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简介
- 太平圣惠方内容细目
- 御制《太平圣惠方》序
- 卷第一 叙为医
- 卷第二 论处方法
- 卷第三 肝脏论
- 卷第四 心脏论
- 卷第五 脾脏论
- 卷第六 肺脏论
- 卷第七 肾脏论
- 卷第八 伤寒叙论(一)
- 卷第九 伤寒叙论(二)
- 卷第十 伤寒叙论(三)
- 卷第十一 伤寒叙论(四)
- 卷第十二 伤寒叙论(五)
- 卷第十三 伤寒叙论(六)
- 卷第十四 伤寒叙论(七)
- 卷第十五 时气论(一)
- 卷第十六 时气论(二)
- 卷第十七 热病论(一)
- 卷第十八 热病论(二)
- 卷第十九 中风论(一)
- 卷第二十 中风论(二)
- 卷第二十一 中风论(三)
- 卷第二十二 中风论(四)
- 卷第二十三 中风论(五)
- 卷第二十四 中风论(六)
- 卷第二十五 中风论(七)
- 卷第二十六 五劳病论(一)
- 卷第二十七 五劳病论(二)
- 卷第二十八 五劳病论(三)
- 卷第二十九 五劳病论(四)
- 卷第三十 五劳病论(五)
- 卷第三十一 五劳病论(六)
- 卷第三十二 眼论
- 卷第三十三 眼内障论
- 卷第三十四 口齿论
- 卷第三十五 咽喉论(一)
- 卷第三十六 咽喉论(二)
- 卷第三十七 鼻衄论·吐血论
- 卷第三十八 服乳石体性论
- 卷第三十九 解毒论
- 卷第四十 头部论(一)
- 卷第四十一 头部论(二)
- 卷第四十二 上气论
- 卷第四十三 心痛论
- 卷第四十四 腰痛论
- 卷第四十五 脚气论
- 卷第四十六 咳嗽论
- 卷第四十七 霍乱论·上焦论·中焦论·下焦论
- 卷第四十八 积聚论
- 卷第四十九 气论
- 卷第五十 五膈气论
- 卷第五十一 痰饮论
- 卷第五十二 疟病论
- 卷第五十三 三消论
- 卷第五十四 水病论
- 卷第五十五 黄病论
- 卷第五十六 尸病论
- 卷第五十七 诸虫病论
- 卷第五十八 诸淋论
- 卷第五十九 诸痢论
- 卷第六十 五痔论
- 卷第六十一 痈疽论
- 卷第六十二 疽论
- 卷第六十三 痈疽诸方
- 卷第六十四 毒肿诸方
- 卷第六十五 癣论
- 卷第六十六 瘰结肿寒热诸方·九论
- 卷第六十七 伤折论
- 卷第六十八 金疮论
- 卷第六十九 妇人病论(一)
- 卷第七十 妇人病论(二)
- 卷第七十一 妇人病论(三)
- 卷第七十二 妇人病论(四)
- 卷第七十三 妇人病论(五)
- 卷第七十四 妇人病论(六)
- 卷第七十五 妇人病论(七)
- 卷第七十六 妇人病论·胎教论(八)
- 卷第七十七 妇人病论(九)
- 卷第七十八 妇人病论(十)
- 卷第七十九 妇人病论(十一)
- 卷第八十 妇人病论(十二)
- 卷第八十一 妇人病论(十三)
- 卷第八十二 小儿病论(一)
- 卷第八十三 小儿病论(二)
- 卷第八十四 小儿病论(三)
- 卷第八十五 小儿病论(四)
- 卷第八十六 小儿病论·小儿五疳论(五)
- 卷第八十七 小儿病论(六)
- 卷第八十八 小儿病论(七)
- 卷第八十九 小儿病论(八)
- 卷第九十 小儿病论(九)
- 卷第九十一 小儿病论(十)
- 卷第九十二 小儿病论(十一)
- 卷第九十三 小儿病论(十二)
- 卷第九十四 神仙方
- 卷第九十五 丹药论
- 卷第九十六 食治论(一)
- 卷第九十七 食治论(二)
- 卷第九十八 补益方序
- 卷第九十九 针经序
- 卷第一百 明堂序
『太平圣惠方』简介
- 本章共 972 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太平圣惠方 宋·淳化三年 王怀隐、陈昭遇等 公元992年
作者简介:王怀隐,河南商丘人,初为道士,精医药,住京城建隆观,太宗即位前,怀隐以汤剂治疗之。太平兴国(公元976)初,奉宋太宗诏还俗,充任尚药奉御,为皇室医药保健服务, 后晋升为翰林医官使。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吴越王遣子钱惟浚入朝,生病,王怀隐奉昭治疗而愈。同年,奉命与翰林医官院副使王佑、郑奇和医官陈昭遇等,共同编纂《太平圣惠方》。
陈昭遇,字归明,广东南海县人,出身医学世家,精通医学,医术尤精验。开宝初年,游于京城汴京(今河南封开)。时军中士兵患病者甚多,昭遇日治百人,风、劳、气、冷诸疾治疗无不愈者,医名日盛。不久,被推荐入太医院,初为翰林医官,任温水主簿,后升光禄寺丞,皇帝赐以金带、紫袍,世人称之为神医。他潜心研究医术,重视临床实践,医术造诣很高。治病多奇验,长期受到朝廷的眷宠和群众的信赖,誉满京城。他曾对身边的人说:今之医者虽明方书,不会医病,岂胜我哉“。开宝六年(973年),他参加翰林医官院编修《开宝新详定本草》的工作。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有参加编修《太平圣惠方》。《广东通志》、《广州府志》、《南海县志》、《历代名医蒙求》都有陈昭遇传。
书籍简介:宋太宗赵匡義喜好医术,曾收载验方千余首。他做皇帝以后,便诏集翰林医官,让他们各自献出家传的验方秘方,并在民间收集有效的方子,令医者在民间使用这些方剂,以试其效验。最后,征得效验良方一万余首,便命翰林医官王怀隐和他的副使王光佑、陈昭遇等,共同类编方书,终于编成了《太平圣惠方》这一部大型的方药著作。
王怀隐等人编写《太平圣惠方》,历时10年,于公元992年成书。宋太宗亲撰序文,颁行天下。书中每证皆以《诸病源候论》条目冠于其首。对于病证、病机、方剂和药物都有论述。共立1670门,选用方剂16834首,全书100卷,规模十分庞大。书中强调:医者诊病应该首先诊断出疾病的轻重程度、病位浅深,辨明虚实表里寒热,再来选方用药,这是十分重要的学术观点。
该书内容丰富,结构完整,其内容与《千金方》、《外台秘要》的性质相似,可以说也是内容详备的综合性著作,在临床的使用上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后世方剂学的影响也很大。今人所用的很多方剂和药物的选择和配伍,以及后世的中成药的选方、制作等,不少出自此书,效验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