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太祖皇帝 第一函 太祖皇帝丁未年至乙卯年
- ├ 目录
- ├ 前言
- ├ 凡例
- ├ 第一册 丁未年至庚戌年
- ├ 第二册 辛亥年至癸丑年
- ├ 第三册 癸丑年至甲寅年
- └ 第四册 乙卯年
- 太祖皇帝 第二函 太祖皇帝天命元年正月至天命四年十二月
- ├ 第五册 天命元年至二年
- ├ 第六册 天命三年正月至闰四月
- ├ 第七册 天命三年五月至十二月
- ├ 第八册 天命四年正月至三月
- ├ 第九册 天命四年三月至五月
- ├ 第十册 天命四年五月至六月
- ├ 第十一册 天命四年七月
- ├ 第十二册 天命四年八月
- └ 第十三册 天命四年九月至十二月
- 太祖皇帝 第三函 太祖皇帝天命五年正月至天命六年五月
- ├ 第十四册 天命五年正月至三月
- ├ 第十五册 天命五年四月至六月
- ├ 第十六册 天命五年七月至九月
- ├ 第十七册 天命五年九月至六年闰二月
- ├ 第十八册 天命六年闰二月至三月
- ├ 第十九册 天命六年三月
- ├ 第二十册 天命六年三月至四月
- ├ 第二十一册 天命六年四月至五月
- └ 第二十二册 天命六年五月
- 太祖皇帝 第四函 太祖皇帝天命六年六月至十二月
- ├ 第二十三册 天命六年六月
- ├ 第二十四册 天命六年七月
- ├ 第二十五册 天命六年八月
- ├ 第二十六册 天命六年九月
- ├ 第二十七册 天命六年九月至十月
- ├ 第二十八册 天命六年十一月
- ├ 第二十九册 天命六年十一月
- ├ 第三十册 天命六年十二月
- └ 第三十一册 天命六年十二月
- 太祖皇帝 第五函 太祖皇帝天命七年正月至六月
- ├ 第三十二册 天命七年正月
- ├ 第三十三册 天命七年正月
- ├ 第三十四册 天命七年正月至二月
- ├ 第三十五册 天命七年二月
- ├ 第三十六册 天命七年二月
- ├ 第三十七册 天命七年二月
- ├ 第三十八册 天命七年三月
- ├ 第三十九册 天命七年三月
- ├ 第四十册 天命七年三月至四月
- ├ 第四十一册 天命七年四月至六月
- └ 第四十二册 天命七年六月
- 太祖皇帝 第六函 太祖皇帝天命八年正月至五月
- ├ 第四十三册 天命八年正月
- ├ 第四十四册 天命八年正月至二月
- ├ 第四十五册 天命八年二月
- ├ 第四十六册 天命八年二月至三月
- ├ 第四十七册 天命八年三月
- ├ 第四十八册 天命八年三月至四月
- ├ 第四十九册 天命八年四月
- └ 第五十册 天命八年四月至五月
- 太祖皇帝 第七函 太祖皇帝天命八年五月至九月
- ├ 第五十一册 天命八年五月
- ├ 第五十二册 天命八年五月
- ├ 第五十三册 天命八年五月至六月
- ├ 第五十四册 天命八年六月
- ├ 第五十五册 天命八年六月
- ├ 第五十六册 天命八年六月至七月
- ├ 第五十七册 天命八年七月
- ├ 第五十八册 天命八年七月至八月
- └ 第五十九册 天命八年九月
- 太祖皇帝 第八函 太祖皇帝天命九年正月至天命十年十一月
- ├ 第六十册 天命九年正月
- ├ 第六十一册 天命九年正月至六月
- ├ 第六十二册 天命九年
- ├ 第六十三册 天命九年
- ├ 第六十四册 天命十年正月至三月
