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口义

庄子口义

作者:林希逸

十卷。宋林希逸撰。林希逸, 字肃翁, 号鬳斋, 又号竹溪, 福清 (今属福建)人。南宋端平二年(1235)进士,善诗书画。累定间官至司农少卿,终于中书舍人。撰有《道德真经口义》、《南华真经口义》、《冲虚至德真经鬳斋口义》,合称为《三经口义》。《庄子口义》,即《南华真经口义》。前人注解《庄子》者,有晋代郭象、宋代王雱、吕惠卿等。他们所注《庄子》,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林希逸作《口义》,于卷首序文中斥郭象之注没有分章析句,王雱、吕惠卿虽有分析但其说人旨不明,又使人有疑于庄子。认为读《庄子》有五难,其一是佛书惑人,其意与《庄子》相反;其二是因为佛家欲与庄子争崇而其言过当;其三是象佛书所谓上乘之说而其言过高;其四是笔端变化,不可以寻常文字蹊径求之;其五是语脉机锋多如禅家顿宗所谓剑刃上事而儒书中未尝有。认为必须精通《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书,见理素定、识文字血脉、知禅宗解数,具此眼目以后才能知《庄子》所言之意。称自己少年尝闻于乐轩,因乐轩而闻艾轩之说,文字血脉,颇知梗概。又说他已学涉猎佛书,然后才悟出纵横变化的玄机,关于《庄子》一书才有所得,这是前人未能尽究的。林希逸之学本于陈藻,而陈藻之学得于林光朝。所谓乐轩,为陈藻别号,艾轩是林光朝别号。书中所称先师,是指陈藻而言。序文中斥郭象、王雱、吕惠卿等人之语,未免有失公正。但其释解《庄子》,从大处着眼,体会其旨,随文衍义,不作艰深之语,不务为支离之说,剖析明畅,优胜后来一些人的注述,是研究《庄子》的重要古籍之一。现存明《道藏》本、清《四库全书》本。

  • 总字数:41.06 万字
  • 成书年代:宋代
  • 最近更新:2022-07-07

目录列表

  1. 四库版
  2.   ├ 提要
  3.   ├ 原序
  4.   ├ 卷一
  5.   ├ 卷二
  6.   ├ 卷三
  7.   ├ 卷四
  8.   ├ 卷五
  9.   ├ 卷六
  10.   ├ 卷七
  11.   ├ 卷八
  12.   ├ 卷九
  13.   └ 卷十
  14. 道藏版
  15.   ├ 庄子口义发题
  16.   ├ 卷之一
  17.   ├ 卷之二
  18.   ├ 卷之三
  19.   ├ 卷之四
  20.   ├ 卷之五
  21.   ├ 卷之六
  22.   ├ 卷之七
  23.   ├ 卷之八
  24.   ├ 卷之九
  25.   ├ 卷之十
  26.   ├ 卷之十一
  27.   ├ 卷之十二
  28.   ├ 卷之十三
  29.   ├ 卷之十四
  30.   ├ 卷之十五
  31.   ├ 卷之十六
  32.   ├ 卷之十七
  33.   ├ 卷之十八
  34.   ├ 卷之十九
  35.   ├ 卷之二十
  36.   ├ 卷之二十一
  37.   ├ 卷之二十二
  38.   ├ 卷之二十三
  39.   ├ 卷之二十四
  40.   ├ 卷之二十五
  41.   ├ 卷之二十六
  42.   ├ 卷之二十七
  43.   ├ 卷之二十八
  44.   ├ 卷之二十九
  45.   ├ 卷之三十
  46.   ├ 卷之三十一
  47.   ├ 卷之三十二
  48.   └ 后序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