦威尔始终未能稳定局势。1658年,奥利弗·克伦威尔因病去世,享年59岁。

拿破伦

作者: 孙毓修字数:4.89 万字、 更新:2023-10-27

拿破仑·波拿巴(法语:Napoléon Bonaparte,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即拿破仑一世(Napoléon I),出生于科西嘉岛,十九世纪法国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造者。历任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1799年-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1804年-1815年)。拿破仑于1804年12月2日加冕称帝,把共和国变成帝国。在位期间称“法国人的皇帝”,也是历史上自查理三世后第二位享有此名号的法国皇帝。对内他多次镇压反动势力的叛乱,颁布了《拿破仑法典》,完善了世界法律体系,奠定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秩序。对外他率军五破英、普、奥、俄等国组成的反法联盟,打赢五十余场大型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制度,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他在法国执政期间多次对外扩张,发动了拿破仑战争,成为了意大利国王、莱茵联邦的保护者、瑞士联邦的仲裁者、法兰西帝国殖民领主(包含各法国殖民地、荷兰殖民地、西班牙殖民地等)。在最辉煌时期,欧洲除英国外,其余各国均向拿破仑臣服或结盟。形成了庞大的拿破仑帝国体系,创造了一系列军政奇迹与短暂的辉煌成就。拿破仑于1814年退位,随后被流放至厄尔巴岛。1815年建立百日王朝后再度战败于滑铁卢后被流放。1821年5月5日,拿破仑病逝于圣赫勒拿岛。1840年,他的灵柩被迎回法国巴黎,隆重安葬在法国塞纳河畔的巴黎荣军院(巴黎伤残老年军人院)。


1 2 3 4 5 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