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列表


胡文忠集

作者: 不詳字数:0 字、 更新:2023-10-22

重刘胡文忠公遺集小引。康熙中于清端公由縣令液歷牧守監司区扵開府爰有政書八卷之刘著錄四庫其别刻曰于山奏牘心異大同皆載其奏巰條議札檄详文牌示並同官佳来之書令胡文忠公遺集十卷六其倒也锥然与之時視于公孰难說易……

二十四史緯

作者: 佚名字数:0 字、 更新:2023-10-22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均以纪传体编撰。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时期(约公元前2550年),下至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涵盖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内容。共计3213卷,约4000万字。二十四史之所以被称为正史,既与这些史书在中国史部书籍中的地位有关,也与历代皇朝宣扬正统观念有密切联系。

國朝先正事畧

作者: 李元度字数:0 字、 更新:2023-10-21

《国朝先正事略》是同治三年(1864年)李元度编撰、曾国藩作序的一部清朝人物传记书,共六十卷,同治三年(1864)开始撰著,两年后定稿分名臣、名儒、经学、文苑、遗逸、循良、孝义七门。人为一传,计五百人,附见者六百零八人。据作者自述,为撰该书,曾遍阅诸家文集及郡邑志乘,还参考史馆列传,据以作为定稿的依据。同治年间刊。李元度(1821—1887),字次青,又字笏庭,自号天岳山樵,晚年更号超然老人;湖南平江县人。清朝大臣,学者。年四岁丧父。十八岁中秀才。二十三岁以举人官黔阳县教谕。咸丰间入曾国藩幕,后随之东征西讨,屡有建功。同治初,擢云南按察使。光绪十三年(1887),迁贵州布政使,同年九月卒于官。著有《国朝先正事略》60卷、《天岳山馆文钞》40卷、《天岳山馆诗集》《南岳志》26卷。其中《国朝先正事略》,荟萃清朝一代有关文献材料,尤为巨著。还主纂《「同治」平江县志》。《清史稿》有传。

補後漢書藝文志一卷至十卷

作者: 曾樸字数:0 字、 更新:2023-10-21

昔劉知幾譏班固藝文志古今雜糅失斷代之體欲變其例倣宋孝王墳籍志但紀當時著述 國朝史學家多非之謂此例行而古書存亡之迹從此泯矣糇以爲此誠非作史之通言然若以後人補前史之不及倣錢文子補漢兵志熊方補後漢年表之例推之以補厯代史之無藝文志者則此例大可用也夙挾此懷未敢語人光緒己丑之嵗來游京師聞當世通人有爲補晉書藝文志及南北史藝文志者詢其體例悉依劉氏頗自喜所見不謬又竊怪諸君子何用力之勤而所施之不擇其要也夫學術之盛莫盛於我 朝而我朝之學尤莫盛於經史然觀其師法之所出易則虞氏書則馬鄭詩禮則鄭氏春秋左

高拜石先生榮哀錄

作者: 佚名字数:0 字、 更新:2023-10-21

高拜石(1901―1969)字般若,号嫩云,笔名芝翁、南湖、介园、难云。浙江镇海人。北平平民大学文科毕业。因受吴昌硕熏陶,颇醉心书法篆刻。所作以朴刀为多。又善著文,工诗学,长于近代史事,熟谙人物掌故,故文名籍甚。寓台北,与马绍文等组“八俦书展”,与王孟潇等作“五人书展”,均好评如潮。历任民国日报及中央日报编辑或主笔。著有《古春风楼锁记》一至第十五辑(册),纸贵洛阳,销数奇多。(《民国书画家汇传》)

尚書今古文注疏

作者: 孙星衍字数:0 字、 更新:2023-10-21

孙星衍认为今古文之说不能合一,故此书分别疏注今古文,“毛、郑异义,各如其说以疏之”。材料来源,遍采自汉至唐涉及《尚书》的各种著作,兼采清代王鸣盛、江声、段玉裁治《尚书》的著作,而不取宋、明诸家之注。其体例,是自作注又自作疏,注文简括明显,疏文才加详,疏出注文来历,加以引申,组织严密。孙氏著书历22年,成于嘉庆二十年(1815),共30卷。书成后颇受重视,光绪年间王懿荣曾奏请立于学官。近人皮锡瑞评论此书“于今古文搜罗略备,分析亦明”,“大致完善”,又称其缺点是“误执《史记》皆古文,致今古文家法大乱”(《经学通论》卷一)。刊本有《平津馆藏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四部备要》本(有排印本、缩印本),《皇清经解》本。孙星衍(1753-1818年),字渊如,阳湖(今江苏武进)人,乾隆五十二年进士,由翰林院编修官至山东督粮道,又曾主讲杭州诂经精舍和江宁钟山书院。勤于著述,在经学、史学、音韵学、训诂学、金石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是当时十分受人尊崇的一位学者,传世著作有近二十种,其中以尚书今古注疏一书最负盛名。

