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目錄
- ●重印十通緣起
- ●凡例
- ●職名
- ●總目
- ●欽定續通典卷一 食貨一
- ●欽定續通典卷二 食貨二
- ●欽定續通典卷三 食貨三
- ●欽定續通典卷四 食貨四
- ●欽定續通典卷五 食貨五
- ●欽定續通典卷六 食貨六
- ●欽定續通典卷七 食貨七
- ●欽定續通典卷八 食貨八
- ●欽定續通典卷九 食貨九
- ●欽定續通典卷十 食貨十
- ●欽定續通典卷十一 食貨十一
- ●欽定續通典卷十二 食貨十二
- ●欽定續通典卷十三 食貨十三
- ●欽定續通典卷十四 食貨十四
- ●欽定續通典卷十五 食貨十五
- ●欽定續通典卷十六 食貨十六
- ●欽定續通典卷十七 選舉一
- ●欽定續通典卷十八 選舉二
- ●欽定續通典卷十九 選舉三
- ●欽定續通典卷二十 選舉四
- ●欽定續通典卷二十一 選舉五
- ●欽定續通典卷二十二 選舉六
- ●欽定續通典卷二十三 職官一
- ●欽定續通典卷二十四 職官二
- ●欽定續通典卷二十五 職官三
- ●欽定續通典卷二十六 職官四
- ●欽定續通典卷二十七 職官五
- ●欽定續通典卷二十八 職官六
- ●欽定續通典卷二十九 職官七
- ●欽定續通典卷三十 職官八
- ●欽定續通典卷三十一 職官九
- ●欽定續通典卷三十二 職官十
- ●欽定續通典卷三十三 職官十一
- ●欽定續通典卷三十四 職官十二
- ●欽定續通典卷三十五 職官十三
- ●欽定續通典卷三十六 職官十四
- ●欽定續通典卷三十七 職官十五
- ●欽定續通典卷三十八 職官十六
- ●欽定續通典卷三十九 職官十七
- ●欽定續通典卷四十 職官十八
- ●欽定續通典卷四十一 職官十九
- ●欽定續通典卷四十二 職官二十
- ●欽定續通典卷四十三 職官二十一
- ●欽定續通典卷四十四 職官二十二
- ●欽定續通典卷四十五 禮一
- ●欽定續通典卷四十六 禮二
- ●欽定續通典卷四十七 禮三
- ●欽定續通典卷四十八 禮四
- ●欽定續通典卷四十九 禮五
- ●欽定續通典五十 禮六
- ●欽定續通典卷五十一 禮七
- ●欽定續通典卷五十二 禮八
- ●欽定續通典卷五十三 禮九
- ●欽定續通典卷五十四 禮十
- ●欽定續通典卷五十五 禮十一
- ●欽定續通典卷五十六 禮十二
- ●欽定續通典卷五十七 禮十三
- ●欽定續通典卷五十八 禮十四
- ●欽定續通典卷五十九 禮十五
- ●欽定續通典卷六十 禮十六
- ●欽定續通典卷六十一 禮十七
- ●欽定續通典卷六十二 禮十八
- ●欽定續通典卷六十三 禮十九
- ●欽定續通典卷六十四 禮二十
- ●欽定續通典卷六十五 禮二十一
- ●欽定續通典卷六十六 禮二十二
- ●欽定續通典卷六十七 禮二十三
- ●欽定續通典卷六十八 禮二十四
- ●欽定續通典卷六十九 禮二十五
- ●欽定續通典卷七十 禮二十六
- ●欽定續通典卷七十一 禮二十七
- ●欽定續通典卷七十二 禮二十八
- ●欽定續通典卷七十三 禮二十九
- ●欽定續通典卷七十四 禮三十
- ●欽定續通典卷七十五 禮三十一
- ●欽定續通典卷七十六 禮三十二
- ●欽定續通典卷七十七 禮三十三
- ●欽定續通典卷七十八 禮三十四
- ●欽定續通典卷七十九 禮三十五
- ●欽定續通典卷八十 禮三十六
- ●欽定續通典卷八十一 禮三十七
- ●欽定續通典卷八十二 禮三十八
- ●欽定續通典卷八十三 禮三十九
- ●欽定續通典卷八十四 禮四十
- ●欽定續通典卷八十五 樂一
- ●欽定續通典卷八十六 樂二
- ●欽定續通典卷八十七 樂三
- ●欽定續通典卷八十八 樂四
- ●欽定續通典卷八十九 樂五
- ●欽定續通典卷九十 樂六
- ●欽定續通典卷九十一 樂七
- ●欽定續通典卷九十二 兵一
- ●欽定續通典卷九十三 兵二
- ●欽定續通典卷九十四 兵三
- ●欽定續通典卷九十五 兵四
- ●欽定續通典卷九十六 兵五
- ●欽定續通典卷九十七 兵六
- ●欽定續通典卷九十八 兵七
- ●欽定續通典卷九十九 兵八
-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 兵九
-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一 兵十
-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二 兵十一
-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三 兵十二
-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四 兵十三
-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五 兵十四
-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六 兵十五
-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七 刑一
-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八 刑二
-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九 刑三
-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十 刑四
-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十一 刑五
-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十二 刑六
-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十三 刑七
-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十四 刑八
-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十五 刑九
