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类经 序一
- 类经 序二
- 类经 一卷 摄生类
- 一、阴阳应象
- 二、法阴阳
- 三、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
- 四、天精地形气通于人
- 五、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 一、十二官
- 二、藏象
- 三、脏腑有相合三焦曰孤府
- 四、五脏之应各有收受
- 五、四时阴阳外内之应
- 六、五气之合人万物之生化
- 七、脾不主时
- 八、五脏所合所荣所主五味所宜所伤之病
- 九、本神
- 十、五脏异藏虚实异病
- 十一、气口独为五脏主
- 十二、食饮之气归输脏腑
- 十三、有子无子女尽七七男尽八八
- 十四、天年常度
- 十五、寿夭
- 十六、人身应天地
- 十七、妇人无须气血多少
- 十八、老壮少小脂膏肉瘦之别
- 十九、血气阴阳清浊
- 二十、首面耐寒因于气聚
- 二十一、坚弱勇怯受病忍痛不同
- 二十二、耐痛耐毒强弱不同
- 二十三、奇恒脏腑藏泻不同
- 二十四、逆顺相传至困而死
- 二十五、精气津液血脉脱则为病
- 二十六、肠胃小大之数
- 二十七、平人绝谷七日而死
- 二十八、本藏二十五变
- 二十九、身形候脏腑
- 三十、人有阴阳治分五态
- 三十一、阴阳二十五人
- 三十二、五音五味分发脏腑
- 一、诊法常以平旦
- 二、部位
- 三、呼吸至数
- 四、五脏之气脉有常数
- 五、三部九候
- 六、七诊
- 七、诊有十度诊有阴阳
- 八、诊有大方
- 九、脉合四时阴阳规矩
- 十、四时脏脉病有太过不及
- 十一、脉分四时无胃曰死
- 十二、逆从四时无胃亦死
- 十三、五脏平病死脉胃气为本
- 十四、三阳脉体
- 十五、六经独至病脉分治
- 十六、寸口尺脉诊诸病
- 十七、三诊六变与尺相应
- 十八、诊尺论疾
- 十九、脏脉六变病刺不同
- 二十、搏坚散为病不同
- 二十一、诸脉证诊法
- 二十二、关格
- 二十三、孕脉
- 二十四、诸经脉证死期
- 二十五、决死生
- 二十六、脉有阴阳真脏
- 二十七、骨枯肉陷真脏脉见者死
- 二十八、真脏脉死期
- 二十九、阴阳虚搏病候死期
- 三十、精明五色
- 三十一、五官五阅
- 三十二、色藏部位脉病易难
- 三十三、色脉诸诊
- 三十四、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 三十五、经有常色络无常变
- 三十六、新病久病毁伤脉色
- 三十七、五脏五色死生
- 一、人始生先成精脉道通血气行
- 二、十二经脉
- 三、十二经离合
- 四、十二经筋结支别
- 五、十五别络病刺
- 六、经络之辨刺诊之法
- 七、气穴三百六十五
- 八、孙络溪谷之应
- 九、气府三百六十五
- 十、项腋头面诸经之次
- 十一、五脏背
- 十二、诸经标本气街
- 十三、三经独动
- 十四、井荥经合数
- 十五、十二原
- 十六、五脏五六腑六
- 十七、脉度
- 十八、骨度
- 十九、骨空
- 二十、十二经血气表里
- 二十一、诸脉髓筋血气溪谷所属
- 二十二、五脏之气上通七窍阴阳不和乃成关格
- 二十三、营卫三焦
- 二十四、营气营运之次
- 二十五、卫气营运之次
- 二十六、一万三千五百息五十营气脉之数
- 二十七、任冲督脉为病
- 二十八、跷脉分男女
- 二十九、阴阳离合
- 三十、诸经根结开阖病刺
- 三十一、阴阳内外病生有纪
- 三十二、人之四海
- 三十三、十二经水阴阳刺灸之度