通鑑紀事本末

作者: 袁枢字数:0 字、 更新:2023-10-21

《通鉴纪事本末》是南宋袁枢编辑的纪事本末体史书,也是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凡四十二卷。始于〈三家分晋〉,终于〈周世宗之征淮南〉,共1300多年。文字全抄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原文,只是撰写方式改易。取《资治通鉴》所记之事,区别门目,分类编排。专以记事为主,每一事详书始末,并自为标题,共记239事,另附录66事。开“纪事本末体”之先河。为了方便阅读,分为战国至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五代四部分。袁枢为人正直,对政治腐败,朋党互争,压制人才等丑恶社会现象是很不满的。当他为国史院编修官,分配负责撰修《宋史》列传时,北宋哲宗时“奸相”章惇的子孙,以同乡关系请袁枢对章惇传加以“文饰”时,袁勃然大怒说:“子厚为相,负国欺君。吾为史官,书法不隐,宁负乡人,不可负后世天下公议!”(《宋史·袁枢传》)宰相赵雄“总史事”听到后,即称赞他“无愧古良史”(同上)。

廿一史四譜

作者: 沈炳震字数:0 字、 更新:2023-10-20

《廿一史四谱》是清代沈炳震撰写的工具书。该书取材自《史记》至《元史》廿一种正史,共五十四卷,分为四谱:卷一至四,纪元谱,是各代年号纪年,依时间先后为序,另有以韵目排列的通检。卷五至廿八,封爵谱,是依韵目次序排列的历代受封爵位的名号王公侯伯,下列姓名史书。卷廿九至三十八,宰执谱,按时代排列各朝的执政官员(宰相、丞相、仆射等)的姓名,另有以韵目排列的通检,可从人名查到官职。卷三十九至五十四,谥法谱,是历代帝王后妃公主的谥号、历朗诸臣的谥号,另有以韵目编排的通检,可从人名查谥号。古譜牒之作紀年別系具列世謚與記言記事之書相輔而行太史公讀牒記黄帝以來皆有年數采爲五帝本紀又以成三代世表十二諸侯年表桓君山謂旁行斜上蓋效周譜然則古譜牒雖不傳因史記表尚可考見。自尚書春秋作而世紀晦。史書盛而譜厤之學或幾乎息矣後世惟氏族之書承用其法特以别宗支聯子姓而名公鉅人則或為之年譜以志其生平出處之概。好事者乃并花葩果實種類之同異器物玩好之微一一譜之而其與正史相表裹顧莫之尚夫紀傳文贍而義密書志詞核而事周雖工拙異數未嘗不震發於人耳目閒至譜牒則條具而件繫之不得馳騁其說著為怪奇偉麗之觀其闇而……

朝鮮南北極

作者: 承紀雲字数:0 字、 更新:2023-10-20

朝鮮立國之起源,在我國記載上多以箕子避難灤水爲始,但事實上這僅是北朝鮮的肇基,南部朝鮮的建國,根据韓國歷史的記載,都將立國紀元推源到公元前二三三三年十月三日,其始祖爲檀君壬儉(適當我唐堯廿五年之時)檀朝以後,代興的有九夷,與扶餘,箕子入韓便在扶餘朝時期。箕子入韓後,朝鮮便成為南北對峙局面,北朝鮮由箕子傳四十一世,至箕準始爲衛滿所逐,箕準出亡終老算子用国便士於馬韓,箕氏統治北朝鮮會三易其都,初都凜水,繼都遼水,最後都遼陽·而查考水舊地卽為今之平壤,衛滿建國後,仍都遼陽,四出征伐,掩有遼東遼西,但與漢室相約互不侵犯,至三傳衛右渠時,與漢失和,衛右渠將辰韓貢使阻留,井招撫漢室亡命,漢武帝會遣使通聘,不意又為右渠襲殺,於是元封二年,樓航楊僕自海上攻遼東,荀彘出陸道犯遼西,漢衛兵戎相見,决戰兩年,勝負互見,荀彘最後出奇兵迂迴敵後,衛軍大亂,右渠被部下刺殺,衛氏朝鮮遂亡,立朝鮮南北極

中國棉業地理

作者: 國立中央大學地理系編字数:238 字、 更新:2023-10-20

中国棉业大约有2000年的历史,不晚于公元9世纪。在9世纪,当时的阿拉伯旅行家苏莱曼在其《苏莱曼游记》中记述,在中国看到棉花,在花园里被作为“花”来观赏的。《梁书·高昌传》记载“高昌国……多草木,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纑,名为白叠子,国人多取织以为布。布甚软白,交市用焉。”目前中原地区所见最早的棉纺织品遗物,是在一座南宋古墓中发现的一条棉线毯。元代初年,朝廷把棉布作为夏税(布、绢、丝、棉)之首,设立木棉提举司,向人民征收棉布实物,据记载每年多达10万匹,可见棉布已成为主要的纺织衣料。明朝也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从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所记载的“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可知当时植棉和棉纺织已遍布全国。


1 12 13 14 15 16 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