-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十六 刑十
-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十七 刑十一
-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十八 刑十二
-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十九 刑十三
-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二十 刑十四
-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二十一 州郡一
-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二十二 州郡二
-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二十三 州郡三
-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二十四 州郡四
-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二十五 州郡五
-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二十六 州郡六
-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二十七 州郡七
-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二十八 州郡八
-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二十九 州郡九
-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三十 州郡十
-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三十一 州郡十一
-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三十二 州郡十二
-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三十三 州郡十三
-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三十四 州郡十四
- ●欽定續通典卷工百三十五 州郡十五
-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三十六 州郡十六
-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三十七 州郡十七
-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三十八 州郡十八
-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三十九 州郡十九
-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四十 州郡二十
-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四十一 州郡二十一
-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四十二 州郡二十二
-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四十三 州郡二十三
-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四十四 州郡二十四
-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四十五 州郡二十五
-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四十六 州郡二十六
-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四十七 邊防一
-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四十八 邊防二
-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四十九 邊防三
-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五十 邊防四
- ●附錄
『续通典』●重印十通緣起
- 本章共 2.99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我國之古籍,除十三經、二十四史為治學必讀或需經常參考之書外,尚有所謂「三通」,亦學者不時需要查考,案頭常備之書也。三通者,即唐杜佑 【 (字君卿,京兆萬年人,西元七三四-八一二)】 之「通典」,宋鄭樵 【 (字漁仲,興化軍莆田人,西元一一○四-一一六○)】 之「通志」,元馬端臨 【 (字貴與,江西樂平人,西元一二五四-一三二三)】 之「文獻通考」。此三書皆為專述典章制度之書,體裁雖各有不同,然題旨則約略相近,各書咸貫串古今,宛若通史,又書名皆著有「通」字,是以有「三通」之稱。北宋初年,宋白嘗有續通典之作,至南宋魏了翁又曾作皇朝通典,宋書成而失傳,魏嘗屬稿而未成書。明代王圻,復獨撰「續文獻通考」二百五十四卷,卷帙殊稱浩博,而識者譏其蕪陋。逮清高宗乾隆年間,乃特設三通館,除敕武英殿校刊三通統一版本外,復命儒臣踵事增華,依樣撰述「續通典」、「續通志」、「續文獻通考」三書,除增補前書所缺之唐末五代之紀傳典章之外,此續三通專記宋遼金元明五朝之事,故間或有稱之為五朝通典、五朝通志、五朝通考,各書所述均及明代而止。