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序
- ├ 序一
- ├ 序二
- └ 凡例
- 卷一
- ├ 疮疡标本论
- ├ 疮疡辨脉论
- ├ 疮疡阴阳论
- ├ 疮疡善恶论
- ├ 疮疡经络论
- ├ 疮疡内外论
- ├ 疮疡火毒论
- ├ 疮疡肿溃虚实论
- └ 疮疡顺逆论
- 卷二
- ├ 疮疡死生论
- ├ 疮疡呕吐论
- ├ 疮疡秘结论
- ├ 疮疡痛痒麻木论
- ├ 疮疡寒热论
- ├ 疮疡辨脓血论
- ├ 疮疡险地论
- └ 疮疡死肉论
- 卷三
- ├ 疮疡生于富贵论
- ├ 疗疮形症论
- ├ 疮疡阴阳真假论
- ├ 妊娠疮疡论
- ├ 疮疡肥瘦人不同论
- ├ 疮疡随症用药论
- ├ 疮疡开住论
- ├ 疮疡火灸论
- └ 疮疡刀针论
- 卷四
- ├ 疮疡敷药论
- ├ 舍脉从痈论
- ├ 舍时从痈论
- ├ 疮疡用金银花论
- ├ 疮疡不可纯委鬼神论
- ├ 产妇生疮疡宜用补阴论
- └ 疮疡不必随经络用药论
- 卷五
- ├ 背发
- ├ 泥丸发
- ├ 脑后发
- ├ 耳后耳下发
- ├ 耳前发
- ├ 鬓发
- ├ 脸发
- ├ 对口发
- ├ 目锐眦下发
- ├ 颐发
- ├ 唇发
- ├ 肩臑发
- ├ 肾俞发
- └ 腰下发
- 卷六
- ├ 胸乳上发
- ├ 胸发
- ├ 额发
- ├ 两胁双发
- ├ 流注发
- ├ 环项发
- ├ 肾阴发
- ├ 对脐发
- ├ 尻发
- ├ 手背发附手心发
- ├ 足背发附足跟疽、足心发
- ├ 肺痈 肺痿
- ├ 肠痈
- └ 臀痈
- 卷七
- ├ 骨痈
- ├ 腰痛
- ├ 臂痈
- ├ 膝痈
- ├ 腋痈附马刀挟缨
- ├ 乳痈
- ├ 箕门痈
- ├ 眉疽
- ├ 蠢疽
- ├ 手足指疮附脱疽
- ├ 筋疽 痨疽 啮疽
- ├ 中庭疽 井疽
- └ 合阳疽
- 卷八
- ├ 疔疮
- ├ 骨羡疮
- ├ 骨毒滞疮
- ├ 骨痿疮
- ├ 陈肝疮
- ├ 赤炎疮
- ├ 血胤疮
- ├ 天疱疮
- ├ 瘰疬疮
- ├ 内外臁疮
- ├ 人面疮
- └ 血风疮
- 卷九
- ├ 杖疮
- ├ 秃疮
- ├ 鱼脐疮
- ├ 阴包毒疮
- ├ 燕窝疮 羊胡疮
- ├ 胎毒疮 恋眉疮
- ├ 肺风疮 齇鼻疮
- ├ 粉花疮 裙边疮
- ├ 脏毒痔漏疮
- ├ 阴囊破裂漏水疮 胞漏疮
- ├ 雌雄狐刺疮
- ├ 水流麻根疮
- ├ 肥粘疮
- ├ 千日疮
- ├ 时毒暑疖
- ├ 齿踞
- └ 白壳疮
- 卷十
- ├ 鼻 鼻痔
- ├ 嵌指
- ├ 鹅掌风
- ├ 疥疮附脓窠疮
- ├ 坐板疮
- ├ 喉闭蛾疮
- ├ 大麻风
- ├ 蛇窠疮
- ├ 蜘蛛疮
- ├ 阴阳湿痰破疮附脱脚
- ├ 杨梅疳疮
- ├ 杨梅圈疮
- ├ 杨梅结毒
- ├ 翻花杨梅疮
- ├ 阴阳杨梅疮
- ├ 杨梅癣疮
- ├ 杨梅痘子
- ├ 齿窟疮
- └ 胎溻皮疮
- 卷十一
- ├ 风热疮
- ├ 黄水疮
- ├ 伤守疮