- 三十四、手足阴阳系日月
- 三十五、身形应九野、天忌
- 一、六气标本所从不同
- 二、病有标本取有逆顺
- 三、病反其本中标之病治反其本中标之方
- 四、病有标本刺有逆从
- 五、标本逆从治有先后
- 一、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 二、五谷五味其走其宜其禁
- 三、五味之走各有所病
- 一、治病必求于本
- 二、为治之道顺而已矣
- 三、治有缓急方有奇偶
- 四、气味方制治法逆从
- 五、方制君臣上下三品
- 六、病之中外治有先后
- 七、寒之而热取之阴热之而寒取之阳
- 八、邪风之至治之宜早诸变不同治法亦异
- 九、五方病治不同
- 十、形志苦乐病治不同
- 十一、有毒无毒制方有约必先岁气无伐天和
- 十二、久病而瘠必养必和
- 十三、妇人重身毒之何如
- 十四、揆度奇恒脉色主治
- 十五、汤液醪醴病为本工为标
- 十六、祝由
- 十七、治之要极无失色脉治之极于一
- 十八、五过四德
- 十九、四失
- 二十、辟疗五疫
- 一、病机
- 二、百病始生邪分三部
- 三、邪之中人阴阳有异
- 四、邪变无穷
- 五、生气邪气皆本于阴阳
- 六、阴阳发病
- 七、阴阳贵贱合病
- 八、三阳并至其绝在肾
- 九、三阴比类之病
- 十、十二经病
- 十一、六经病解
- 十二、阳明病解
- 十三、太阴阳明之异
- 十四、五决十经
- 十五、八虚以候五脏
- 十六、邪盛则实精夺则虚
- 十七、五脏虚实病刺
- 十八、有余有五不足有五
- 十九、气血以并有者为实无者为虚
- 二十、阴阳虚实寒热随而刺之
- 二十一、虚实之反者病
- 二十二、五实五虚死
- 二十三、病气一日分四时
- 二十四、五脏病气法时
- 二十五、宣明五气
- 二十六、情志九气
- 二十七、八风五风四时之病
- 二十八、风证
- 二十九、风传五脏
- 三十、风厥劳风
- 三十一、肾风风水
- 三十二、酒风
- 三十三、贼风鬼神
- 三十四、厥逆
- 三十五、十二经之厥
- 三十六、厥逆头痛、五有余二不足者死
- 三十七、厥腰痛
- 三十八、厥逆之治须其气并
- 三十九、伤寒
- 四十、两感
- 四十一、温病暑病
- 四十二、遗证
- 四十三、阴阳交
- 四十四、五脏热病刺法
- 四十五、寒热病、骨痹肉苛
- 四十六、移热移寒
- 四十七、乳子病热死生
- 四十八、疟
- 四十九、又论疟
- 五十、诸经疟刺
- 五十一、如疟证
- 五十二、咳证
- 五十三、动静勇怯喘汗出于五脏
- 五十四、热食汗出
- 五十五、鼓胀
- 五十六、脏腑诸胀
- 五十七、水胀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
- 五十八、五癃津液别
- 五十九、风水黄胆之辨
- 六十、消瘅热中
- 六十一、脾瘅胆瘅
- 六十二、胎孕
- 六十三、血枯
- 六十四、阳厥怒狂
- 六十五、癫疾
- 六十六、诸卒痛
- 六十七、痹证
- 六十八、周痹众痹之刺
- 六十九、十二经筋痹刺
- 七十、六经痹疝
- 七十一、痿证
- 七十二、肠
- 七十三、伏梁
- 七十四、息积
- 七十五、疹筋
- 七十六、风邪五变
- 七十七、病成而变
- 七十八、杂病所由
- 七十九、口问十二邪之刺
- 八十、涕泪
- 八十一、神乱则惑、善忘、饥不嗜食
- 八十二、不得卧
- 八十三、不卧多卧
- 八十四、阴阳之逆厥而为梦
- 八十五、梦寐
- 八十六、痈疽
- 八十七、风寒痈肿
- 八十八、胃脘痈颈痈
- 八十九、痈疽五逆
- 九十、瘰
- 九十一、失守失强者死
- 九十二、五逆缓急
- 九十三、风痹死证