- ├ 第六十五册 天命十年四月至八月
- └ 第六十六册 天命十年八月至十月
- 太祖皇帝 第九函 太祖皇帝天命十年①至天命十一年八月
- ├ 第六十七册 天命十年
- ├ 第六十八册 天命十年
- ├ 第六十九册 天命十年
- ├ 第七十册 天命十年
- ├ 第七十一册 天命十一年三月至六月
- └ 第七十二册 天命十一年六月至八月
- 太祖皇帝 第十函 太祖皇帝天命年月不全档
- ├ 第七十三册 所记天命事十三件○1
- ├ 第七十四册 记天命朝事十二件均无年月
- ├ 第七十五册 众臣发誓书(无年月)
- ├ 第七十六册 众臣发誓书(无年月)
- ├ 第七十七册 从臣发誓书(无年月)
- ├ 第七十八册 众臣发誓书(无年月)
- ├ 第七十九册 族档(无年月)
- ├ 第八十册 族档(无年月)
- └ 第八十一册 族档(无年月)
- 太宗皇帝 第一函 太宗皇帝天聪元年正月至十二月
- ├ 目录
- ├ 第一册 天聪元年正月至二月
- ├ 第二册 天聪元年三月至四月
- ├ 第三册 天聪元年四月
- ├ 第四册 天聪元年四月
- ├ 第五册 天聪元年四月至五月
- ├ 第六册 天聪元年五月至六月
- ├ 第七册 天聪元年七月至八月
- └ 第八册 天聪元年九月至十二月
- 太宗皇帝 第二函 太宗皇帝天聪二年正月至十二月
- ├ 第九册 天聪二年正月至三月
- ├ 第十册 天聪二年三月至八月
- ├ 第十一册 天聪二年毛文龙等处来文六件
- ├ 第十二册 天总二年毛文龙等处来文六件
- ├ 第十三册 天聪二年八月至十月
- ├ 第十四册 天聪二年十二月
- └ 第十五册 天聪颁发汉官臣敕书
- 太宗皇帝 第三函 太宗皇帝天聪三年正月至十二月
- ├ 第十六册 天聪三年正月至七月
- ├ 第十七册 天聪三年七月至十月
- ├ 第十八册 天聪三年十月至十一月
- ├ 第十九册 天聪三年十一月
- └ 第二十册 天聪三年十二月
- 太宗皇帝 第四函 太宗皇帝天聪四年正月至四月
- ├ 第二十一册 天聪四年正月
- ├ 第二十二册 天聪四年正月至二月
- ├ 第二十三册 天聪四年二月
- ├ 第二十四册 天聪四年二月
- ├ 第二十五册 天聪四年三月
- ├ 第二十六册 天聪四年三月至四月
- └ 第二十七册 天聪四年四月
- 太宗皇帝 第五函 太宗皇帝天聪四年王月至十二月
- ├ 第二十八册 天聪四年五月
- ├ 第二十九册 天聪四年五月至六月
- ├ 第三十册 天聪四年六月
- ├ 第三十一册 天聪四年六月至七月
- ├ 第三十二册 天聪四年八月至十二月
- └ 第三十三册 天聪四年颁发满汉官员敕书
- 太宗皇帝 第六函 太宗皇帝天聪五年正月至八月
- ├ 第三十四册 天聪五年正月
- ├ 第三十五册 天聪五年二月至三月
- ├ 第三十六册 天聪五年三月至四月
- ├ 第三十七册 天聪五年四月
- ├ 第三十八册 天聪五年四月至七月
- └ 第三十九册 天聪五年七月至八月
- 太宗皇帝 七函 太宗皇帝天聪五年八月至十二月
- ├ 第四十册 天聪五年八月至九月
- ├ 第四十一册 天聪五年九月
- ├ 第四十二册 天聪五年十月
- ├ 第四十三册 天聪五年十月至闰十一月
- └ 第四十四册 天聪五年十二月
- 太宗皇帝 第八函 太宗皇帝天聪六年正月至二月
- ├ 第四十五册 天聪六年正月
- ├ 第四十六册 天聪六年正月
