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第一编 政治大势
- ├ 明太祖的建国
- ├ 明成祖迁都北京
- ├ 明代靖难之役与国都北迁
- ├ 胡惟庸党案考
- ├ 明初的恐怖政治
- ├ 明成祖仁宗景帝之死及其他
- ├ 北“虏”南倭问题
- ├ 东林党之争
- ├ 论晚明“流寇”
- └ 建州女真问题
- 第二编 制度变迁
- ├ 明代的军兵
- ├ 明初的学校
- ├ 明代的锦衣卫和东西厂
- ├ 明教与大明帝国
- ├ 明代的科举情况和绅士特权
- ├ 明代的殉葬制度
- └ 明初卫所制度之崩溃
- 第三编 世情百态
- ├ 明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 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 ├ 郑和下西洋
- ├ 明代之农民
- ├ 明代的奴隶和奴变
- ├ 记大明通行宝钞
- ├ 《明史》小评
- ├ 《明史》中的小说
- └ 《金瓶梅》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
- 第四编 风云人物
- ├ 明代民族英雄于谦
- ├ 海瑞的故事
- ├ 论海瑞
- ├ 况钟和周忱
- ├ 戚继光练兵
- ├ 衍圣公和张天师
- ├ 献身于祖国地理调查研究工作的徐霞客
- ├ 谈迁和《国榷》
- ├ 关于魏忠贤
- ├ “社会贤达”钱牧斋
- ├ 阮圆海
- └ 爱国学者顾炎武
『吴晗论明史』戚继光练兵
- 本章共 1.13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戚继光(1528—1587)是十六世纪后期抗倭的名将,谁都知道。但是他后来在北边十六年,训练边兵,保障国境安宁这一段史事,却为他自己以前抗倭的功绩所掩盖了,不大为人所知。
隆庆二年(1568),戚继光以都督同知被任命为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负责北边边防。
在抗倭战争时代,卫所官军腐朽了,不能打仗了。戚继光招募浙江金华义乌一带农民,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又以南方多水田薮泽,不利于驰逐,就根据地形,制定阵法;讲求武器精利,练成一支敢战能战的精兵,当时戚家军屡战屡胜的威名,是全国皆知的。
现在,他到北方来了,面对的地形有平原,有半险半易的地形,有山谷仄隘,各种地形都有。敌人呢,是擅长骑马射箭的,也和倭寇不同。用在南方打仗的一套办法来对付新的情况行吗?
经过调查研究,深思熟虑,他制定了一套新的训练办法。首先针对边军畏敌、争功的毛病,把军队重新加以组织,节制严明,有功必赏,有过必罚。行伍、旌旗、号令、行军、扎营都逐一规定了制度。每天下场操练,务要武艺娴熟。他指出:“教练之法,自有正门,美观则不实用,实用则不美观。”专拿应付上官检阅那一套来对付敌人是不行的。
为了在防御战上取得优势,他采用了骑、步、车、辎重结合的战术。还制定了阵法,在不同地形都可运用。吸收了和倭寇作战的经验,采用了敌人的武器倭刀和鸟铳,把原来的火器“大将军”、佛朗机、快枪、火箭等都加以改进和提高。长短兵迭用的原则进一步得到发挥。
更重要的是使将士和全军都有共同的目标和信念,在练了两年兵,修筑了防御工事以后,他大会诸将,登坛讲话,三天之内把所有问题都讲透了,要诸将回去以后,传与军士,要人人信服,字字遵守,万人一心。同时编了一部书叫《练兵实纪》分发给每队,每队择一识字人诵训讲解,全队口念心记,充分地做好思想教育工作。
为了给废弛已久的边兵以纪律的榜样,他调来浙江兵三千,刚到便在郊外等候检阅,恰好这天下大雨,从早到晚一刻不停,三千兵像墙一样站着,没有一个乱动的,边军看了,大吃一惊,才懂得什么叫军令、军纪。
在戚继光以前,守边的将军十七年间换了十个,大都是打了败仗换的。戚继光在边镇十六年,敌人不敢入侵,北边安定。他走了以后,继任者继承他的成规,也保持了边方几十年的安定。
经验是从实践得来的,经过总结,提高成为理论。但是实际情况又千差万别,拿此时此地的经验硬应用于彼时彼地,就非碰壁不可。这里又有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问题。戚继光在南方、北方军事上的成功,原因是善于从实践总结经验,更重要的是不以成功的经验硬用于不同的地点和敌人,而宁愿从头做起,以具有普遍性的理论原则来指导实践。在这一点上,戚继光练兵的故事在今天说来也还是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的。
原载《人民日报》1962年5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