- 九十四、病传死期
- 九十五、阴阳气绝死期
- 九十六、四时病死期
- 九十七、十二经终
- 一、九针之要
- 二、九针
- 三、九针之义应天人
- 四、九针之宜各有所为
- 五、九变十二节
- 六、三刺浅深五刺五脏
- 七、用针虚实补泻
- 八、阴阳虚实补泻先后
- 九、宝命全角必先治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
- 十、九针推论
- 十一、官能
- 十二、内外揣
- 十三、八正神明泻方补圆
- 十四、经脉应天地呼吸分补泻
- 十五、候气察三部九候
- 十六、候气
- 十七、五变五输刺应五时
- 十八、四时之刺
- 十九、刺分四时逆则为害
- 二十、肥瘦婴壮逆顺之刺
- 二十一、血络之刺其应有异
- 二十二、行针血气六不同
- 二十三、持针纵舍屈折少阴无俞
- 二十四、六腑之病取之于合
- 二十五、邪在五脏之刺
- 二十六、卫气失常皮肉气血筋骨之刺
- 二十七、五乱之刺
- 二十八、四盛关格之刺
- 二十九、约方关格之刺
- 三十、缪刺巨刺
- 三十一、阴阳形气外内易难
- 三十二、刺有三变营卫寒痹
- 三十三、刺有五节
- 三十四、五邪之刺
- 三十五、解结推引
- 三十六、刺诸风
- 三十七、刺灸癫狂
- 三十八、肾主水水俞五十七穴
- 三十九、热病五十九俞
- 四十、诸热病死生刺法
- 四十一、刺寒热
- 四十二、灸寒热
- 四十三、刺头痛
- 四十四、刺头项七窍病
- 四十五、卒然失音之刺
- 四十六、刺心痛并虫瘕蛟
- 四十七、刺胸背腹病
- 四十八、上膈下膈虫痈之刺
- 四十九、刺腰痛
- 五十、刺厥痹
- 五十一、刺四肢病
- 五十二、久病可刺
- 五十三、刺诸病诸痛
- 五十四、刺痈疽
- 五十五、冬月少针非痈疽之谓
- 五十六、贵贱逆顺
- 五十七、刺有大约须明逆顺
- 五十八、五禁五夺五过五逆九宜
- 五十九、针分三气失宜为害
- 六十、用针先诊反治为害
- 六十一、勿迎五里能杀生人
- 六十二、得气失气在十二禁
- 六十三、刺禁
- 六十四、刺害
- 一、六六九九以正天度而岁气立
- 二、气淫气迫求其治也
- 三、天元纪
- 四、五运六气上下之应
- 五、南政北政阴阳交尺寸反
- 六、天地六六之节标本之应亢则害承乃制
- 七、天符岁会
- 八、六步四周三合会同子甲相合命曰岁立
- 九、上下升降气有国中神机气立生死为用
- 十、五运太过不及下应民病上应五星德化政令灾变异候
- 十一、五星之应
- 十二、德化政令不能相过
- 十三、五运三气之纪物生之应
- 十四、天气地气制有所从
- 十五、岁有胎孕不育根有神机气立
- 十六、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阴阳高下寿夭治法
- 十七、六十年运气病治之纪
- 十八、至有先后行有位次
- 十九、数有终始气有同化
- 二十、用寒远寒用热远热
- 二十一、六气正纪十二变
- 二十二、上下盈虚
- 二十三、五郁之发之治
- 二十四、六气之化分司天地主岁纪岁间气纪步少阴不司气化
- 二十五、天地淫胜病治
- 二十六、邪气反胜之治
- 二十七、六气相胜病治
- 二十八、六气之复病治
- 二十九、天枢上下胜复有常
- 三十、客主胜而无复病治各有正味
- 三十一、六气之胜五脏受邪脉应
- 三十二、胜复早晏脉应
- 三十三、三阴三阳幽明分至
- 三十四、六气补泻用有先后
- 三十五、九宫八风
- 三十六、贼风邪气乘虚伤人
- 三十七、升降不前须穷刺法
- 三十八、升降不前气变民病之异
- 三十九、司天不迁正不退位之刺
- 四十、不迁正退位气变民病之异