- ├ 手足丫毒疮
- ├ 胎窬疮
- ├ 湿毒疮
- ├ 火丹疮附赤白游风
- ├ 内丹
- ├ 飞灶丹
- ├ 吉灶丹
- ├ 鬼火丹
- ├ 天火丹
- ├ 天灶丹
- ├ 水激丹
- ├ 胡次丹
- ├ 野火丹
- ├ 烟火丹
- ├ 胡漏丹
- ├ 粉瘿瘤
- ├ 筋瘤 骨瘤 石瘤
- ├ 气瘤
- ├ 血瘤赘
- └ 肉瘤赘
- 卷十二
- ├ 走马牙疳
- ├ 口疳
- ├ 鼻疳
- ├ 喉疳
- ├ 月蚀疳
- ├ 旋指疳
- ├ 袖手疳
- ├ 臊疳
- ├ 阴疳
- ├ 妒精疳
- ├ 无辜疳伤疮
- ├ 湮尻疮
- ├ 落脐疳
- ├ 脐漏疮
- ├ 金刃疮附自刎
- ├ 火烧疮
- ├ 汤烫疮
- ├ 含腮疮
- ├ 皴裂疮
- ├ 漆疮
- ├ 冻疮
- └ 箭毒疮
- 卷十三
- ├ 跌打损伤疮附破伤风
- ├ 日晒疮
- ├ 虎噬疮
- ├ 犬咬疮
- ├ 鼠啮疮
- ├ 马汗疮
- ├ 火瘢疮
- ├ 灸火疮
- ├ 汗渐疮
- ├ 独骨疮
- ├ 竹木签破伤水生疮
- ├ 蛇咬疮
- ├ 蜈蚣叮疮
- ├ 蝎伤疮
- ├ 蜂叮疮
- ├ 蜊虫伤痛
- ├ 蠼螋尿疮
- ├ 人咬伤疮
- ├ 砒霜累疮
- ├ 水渍手足丫烂疮
- ├ 手足麻裂疮
- ├ 眼丹胞
- └ 偷针眼
- 卷十四
- └ 卷十四 奇方上
- 卷十五
- └ 卷十五 奇方中
- 卷十六
- └ 卷十六 奇方下
- 跋
- ├ 劝医六则
- └ 跋
『洞天奥旨』疔疮
- 本章共 3.19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疔疮之生,膏粱人居其半,皆因营卫过滞,火毒外发也,非独节候寒温之失令,肃杀瞬息之违和得之,故所生之处,无一定之部位。其症颇多,古今称名不一,孙真人分一十五种,李东垣分二十三种,申《启玄》分三十四种。其实华元化分五种尽之矣。五种者,分五脏也。称名多者,乃象形而名之也。名多反无一定治法,不若遵元化五疔为要。大凡疔形色赤者,心疔也;色白者,肺疔也;色青紫者,肝疔也;色黄者,脾疔也;色黑者,肾疔也。以五色辨五脏,以五脏别五疔,以五疔分治疔,又何误乎?虽然各疔之形色病状,亦不可不细晰之也。如心疔者俗名火焰疔,生于心脏之俞、募、经、井之端,或生于唇口、手之小指掌中。初生一点红黄小泡,振动痒痛非常,左右肢体麻木,重则发寒发热,心烦意乱,头晕眼花,睡卧不安,言语昏愦,小便短少,面红口渴,舌上有珠,此乃发于心经之病也。如肝疔者,俗名紫燕疔,生于肝脏部位,足大趾之端、胁肋之次、筋骨之间,初生便作青紫之泡,次日破流血水,三日后串筋烂骨,疼痛苦楚,重则眼红目昧,指甲纯青,寒热交作,头项皆痛,口苦胁疼,小便艰涩,舌强神昏,睡语惊惕,此乃发于肝经之病也。如脾疔者,俗名黄鼓疔,生于脾脏之部位,或生于口角腮颧,眼胞上下及太阳正面之处,初生黄泡,光亮明润,四边红赤,缠绕不散,或麻或痒,绷急硬强,其症不食,寒热交作,重则恶心呕吐,肢体木痛,烦闽不哕,此乃发于脾经之病也。