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卷之一 阴阳发病六经统论
- 卷之一 太阳经纲领 太阳上中下三篇总脉总证
- 卷之一 太阳上编 中风证治第一
- 卷之二 太阳中篇 伤寒证治第二
- 卷之三 结胸心下痞(脏结附) 结胸心下痞发源总论
- 卷之三 结胸心下痞(脏结附) 结胸证治第三
- 卷之三 结胸心下痞(脏结附) 心下痞证治第四
- 卷之三 结胸心下痞(脏结附) 附脏结第五
- 卷之四 太阳下编 风寒两伤营卫证治第六
- 卷之五 温病风温痉湿
- 卷之五 温病风温痉湿 温病风温证治第七
- 卷之五 温病风温痉湿 病证治第八
- 卷之五 温病风温痉湿 湿病证治第九
- 卷之五 温病风温痉湿 中证治第十
- 卷之六 阳明篇纲领 阳明受病原始
- 卷之六 阳明篇纲领 阳明上中下三篇纲领
- 卷之六 阳明篇纲领 阳明风寒辨证
- 卷之六 阳明上编 太阳阳明证治第十一
- 卷之六 阳明中篇 正阳阳明证治第十二
- 卷之六 阳明下编 少阳阳明证治第十三
- 卷之七 少阳全篇(合病并病附) 少阳证治第十四
- 卷之七 附合病并病篇 合病并病总论
- 卷之七 附合病并病篇 合病证治第十五
- 卷之七 附合病并病篇 并病证治第十六
- 卷之八 太阴篇(霍乱附) 太阴证治第十七
- 卷之八 附霍乱篇 霍乱证治第十八
- 卷之九 少阴篇 少阴前篇证治第十九
- 卷之九 少阴篇 少阴后篇证治第二十
- 卷之十 厥阴篇 厥阴证治第二十一
- 卷之十 厥阴篇 瘥后诸证证治第二十二
- 附录 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辨论
- 附录 动气臆说
- 附录 铢两升合古今不同辨论
- 附录 权量考(见日知录)
- 附录 大斗大两
- 附录 长沙无朱雀汤说
『伤寒溯源集』卷之八 太阴篇(霍乱附) 太阴证治第十七
- 本章共 868 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此言太阳误下而陷入太阴也。腹满时痛。即前首条之太阴本证也。言本太阳中风。医不汗解而反下之。
致里虚邪陷。遂入太阴。因尔腹满时痛。故曰属太阴也。然虽属太阴。终是太阳之邪未解。故仍以桂枝汤解之。
加芍药者。桂枝汤中已有芍药。因误下伤脾。故多用之以收敛阴气也。神农本经言其能治邪气腹痛。张元素云。
与姜同用。能温经散湿通塞。利腹中痛。胃气不通。入脾经而补中焦。太阴病之所不可缺。得甘草为佐。治腹中痛。热加黄芩寒加桂。
此仲景神方也。李时珍云。白芍益脾。能于土中泻木。所以倍加入桂枝汤也。若下后脉沉迟而寒者。张元素之姜桂。非谬言也。
x桂枝加芍药汤方x于桂枝汤方内。更加芍药三两。随前共六两。余根据桂枝汤法。
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x桂枝加大黄汤方x桂枝(三两)大黄(一两)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此承上文言。医误下而腹满时痛者。为属太阴。若大实满而按之痛者。终是阳经传邪。虽属太阴。已兼阳明胃实矣。当下之。然不可如阳明证中之腹满痛者。急下之而用大承气汤也。此本因太阳未解。误下而入太阴。故仍于加芍药之桂枝汤中。增入大黄一两耳。考汉之一两。即宋之二钱七分也。以水七升而煮至三升。分作三次服之。止温服一升。按李时珍云。古之一升。今之二合半。约即今之一饭瓯也。大黄不满一钱。亦可谓用之缓而下之微矣。岂可亦谓之古方不可治今病欤。揆之脉证。尚当察其脉大而舌有苔者。犹恐其少。总在临证者之得其机宜。用之允当可耳。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此又承上文而致其反复叮咛之意也。言邪在太阴而脉弱者。其人初虽不便利。至阴邪在里。脾不坚实而续得大便滑利者。设使如上文实痛而当行大黄芍药者。宜比前更减之。何也。以其人阴邪在里。脉弱则胃气亦弱。
易于行动故也。大凡人以胃气为本。未可轻易损伤。故虽阳明证中。亦以先硬后溏。未定成硬。恐胃邪未实。
而以小承气汤微溏。不令大泄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