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卷上 简介
- 卷上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 卷上 湿病脉证第二
- 卷上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 卷上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 卷上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 卷上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 卷上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 卷上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 卷上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 卷上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 卷中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 卷中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 卷中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 卷中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 卷中 黄胆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 卷中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 卷中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 卷中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 卷下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 卷下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 卷下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 卷下 杂疗方第二十三
- 卷下 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
- 卷下 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卷下 杂疗方第二十三
- 本章共 1.14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按以下三篇。二注本。及朱氏。亦不载。)
【柴胡饮子方】
按药以贴称。宋以上所罕见。(说见于先教论撰医剩中。)药滓再煮。见陶氏本草序例。然仅系于诸补汤所用。
【长服诃黎勒丸方】
本草。图经。引张仲景云。长服方。诃黎勒。陈橘皮。浓朴。各三大两。捣筛。蜜丸。大如梧子。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
【三物备急丸方】(千金。三味各等分。曰。右皆须精新。多少随意。先捣大黄。干姜。下筛为散。别研巴豆如脂。
内散中。合捣千杵。即尔用之。为散亦好。下蜜为丸。贮密器中。莫令歇气。本草图经引。作用大黄。干姜。巴豆各一两。须精新好者。捣筛。蜜和。更捣一千杵。丸如小豆。服三丸。老少斟量之。为散不及丸也。云云。每服大豆许三四丸七字。按据千金。方后。用字句。亦佳二字。当在蜜和丸上。盖言即尔以散为便。久贮蜜丸为佳。)
雷公炮炙论云。云如大豆许者。取重十两鲤鱼目比之。
按徐氏曰。此方妙在干姜巴黄。峻利寒热俱行。有干姜以守中。则命蒂常存。且以通神明。而复正性。故能治一切中恶卒死耳。程氏曰。大黄。荡涤肠胃。干姜。温中散寒。巴豆。除邪杀鬼。故主如上诸证。愚意二说俱非。盖此方所主。其证极暴极实。仅有顾虑。祸速反掌。是以其治要在短刀直入。咄嗟奏凯。故巴豆辛热峻下。以为之君。大黄为臣。
以辅峻下之用。干姜为佐。以助辛热之性。三味相藉。其功益烈。为攻泻诸方之冠。所以能相抵当也。
圣惠。治恶疰心腹痛。如锥刀所刺。胀满欲死者。硝石丸。
于本方。加硝石。附子。
又治暴。气攻心腹胀痛。不欲饮食。宜服巴豆丸方。
于本方。加木香。蓬莪术。
又治卒死及感忤。口噤不开者。宜服此方。
即本方。以枣瓤和。圆如绿豆大。以温水下。
圣济。治小儿木舌。肿胀满塞口中。三物备急丸方。
即本方。如绿豆大。每服五丸。温水下。大便利为度。
尸蹶。脉动而无气(静而死。肘后。作静然而死。外台同。而。作如。而字。当为如义读。)
按尸蹶。即阳气暴实。凌轹阴血之病。盖中气之类也。说详于扁仓传汇考中。当参。
【救溺死方】
千金曰。但埋死人暖灰中。头足俱没。惟开七孔。
治马坠。及一切筋骨损方。
〔鉴〕外浴以散其瘀。内服以下其瘀。斯得之矣。
按医心方。服石方中。引张仲景者。凡四道。未知本经之遗否。姑附载于左。
张仲景云。解散发。烦闷欲吐不得。单服甘草汤。甘草(五两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服一升。得吐即止。
张仲景方云。黄芩汤。治散发腹内切痛方。
支子(二两)香豉(三升)黄芩(二两)
凡三物。切。绵裹。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以衣覆卧。灸应有汗。
张仲景云。半夏汤。治散发。干呕不食饮方。
半夏(八两洗炮)生姜(十两)桂心(三两)橘皮(三两)上四物。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半。分三服。一日令尽。张仲景方。治寒食散。大小行难方。
香豉(二升)大麻子一升(破)
上二物。以水四升。煮二升八合。去滓停冷。一服六合。日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