如肺疔者,俗名白刃疔,生于肺之部位经络,手之大指,初生白泡,顶硬根突,破流脂水,痒痛难熬,易腐易陷,其症发热咳嗽,重则腮损咽焦,毛耸肌热,口吐浓痰,鼻焮气急,此乃发于肺经之病也。如肾疔者,俗名黑靥疔,多生于肾经部络,或耳窍,胸腹腰肾偏僻之间,或生于足之小趾涌泉等穴,初生黑斑紫泡,毒串皮肤,渐攻肌肉,顽硬如石,痛入骨髓,其症寒热不常,日轻夜重,面色奎黑,重则手足青紫,惊悸沉困,软陷孔深,目睛透露,此乃发于肾经之病也。故见色之黑者,即知为肾疔,治肾而加解毒去火之味;见色之黄者,即知为脾疔,治脾而加解毒去火之味;见色之白者,即知为肺疔,治肺而加解毒去火之味;见色之青紫者,即知为肝疔,治肝而加解毒去火之味;见色之红赤者,即知为心疔,治心而加解毒去火之味,何疔之不易散哉?犹虑五疔之色未可尽据,更将各疔之名开列于后,以便世人之辨症云。
麻子疔 其状肉起,头如黍麦之多,色稍黑,四边微赤,多痒,此亦肾疔也。
石疔 其状皮肉相坚,色如黑豆,甚硬,刺之不入,微痛,忌针砭,亦肾疔也。
雄疔 其状疱黑,四畔仰,疱浆起,有水出,色黄,大如钱孔,形项高突,亦肾疔也。
雌疔 其状稍黄,向里靥 ,亦似灸疮,四面疱浆起,心凹,色赤,如钱孔之形,此脾疔也。
火疔 其形如汤火烧烫,疮头黑靥,四边有烟浆,又如赤粟米状,忌灸烙,此心疔也。
烂疔 其形色稍黑,有白斑,疮溃流脓,有大小如匙面,此亦肾疔也。
蛇头疔 又名蛇眼疔。其形头如蛇头,有二目似蛇眼,大痛,苦甚,多生手足指头上,宜取去其眼系,而后上药,亦肾疔也。
盐肤疔 其状如匙面,四边皆赤,有黑粟粒,忌食盐,此心疔也。
水洗疔 其状如钱形,有孔,疮头白,里黑靥汁出,中间硬,忌饮水及水洗,此肺疔也。
刀疮疔 其状阔狭如薤叶大,长一寸,左侧肉黑如烧烙,忌针刺、刀割,宜药治之,此亦肾疔也。
浮沤疔 其状曲圆,少许不合,长而狭,如薤叶大,内黑外黄,黑处刺之不痛,黄处则痛,此亦肾疔也。
牛拘疔 其状肉色疱起,掐不破,无忌,纵不治,亦不杀人,此乃脾疔也,乃之最轻者。
猪疔 其形圆而小,疮口内有油,忌食猪肉,此肝疔也。
牛疔 其形圆,疮口内无油,疱起掐之不破,发寒发热,忌食牛肉,此肺疔也。
狗疔 其形长而带尖,色赤发寒热,忌食犬肉,此心疔也。
羊疔 其形长而色白,有寒热,忌羊肉,此肺疔也。
驴马疔 其形三角,顶上有黑点,根脚赤色,凸顶,有寒热,忌食驴马肉,此亦肾疔也。
瓜藤疔 不计其数,其形圆长如瓜形,因食瓜毒而生,忌食瓜,亦肾疔也。
豆腐疔 其状白疱,三日内顶陷,因食豆腐,内有人汗所生,面筋亦然,此肺疔也。
气疔 其形或大或小,疱白,如有气于内,因感怒恚之气而生,忌气怒,此亦肺疔。盖肺中有毒,以制肝木也。
鬼疔 其形亦大小不一,色青,因中邪毒之气而生,异于诸疔,此气疔,夜甚,令人言如见鬼状,此肝疔也。
红丝疔 其形缕缕如丝线,周身缠扰,如手足上,则入心即死。宜松针刺去血,忌食热物,此心疔也。
内疔 言其疔生于内,脏腑上,胫里面,喉口内,与外疔更不同,尤为利害,此五脏之疔也。
蒲桃疔 其形黑而兼紫,如水晶光亮,故名之。疱内黑血毒水宜去之,此亦肾疔也。