- 四十一、刚柔失守三年化疫之刺
- 四十二、刚柔失守之义
- 四十三、十二脏神失守位邪鬼外干之刺
- 四十四、神失守位邪鬼外干之义
- 一、摄生
- 二、阴阳五行
- 三、藏象
- 四、脉色
- 五、经络
- 六、标本
- 七、气味
- 八、论治
- 九、针灸
- 十、运气
- 十一、奇恒
- 十二、疾病(上)
- 十三、疾病(下)
『类经』三十三、十二经水阴阳刺灸之度
- 本章共 3.83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灵枢经水篇 全)
黄帝问于岐伯曰: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五脏六腑之高下小大,受谷之多少亦不等,相应奈何?(人有经脉十二,手足之三阴三阳也。天地有经水十二,清渭海湖汝渑淮漯江河济漳也。经脉有高下小大不同,经水有广狭远近不同,故人与天地皆相应也。)夫经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经脉者,受血而营之。合而以治奈何?刺之深浅,灸之壮数,可得闻乎?(经水者,受水而行于地也。人之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化其精微之气,而布扬于内外者也。经脉犹江河也,血犹水也,江河受水而经营于天下,经脉受血而营运于周身,合经水之道以施治,则其源流远近固自不同,而刺之浅深,灸之壮数,亦当有所辨也。)岐伯答曰:善哉问也。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广不可量,此之谓也。且夫人生于天地之间,六合之内,此天之高、地之广也,非人力之所能度量而至也。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其治以针艾,各调其经气,固其常有合乎!(天至高,地至广,难以测度。人生天地六合之间,虽气数亦与天地相合,似难测识;然而八尺之士,有形可据,其生也可度量其外,其死也可剖视其内。故如脏之坚脆,则见于本藏篇;腑之大小,谷之多少,则见于平人绝谷篇;脉之长短,则见于脉度篇;血之清浊,则见于根结篇;十二经血气多少各有大数,则见于血气形志等篇。此其针艾浅深多寡,故各有所宜如下文也。)黄帝曰:余闻之,快于耳,不解于心,愿卒闻之。岐伯答曰:此人之所以参天地而应阴阳也,不可不察。(人与天地相参,所以为三也,应阴阳义如下文。)
足太阳外合于清水,内属于膀胱,而通水道焉。(此下以经脉配经水,盖欲因其象,以辨血气之盛衰也。足太阳经内属膀胱,是经多血少气,故外合于清水。按清水即大小清河。舆地图志曰:大清河即济水之故道,自兖州府东北流出长清等县,由利津等界入海。小清河一名滦水,源发济南府趵突泉,经章丘,受漯河之水,由新城入海。禹贡曰浮于济漯达于河者,必此河也。今俱属山东省济南府。)
足少阳外合于渭水,内属于胆。(足少阳经内属于胆,常少血多气,故外合于渭水。按地志:渭水出陇西郡渭源县西南乌鼠山,至同州入河。今俱隶陕西省,渭源属临洮府,同州属西安府。)
足阳明外合于海水,内属于胃。(足阳明经内属于胃,常多气多血,为五脏六腑之海,故外合于海水。按海包地外,地在海中,海水周流,实一而已。今云四海者,以东西南北而分言之也。故东曰渤海,南曰涨海,西曰青海,北曰瀚海。)
足太阴外合于湖水,内属于脾。(足太阴经内属于脾,常多气少血,九针论云多血少气,故外合于湖水。湖即五湖,谓彭蠡、洞庭、巢湖、太湖、鉴湖也。五湖皆在东南,周礼·职方氏:扬州泽薮曰具区。)
