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叙
- 重校本叙
- 五例
- 生存姓名
- 姓名总目一
- 姓名总目二
- 卷一学术一原学
- 卷二学术二儒行
- 卷三学术三法语
- 卷四学术四广论
- 卷五学术五文学
- 卷六学术六师友
- 卷七治体一原治上
- 卷八治体二原治下
- 卷九治体三政本上
- 卷十治体四政本下
- 卷十一治体五治法上
- 卷十二治体六治法下
- 卷十三治体七用人
- 卷十四治体八臣职
- 卷十五吏政一吏论上
- 卷十六吏政二吏论下
- 卷十七吏政三铨选
- 卷十八吏政四官制
- 卷十九吏政五考察
- 卷二十吏政六大吏
- 卷二十二吏政八守令中
- 卷二十四吏政十吏胥
- 卷二十五吏政十一幕友
- 卷二十六户政一理财上
- 卷二十七户政二理财下
- 卷二十八户政三养民
- 卷二十九户政四赋役一
- 卷三十户政五赋役二
- 卷三十一户政六赋役三
- 卷三十二户政七赋役四
- 卷三十三户政八赋役五
- 卷三十五户政十八旗生计
- 卷三十六户政十一农政上
- 卷三十七户政十二农政中
- 卷三十八户政十三农政下
- 卷三十九户政十四仓储上
- 卷四十户政十五仓储下
- 卷四十一户政十六荒政一
- 卷四十二户政十七荒政二
- 卷四十三户政十八荒政三
- 卷四十四户政十九荒政四
- 卷四十五户政二十荒政五
- 卷四十六户政二十一漕运上
- 卷四十七户政二十二漕运中
- 卷四十八户政二十三漕运下
- 卷四十九户政二十四盐课上
- 卷五十户政二十五盐课下
- 卷五十一户政二十六榷酤
- 卷五十二户政二十七钱币上
- 卷五十三户政二十八钱币下
- 卷五十四礼政一礼论
- 卷五十五礼政二大典上
- 卷五十六礼政三大典下
- 卷五十七礼政四学校
- 卷五十八礼政五宗法上
- 卷五十九礼政六宗法下
- 卷六十一礼政八昏礼
- 卷六十二礼政九丧礼上
- 卷六十三礼政十丧礼下
- 卷六十四礼政十一服制上
- 卷六十五礼政十二服制下
- 卷六十六礼政十三祭礼上
- 卷六十七礼政十四祭礼下
- 卷六十八礼政十五正俗上
- 卷六十九礼政十六正俗下
- 卷七十兵政一兵制上
- 卷七十一兵政二兵制下
- 卷七十二兵政三屯饷
- 卷七十三兵政四马政
- 卷七十四兵政五保甲上
- 卷七十五兵政六保甲下
- 卷七十六兵政七兵法上
- 卷七十七兵政八兵法下
- 卷七十八兵政九地利上
- 卷七十九兵政十地利下
- 卷八十兵政十一塞防上
- 卷八十一兵政十二塞防下
- 卷八十二兵政十三山防
- 卷八十三兵政十四海防上
- 卷八十四兵政十五海防中
- 卷八十六兵政十七蛮防上
- 卷八十七兵政十八蛮防下
- 卷八十八兵政十九苗防
- 卷八十九兵政二十剿匪
- 卷九十刑政一刑论
- 卷九十一刑政二律例上
- 卷九十二刑政三律例下
- 卷九十三刑政四治狱上
- 卷九十四刑政五治狱下
- 卷九十五工政一土木
- 卷九十六工政二河防一
- 卷九十七工政三河防二
- 卷九十八工政四河防三
- 卷九十九工政五河防四
- 卷一百工政六河防五
- 卷一百一工政七河防六
- 卷一百二工政八河防七
- 卷一百三工政九河防八
- 卷一百四工政十运河上
- 卷一百五工政十一运河下
- 卷一百六工政十二水利通论
- 卷一百七工政十三直隶水利上
- 卷一百八工政十四直隶水利中
- 卷一百十工政十六直隶河工
- 卷一百十一工政十七江苏水利上
- 卷一百十二工政十八江苏水利中
- 卷一百十三工政十九江苏水利下
- 卷一百十四工政二十各省水利一
- 卷一百十五工政二十一各省水利二
- 卷一百十六工政二十二各省水利三
- 卷一百十七工政二十三各省水利四
- 卷一百十八工政二十四各省水利五
- 卷一百十九工政二十五各省水利六
- 卷一百二十工政二十六海塘
『皇朝经世文编』叙
- 本章共 737 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赐进士出身 诰授通奉大夫江苏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贺长龄譔
事必本夫心玺一也文见于朱者千万如一有玺籀篆而朱鸟迹者乎有朱籀篆而玺鸟迹者乎然无星之秤不可以程物轻重生权衡非权衡生轻重善言心者必有于事矣法必本夫人转五寸之毂引重致千里莫御之跬步不前然恃目巧师意匠般尔不能闭造而出合善言人者必有资于法矣今必本夫古轩挠上之甲子千岁可坐致焉然昨日之历今日不可用高曾器物不如祖父之适宜时愈近势愈切圣人乘之神明生焉经纬起焉善言古者必有于今矣物必本夫我然两物相摩而精出焉两心相质而疑形焉两疑相难而易简出焉诗曰秩秩大猷圣人莫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又曰周爰咨度周爰咨谋古之内恃其心也如是古之不敢自恃其心也如是古之必求入夫人人之心善出其人人之心以自恢其心也如是切焉劘焉委焉输焉善言我者必有乘于物矣蟠焉际焉之谓神效焉法焉之谓事创之因之谓之后王君公承之宣之谓之大夫师牧役智效能分事亹亹达之天下谓之府史胥徒农工贾商卒伍人积人之谓治治相嬗成今古有洿隆有敝更之谓器与道君公卿士庶人推本今世前世道器之洿隆所由然以自治外治知违从知伍参变化之谓学学为师长学为臣学为士庶者也格其心身家国天下之物知奚以正奚以修奚以齐且治平者也絻钺其好恶教养其喜乐兵刑其怒哀亹亹乎经曲淼淼乎精微则遵袭循守与创制同诹询谋议与施措同胶葛纷纭至纤至悉与性命流行品物同殽诸事则右史所述赜诸言则左史所记事者一成而不可易言则得失粲矣违从系矣参伍具矣先王以之备蒙诵知民务集群虑研几微究中极精穷蜎蠖不为奥博周伦物不为末元黄相反不为异规矩符迭不为重故聚 本朝以来硕公庞儒俊士畸民之言都若干篇为卷百有二十为纲八为目六十有三言学之属六言治之属五言吏之属八言户之属十有二言礼之属九言兵之属十有二言刑之属三言工之属九则鳃理于魏君校于曹生告成于
道光六年柔兆阉茂之仲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