- ├ 第四十七册 天聪六年正月
- ├ 第四十八册 天聪六年正月
- ├ 第四十九册 天聪六年二月
- └ 第五十册 天聪六年二月
- 太宗皇帝 第九函 太宗皇帝天聪六年三月至六月
- ├ 第五十一册 天聪六年三月至四月
- ├ 第五十二册 天聪六年四月
- ├ 第五十三册 天聪六年五月
- ├ 第五十四册 天聪六年六月
- ├ 第五十五册 天聪六年六月
- └ 第五十六册 天聪六年六月
- 太宗皇帝 第十函 太宗皇帝天聪六年七月至十二月
- ├ 第五十七册 天聪六年七月至八月
- ├ 第五十八册 天聪六年八月至九月
- ├ 第五十九册 天聪六年十月
- ├ 第六十册 天聪六年十一月至十二月
- └ 第六十一册 天聪朝事六件无年月
- 太宗皇帝 第十一函 太宗皇帝崇德元年①正月至三月
- ├ 第一册 崇德元年正月
- ├ 第二册 崇德元年二月
- ├ 第三册 崇德元年二月
- ├ 第四册 崇德元年二月
- ├ 第五册 崇德元年三月
- └ 第六册 崇德元年三月
- 太宗皇帝 第十二函 太宗皇帝崇德元年四月至五月
- ├ 第七册 崇德元年四月
- ├ 第八册 崇德元年四月
- ├ 第九册 崇德元年四月
- ├ 第十册 崇德元年五月
- ├ 第十一册 崇德元年五月
- └ 第十二册 崇德元年五月
- 太宗皇帝 第十三函 太宗皇帝崇德元年五月至六月
- ├ 第十三册 崇德元年五月
- ├ 第十四册 崇德元年五月
- ├ 第十五册 崇德元年六月
- ├ 第十六册 崇德元年六月
- ├ 第十七册 崇德元年六月
- └ 第十八册 崇德元年六月
- 太宗皇帝 第十四函 太宗皇帝崇德元年七月至八月
- ├ 第十九册 崇德元年七月
- ├ 第二十册 崇德元年七月
- ├ 第二十一册 崇德元年七月
- ├ 第二十二册 崇德元年七月
- ├ 第二十三册 崇德元年七月
- ├ 第二十四册 崇德元年八月
- └ 第二十五册 崇德元年八月
- 太宗皇帝 第十五函 太宗皇帝崇德元年九月至十月
- ├ 第二十六册 崇德元年九月
- ├ 第二十七册 崇德元年九月
- ├ 第二十八册 崇德元年九月
- ├ 第二十九册 崇德元年十月
- ├ 第三十册 崇德元年十月
- ├ 第三十一册 崇德元年十月
- └ 第三十二册 崇德元年十月
- 太宗皇帝 第十六函 太宗皇帝崇德元年十一月至十二月
- ├ 第三十三册 崇德元年十一月
- ├ 第三十四册 崇德元年十一月
- ├ 第三十五册 崇德元年十一月
- ├ 第三十六册 崇德元年十一月
- ├ 第三十七册 崇德元年十一月
- ├ 第三十八册 崇德元年十二月
- └ 《满文老档》人名、地名索引
『满文老档』第十四册 崇德元年五月
- 本章共 2.90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第十四册 崇德元年五月
二十六日,奉圣汗谕旨,文馆大学士范文程、希福、刚林及学士罗硕、并詹霸、罗?锦至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府门外立椿以示乘马坐车之人到此下马下车。和硕亲王府门各四十根;多罗郡王府门各三十根、多罗贝勒府门各二十根。
是日,先是,圣汗以即大位礼,自公、昂邦章京以下,牛录章京以上各员,均连丁免徭。至是,众官员入清宁宫丹墀谢恩,行三跪九叩头礼。