足少阴外合于汝水,内属于肾。(足少阴经内属于肾,常少血多气,故外合于汝水。按汝水源出汝州天息山,由西平、上蔡、汝阳等县入淮,今属河南省汝宁府。)
足厥阴外合于渑水,内属于肝。(足厥阴经内属于肝,常多血少气,故外合于渑水。按渑水即涧水,源出新安县东北白石山,由渑池、新安之间入洛,而洛入于河也,今属河南省河南府。渑音免。)
手太阳外合淮水,内属小肠,而水道出焉。(手太阳经内属小肠,常多血少气,故外合于淮水。按淮水出唐州桐柏山,绕徐扬之界,东入于海,今属河南省南阳府,改名唐县。)
手少阳外合于漯水,内属于三焦。(手少阳经内属三焦,常少血多气,故外合于漯水。按漯水源出章丘长白山,入小清河归海,今属山东省济南府。详见前足太阳经条下。漯音磊,又太合切。)
手阳明外合于江水,内属于大肠。(手阳明经内属大肠,常多血多气,故外合于江水。按江源出西蜀之岷山,今属四川省成都府茂州,其长万里,至吴地入海,此即所以限南北也。)
手太阴外合于河水,内属于肺。(手太阴经内属于肺,常多气少血,肺为脏腑之盖,其经最高而朝百脉,故外合于河水。按河有两源,一出葱岭,一出于阗,合流东注蒲昌海,潜行地中,南出积石以入中国。一说黄河源出星宿海,在中国西南直四川马湖府之正西三千余里,云南丽江府之西北一千五百余里,合诸流自西而东,行二十日至昆仑,绕昆仑之西南,折而东北,又折而西北,又转而东北,又行二十余日,历云中、九原,至大宁始入中国,是为四渎之宗。)
手少阴外合于济水,内属于心。(手少阴经内属于心,常少血多气,故外合于济水。按江源初发王屋山下曰 水,既见而伏,复出为济。济截河而流,不混其清,故又曰清济。流虽微而独尊,故居四渎之一。今属河南省怀庆府济源县。)
手心主外合于漳水,内属于心包。(手厥阴经内属心主,常多血少气,故外合于漳水。按漳水有二:一出上党沽县大黾谷,曰清漳;一出上党长子县发鸠山,曰浊漳。皆入于河,今俱隶山西省。沽县即乐平县,属太原府。长子具属潞安府。以上经水、经脉俱有图。)
凡此五脏六腑十二经水者,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此皆内外相贯,如环无端,人经亦然。故天为阳,地为阴,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海以北者为阴,湖以北者为阴中之阴,漳以南者为阳,河以北至漳者为阳中之阴,漯以南至江者为阳中之太阳,此一隅之阴阳也,所以人与天地相参也。(此以经水经脉相参,而合乎天地之阴阳也。夫经水者,河海行于外,而源泉出于地。经脉者,脉络行于表,而脏腑主于中。故内外相贯,如环无端也。然经水经脉,各有阴阳之分。如天以轻清在上,故天为阳;地以重浊在下,故地为阴。六微旨大论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人身应天地,故腰以上为天属阳,腰以下为地属阴,而经脉脏腑之应于经水者亦然。如海合于胃,湖合于脾,脾胃居于中州,腰之分也。海以北者为阴,就胃腑言,自胃而下,则小肠胆与膀胱皆属腑,居胃之北而为阴也。湖以北者为阴中之阴,就脾脏言,自脾而下,则肝肾皆属脏,居脾之北,而为阴中之阴也。腰以上者,如漳合于心主,心主之上,惟心与肺,故漳以南者为阳也。河合于肺,肺之下亦惟心与心主,故河以北至漳者为阳中之阴也。凡此皆以上南下北言阴阳耳。然更有其阳者,则脏腑之外为三焦,三焦之外为皮毛。本藏篇曰: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今三焦合于漯水,大肠合于江水,故曰漯以南至江者,为阳中之太阳也。此天地人相合之道,天地至广,而兹所言合者,特举中国之水耳,故曰此一隅之阴阳也,所以人与天地相参也。)