杨梅疔 其形黑紫,如熏梅状。如遍体有梅疮,内有一二疔疮,则遍身梅疮皆不发矣。须针刺,其毒外泄,而梅疮始不陷内,此亦肾疔也。
鱼脐疔 其形如鱼肚脐之状,多生胳膊肚、小腿肚上,乃手足太阳经分,此肺疔也。
痘疔 有小大之不同,出痘之时,忽生此小疔,则遍身痘疮皆不起发,看其色之何如,以分五脏之疔也。
蜈蚣疔 其形长如蜈蚣,亦有头足,发寒发热。虽因食蜈蚣所游之馔而得之,亦火毒在肺之故耳。治肺而加解毒去火之味,外用雄黄锭子,或蜒蚰涂之,则自安然矣。
满天星疔 其形黑浮,起如黑豆,四畔起赤色,今日生一颗,明日生二颗,一日增至三十六,不再生,此亦肾疔也。其毒最横,其疔最凶,必须早治。若生至三十六数,虽有仙丹,亦无可如何也。
以是各疔,皆忌房事。倘一犯之,轻变重,重变死矣。
拔疔散 岐天师传。统治诸疔。
紫花地丁一两 甘菊花一两 水煎服,六剂全愈。
慈姑汤 巫彭真君传。统治诸疔,神效。
山慈姑二钱 苍耳子三钱 当归一两 白芷二钱 王不留行三钱 天花粉三钱 水二碗,煎水一碗,加酒一杯再煎,共一杯服之,必出汗而愈。
散疔汤 伯高太师传。治诸样疔疮。
紫花地丁一两 连翘三钱 夏枯草一两 水煎服,一剂即消,二剂全愈。
仙菊饮 巫彭真君传。洽疔疮痛甚,无论各疔,治之皆验。
菊花根叶共用二两 生甘草为末三钱 将菊花根叶捣汁,取白布绞汁,再用滚水冲在菊花根内,仍用布沥出汁,调生甘草末饮之,入口即愈。
桑花饮 巫彭真君传。治各疔神效。
干桑叶五钱 生甘草二钱 瓜蒌二钱 当归五钱 榆树皮二钱 荆芥二钱 紫花地丁五钱 水煎汁一碗,饥服,服后饮酒,微醉即散。
二仙散 管勾传。外治一切疔肿恶疮。生矾 黄丹等分 临时以三棱针刺血,待尽敷之,不过三上决愈。
山海丹 太仓公传。专治疔疮恶疮。
海马一对,酒炙黄 穿山甲土炒 三钱 水银一钱 雄黄三钱 儿茶三钱 麝香一分 黄柏五钱 为末,同水再研,不见水银星为度。遇疮生处,将药井水调涂,即出毒,神效。
秋叶散 岐天师传。治疔毒初起。
丝瓜叶十片 明矾二钱 雄黄二钱 先将丝瓜叶捣极烂,取汁调二味药末,以鹅翎敷疔疮上,随干随润,一日即消。
葱矾丸《卫生宝鉴》 。治各疔肿毒。
雪白矾石取末,五钱 葱白煨熟,捣和成丸用 当归五钱 干菊花五钱 煎汤送丸五钱,即愈。孕妇不可服。
掖回散 专治疔毒,起死回生。
乳香一钱,生研 胆矾一钱,生研 儿茶一钱 冰片一钱 麝香一钱 龙骨一钱 共为细末,瓷器盛之。遇疔疮初起,挑破头,将末入些须,即解。
防丁散 治疔疮势不甚横者,即消。
防风一钱 生甘草八分 金银花一钱五分 连翘一钱 紫花地丁一钱五分 天花粉一钱 生地二钱 玄参一钱 赤芍五分 水二碗,煎八分,温服。
化疔汤
生荠簸三两 生甘草三钱 水煎服一碗,顿服之,三剂全愈。
《集简》方 治疔疮肿毒。
端午采豨莶草日干,为末 每服半两,热酒调下,汗出即愈,极有效验。
又方 治疔肿初起。
王不留行子为末,五钱 蟾酥三分,为末 水丸如黍米大,每三丸,酒下,汗出即愈。
蒺藜散 治一切疔毒。
蒺藜子一升,熬捣,以醋和,封头上,拔根。载《外台秘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