是日,奉圣汗谕旨,文馆大学士希福、范文程、刚林、罗硕以及詹霸通报,以大凌河各官为七部承政,张存仁为都察院承政,祖泽洪为吏部承政,韩大勋为户部承政,姜新为礼部承政,祖泽润为兵部承政,李云为刑部承政,裴国珍为工部承政。
二十八日,昔镶黄旗下诺木齐同札富尼等往征瓦尔喀,私取所获貂皮、猞猁狲皮、黄鼠狼皮、灰鼠皮、貉皮、水獭皮,为其家岳皮匠首告。法司审实,准首告者离其主人,诺木齐鞭八十二,贯耳,籍其俘获,罚银九两,罢管牛录,不准其升级。此次镶蓝旗下道兰亦同往时将其甲付镶红旗所得呼尔哈人驮载,以潜行转移皮桶、貂皮,为前往搜索之镶红旗纳尔赛牛录下笔帖式胡西里拿获,告法司实讯,得实道兰鞭一百,贯耳鼻,罢管牛录。
二十八日,昔镶蓝旗下席尔泰戍守宁古塔私娶降民之女为妻。至盛京後,兵部查点数目,不行申报。分与正蓝旗时,方言此女系其所娶,行抢相斗,殴笔帖式。法司审实,鞭一百,贯耳、革牛录章京职。
二十九日,额驸轻快格德尔病故,以其子额尔克戴青袭三等昂邦章京职,准再袭十二次。额尔克戴青袭其父昂邦章京职後,额尔克戴青三等甲喇章京职,以其弟琐尔哈袭替,世袭照
前。是日,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等,以赐伞、旗等仪仗,入清宁宫丹墀,向汗行三跪九叩头礼。次各官欲谢恩,礼部官员奏圣汗曰:“文武各官以赐伞、旗等仪仗,欲叩头谢
恩,若俱入清宁宫丹墀行礼,官员甚众,恐不能容。”两侧诸王对曰:“实不能容。梅勒章京以上各官至御前行礼,;甲喇章京以下各官於大清门外行礼,若何?”圣汗谕曰:“如此行礼,素不合我意,唯获罪官员,方在外遥拜。岂可因不容遂令大清门外行礼耶?俱令入宫行礼。”於是,各官入宫行礼。先公、昂邦章京、承政、梅勒章京行三跪九叩头礼;次甲喇章京,牛录章京叩谢;三昂邦章京石廷柱、马光远率众汉官仍照此例叩谢。
是日,宽温仁圣汗谕曰:“凡行兵时,毋得喧哗,毋离旗纛。驮包倾斜,如需整理,旗俱停止,以待整理。兵进後,倘有一二离队抢掠而被杀,即以其妻子为俘。并罪其统辖所管主将。勿毁庙宇,再勿妄杀行人。唯拒者杀之,顺者养之。勿解俘虏衣服,勿离散人夫妇。即不可为俘之人,亦不准解其衣服,加以侵犯。勿淫人妇女。勿令俘虏看守马匹。往取粮时,倘一、二人擅往而被杀,则与离队抢掠罪同。再者、勿食熟粮,勿得饮酒,盖因前次出征时,见我军滥食情形。今闻皆已不药也。若违此令,即行政法。”
镶白旗固山额真伊儿登获罪,解固山额真任,以图尔格依为固山额真。时汗谕之曰:“尔图尔格依兄弟三人,均为固山额真,後并获罪,今授尔为固山额真者,非尔兄弟之故,是尔才
能也。嗣後尔等若不竭力勉为,则用他人矣。”
革伊儿登梅勒章京职,解其固山额真任之缘由:先是,诸亲王、郡王为旗纛事,遣各固山额真入奏圣汗,还告诸王毕,将出,伊儿登谓众固山额真曰:“尔等视王事为下,视尔等之事为上,拂衣而去乎?”又诸固山额真坐於大清门外,伊儿登复曰:“诸王贬尔等诸固山额真,谓不及古之大臣。”又诸王复以旗纛事,遣杨古利额驸及图尔格依奏圣汗时,众固山额真谓伊儿登曰:“尔兄系获罪之人,不宜前往。”伊儿登遂以告诸王曰:“众固山额真言不宜遣图尔格依入奏。”又众固山额真复入王府,肃