黄帝曰:夫经水之应经脉也,其远近浅深,水血之多少各不同,合而以刺之奈何?岐伯答曰:足阳明,五脏六腑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热壮,刺此者不深弗散,不留不泻也。(用针之法,诸经不同,故入有浅深,分寸可察,留有迟速,呼吸可纪,各随经脉之浅深远近而施其宜也。十二经中,惟足阳明之脉最大,而多气多血,其邪盛者热必壮,凡刺此者,不深入则邪弗能散,不久留则邪不能泻,数详下文。)足阳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阳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阳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阴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阴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阴深一分,留二呼。(此足六经之刺度也。出气曰呼,入气曰吸,曰十呼七呼之类,则吸在其中矣,盖一呼即一息也。但刺有补泻之异,呼吸有先后之分。故凡用泻者,必候病者之吸而入针,再吸转针,候呼出针。凡用补者,必因其呼而入针,再呼转针,候吸出针。故针赋曰:补者先呼后吸,泻者先吸后呼。正此义也。后世令病患咳嗽以代呼,收气以代吸,气有出入,亦与呼吸相同耳。)手之阴阳,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疾,其刺深者皆无过二分,其留皆无过一呼。(手之六经皆在于上,肌肉薄而溪谷浅,故刺不宜深。经脉短而气易泄,故留不宜久。)其少长大小肥瘦,以心撩之,命曰法天之常。(刺法大概,虽如上文所云;然人有不同,如少者盛,长者衰,大者广,小者狭,肥者深,瘦者浅,有不可以一例论者,故当以心撩之。盖以天道无穷,造化莫测,医当效之,则妙用无方,命曰法天之常也。故梅孤高氏曰:针之留几呼,虽有是言,然病有浅深,病浅者如经言可也,病甚则邪盛,邪气吸针,转针尚难,况强出乎?必俟其正气之来徐而虚,然后出针,病气斯去,固不可以经言为执也。是即心撩之法。少长大小肥瘦义,详针刺类二十。撩音辽,又上、去二声,通俗文:理乱谓之撩理。)灸之亦然。灸而过此者得恶火,则骨枯脉涩;刺而过此者,则脱气。(刺有浅深迟速之度,灸有壮数大小之度。刺有补泻,灸亦有补泻。凡以火补者,毋吹其火;以火泻者,疾吹其火。血实气壅、病深肉浓者,宜泻;阳衰气怯、元虚体弱者,宜补。背腹股髀、道远势缓者,宜大而多;头面臂 、羸弱幼小者,宜小而少。此其大法也。设不知此而灸过其度,非惟无益,反以害之,是恶火也。故灸失其宜则骨枯脉涩,刺失其宜则脱泄元气,均致人之夭殃矣。)黄帝曰:夫经脉之小大,血之多少,肤之浓薄,肉之坚脆,及 之大小,可为量度乎?(言其可测否也。)岐伯答曰:其可为度量者,取其中度也,不甚脱肉而血气不衰也。若夫度之人, 瘦而形肉脱者,恶可以度量刺乎?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之真也。(中度,言中人之常度也。其肌肉不至脱,气血不甚衰者,乃可为常法之准则。若肌体 而形肉脱,不得以程度拘泥也。故必当审切循摸,随其盛衰而善调之。然则上文所云者,特为后学设规矩耳。而因其情,适其宜,必出于心,应于手,斯得病治之真诀矣。 ,通作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