至於清朝三通,最初原係與續三通合而為一,敘事至乾隆二十六年止,其後清帝以清代之文物聲華,邁越前修,不宜附麗前朝,應各獨立,別自成書,乃復命儒臣改作,上起清代開國。下迄乾隆年止,續纂「皇朝通典」、「皇朝通志」、「皇朝文獻通考」等,所謂「皇朝三通」 【 (今稱為「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獻通考」,簡稱為清三通)】 ,其最後定本且敘至乾隆五十年乙巳 【 (一七八五年)】 。以上各書合計,乃有「九通」之目。而輓近烏程劉錦藻 【 (字澂如,西元一八六二-一九三四,為民初著名藏書家嘉業堂主人劉承幹之尊翁)】 ,復以一己窮數十年之力,彙集乾隆五十一年以後至宣統三年有清一朝之政典,稱為「皇朝續文獻通考」 【 (如清三通之例,今亦稱為「清朝續文獻通考」)】 。其書初以光緒三十年為限,共三百二十卷,有光緒乙巳 【 (光緒三十一年,西元一九○五年)】 刊本,辛亥革命之後,復輯光緒三十一年至宣統三年 【 (西元一九一一年)】 之事蹟,合前書彙為一編,全書共三十門,都四百卷,洋洋大觀,該博無倫,於民國十年排印,至二十二年始告完成。合此書共為「十通」,為中國史學重要之經典著作。
我國之史書,可謂浩如煙埃,其體例亦甚具多樣性,極富變化。大略言之,最早如尚書中之西周書,以言事為主,史家稱之曰「紀事體」。其次孔子作春秋,按年繫月編次,稱之曰「編年體」。逮太史公作史記,其下分本紀、世家、列傳,均係以人物為主,稱之曰「紀傳體」,其下之歷朝正史均屬之。而中國史學,大體即沿著這三種體裁發展。然不論紀傳、編年抑或紀事,所記多側重理亂興衰而略於典章經制,亦即此三體之史學皆係以人物為主之動態歷史。迨唐代宰相杜佑撰述「通典」,上起黃帝,下迄唐代中葉,取五經群史之文,每事以類相從,舉其原始要終,歷代沿革廢置及當時議論萃於一編,庶明會通因仍之道,然其書專述典章制度,是以稱之曰「典」,一般則稱之曰「政書」。這種政書,可說是中國史學之第四種體例。其性質宛如通史。蓋「典章經制,實相因者也」,「非融會錯綜原始要終而推尋之,固未易言也」 【 (文獻通考序)】 ,故三通與續三通,都是通史的體制。清三通則因與前書並行,所以斷代為史,所述僅限於有清一代。唯十通雖為專述典章制度之書,然並非僅限於典章,間亦及理亂興衰之跡,如鄭樵之通志,有帝紀、年譜、宗室傳、列傳、載記、四夷之目,其內容即約取歷代正史之文而為之,舊史之文幾佔全書五分之三,欽定續通志仿之。似此兼有紀傳,故四庫全書歸之別史類;清朝通志則僅有二十略,故與通典、通考等並入政書類。
十通卷帙浩博,常人固艱於翻閱,而所述側重典章制度之沿革,乃屬於靜態之歷史,亦較不易覺查,其趣味殊不若編年紀傳等理亂興衰之引人,其可讀性略少,故治理為尤難。昔江淹有言曰:「修史之難,無出於志。」蓋志者,憲章之所繫,非老於典故者不能為也;且志之為書,事必稽古,辭必數典,亦非可以空言立論。所幸各書之作者,若杜君卿、鄭漁仲、馬貴與輩,皆係蓋世通儒,識見宏達,而文辭雅飭,其所著作,釐然有序,清朗可誦。即清代敕撰之續三通與清三通,雖係官修之書,成於眾人之手,唯當時纂修諸儒如齊召南等,博學而頗具史才,故其書大多剪裁得當,燦然可觀,雖部帙龐大,卻甚少冗蔓之病,實清代修書中之佳者。際今學術範圍日廣,世人尤注重社會科學,十通實為資料之寶庫,且曾經作者整理,井然有序,上下數千年,綱舉目張,一目了然,不致茫無頭緒,就研治社會科學言,其實用之價值似猶在二十五史之上。是此書乃可與二十五史相輔相成,而不宜有所偏廢也。本館既已多次重版百衲本二十四史,今乃亟謀十通之重梓,藉以促進文化,並以應學界之需要。
先是,本館嘗於半世紀前即已景印十通,民國二十四年三月迄二十五年三月陸續刊行於滬上,而與百衲本二十四史之出版約略同時。該書原係與佩文韻府同為萬有文庫第二集之參考書。其後因抗戰發生,致流傳未廣。來臺後,佩文韻府曾多次重印,十通則迄未再版。至十通版本,除晚出之清朝續文獻通考一種外,其他九通均有多種版刻。乾隆十二年 【 (西元一七四七年)】 敕武英殿刊刻通典、通志和文獻通考等三通,是書每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其後復敕儒臣纂修續三通和皇朝 【 (清)】 三通,仍由武英殿刊印,合稱「欽定九通」。唯後六書武英殿原刻本每半葉僅有九行,與三通之十行不同,每行亦為二十一字,遇清室則擡頭高一字為二十二字。根據資料統計,乾隆年間武英殿原刊本九通共八九八冊。清代中葉以後各地所刊印之九通,大都係據殿本翻刻,就中以清光緒年間浙江所刊印者為最佳,各書版式一律,每半葉均為九行,行二十一字,且字畫朗潤,甚是美觀。本館之景印本,即係將浙江刊本剪併縮印,版式則改為十六開,每面分上中下三欄,每欄納原本一葉半,計二十七行,每面計納原本四葉有半,計八十一行。原刻本之版心中縫則剪除,每面剪併後加以外框,框外則排印書邊頁碼,而每卷皆從單頁起。至清續文獻通考,景印本分上下兩欄,每欄二十六行,行三十字,係據民國十年初版本景印,每欄當原書一葉。全書之頁碼,分為典、志、考三類,即通典、續通典、清通典等三書合為一類,通志、續通志、清通志三書和通考、續通考、清通考及清續文獻通考,亦復各為一類,其頁碼分別為典頁幾、志頁幾、考頁幾,各書皆不自為起訖,而是按其類別貫串而下。似此安排,殆為便於編製索引而設計者。全書精裝二十巨冊,都二千五百一十四卷,凡二萬一千七百三十八頁,計約二千五百餘萬字。另以四角號碼檢字法及分類詳目編印「十通索引」一巨冊,初版於民國二十六年三月。皇皇巨帙,矞麗輝煌,較之二十四史,亦不遑多讓焉。
此次重印,悉照民國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之印本攝製,其大小裝訂,皆如原式,不稍縮小,字畫秀潤清朗,無損目力,原編「十通索引」,亦一併印出,以便檢索。抑有進者,本館為使十通不徒為學術機關或圖書館插架瀏覽之高文典冊,而期望其能普及於讀書界,故定價特廉。不僅此也,此書之定價雖廉,唯私人研究,擁有其中數種或已敷所需,為應讀者需求,各書特分別零售,讀者可按個人喜好隨意選購。此舉既便讀者,亦符本館推廣文化之至意,區區微忱,想蒙鑒諸!
臺灣商務印書館 謹啟
民國七十六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