亲王曰:“伊儿登,当劝尔勿达父命时,尔言父既故,戏之何为?”言毕将出,固山额真费杨古阿哥曰:“尔伊尔登声言无此事乎?时我与阿山俱在也。”伊儿登曰:“尔等可厌,皆欲加罪於我也。”固山额真费杨古阿哥,拜音图阿哥,谭泰、叶臣、阿山、汉军固山额真石廷柱,以此言首告,审实,以伊尔登谗谤诸王及众固山额真,革梅勒章京职,解固山额真任罚银百两。又以伊儿登述诸王有众固山额真不及吉之大臣之言,问额驸达尔汉,达尔汉曰:“王曾对伊儿登与我二人言之是实。”俟伊儿登出後,复云:“王独对我言之。”达尔汉额驸言语反复,坐以应得之罪。又图尔格依入奏圣汗毕,回时,伊儿登告之曰:“诸固山额真
言尔乃获罪之人,不当往。”图尔格依曰:“果尔,将尔此言,可往法司对质。”於是,责图尔格依曰:“诸固山额真岂有令尔往法司对质之言乎?尔欲质诸法司,出言生事,欲何为之耶?”遂罚图尔格依银五十两。圣汗以发兵往明,御翔凤楼下,召和硕睿亲王、和硕豫亲王、和硕肃亲王、和硕成亲王、出征多罗武英郡王、多罗饶馀贝勒、超品一等公杨古利额驸、固山额真拜音图阿哥、谭泰、叶克舒、阿山、图尔格依、费杨古阿哥、达尔汉额驸及不出征固山额真石廷柱等,分翼坐定谕之曰:“尔出征王、贝勒、大臣等,凡师行所至,宜公同商议而行,毋得争执。尔诸臣等,其敌残破城池及我兵前已攻克之良乡、固安县等城,如欲进攻,度可攻则攻,不可攻则勿攻,各以所见明确言之。倘不明言,恐日後追怨,辄窃窃私语,谓我曾如此言之,但言而不听耳等语。对其事後而谓曾有是说者,我将不信之且前已严禁之。即众人计议後犹有争论不决之处,亦毋得违背武英郡王之言。据我观之,凡人进兵时,始慎终怠,故有疏虞之虑。能於此处常念不忘,庶乎其可矣。再者,於我国新附
之人甚多,前征大同、宣府时,各牛录分取男妇牛只,因诸将相争,以致所得不公。此次若多有俘获,每牛录分取人三对,牛二头。其附属满洲牛录之诸蒙古贝勒所领内外蒙古新编牛录,亦照此分取。若无所获,则不得分取。又众军士以所获之特谄媚本主,不得滥行收取,务与从征者均分之。其所取之物,不过金银、缎疋及堪用美衣而已。再者,前征大同时,察哈尔部土巴济浓率其部众全驻彼地。时命尔武英郡王往取,而师行甚缓。此次勿再缓行。又彼处明军若出城野战,破之甚易。先往征时,蒙古俄齐尔桑、巴图鲁詹、多尔济额驸曾率数人,击败自宣府兵五百人。以此告知尔等者,盖欲使尔等知其大略也。(原洋:俄齐尔桑系扎鲁特部贝勒。巴图鲁詹系翁牛特部白身。多尔济额驸系蒙古乌喇特部贝勒。此三人皆为圣汗近差。)至後所遣每旗大臣一员,每牛录甲兵一人,令往携俘获,入明外境抵长城後,即令之还,勿以俘获少而不令还。俘获虽少,岂有
不得一万之理耶?我国即有万名俘虏进入我国亦微不足道矣。”
三十日,圣汗遣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多罗饶馀贝勒阿巴泰、超品一等公额驸杨古利、固山额真宗室拜音图、谭泰、叶克舒、叶臣、阿山、图尔格依、宗室费杨古、达尔汉额驸等往征明国。卯刻,圣汗出抚近门,列大驾齿簿,吹喇叭、唢呐、海螺,诣堂子,行三跪九叩头礼。於是,至堂子外,以出征所携护军八纛列於前,鸣磁海螺及喇嘛号筒,拜天,行三跪九叩头礼。阿礼哈超哈、大护军、白奇超哈、蒙古兵、汉军於盛京城西演武场,分左右两翼列队。圣汗亲送多罗武英郡王,多罗饶馀贝勒出征,圣汗往时,列队诸臣军士等皆跪迎汗经过。汗御行幄,召出征诸王、贝勒、贝子及固山额真等,谕之曰:“有遗忘者乎?”出征王、贝勒奏曰:“并无遗忘。”遂鸣炮三,大军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