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第01回 恬淡人读史问天
- 第02回 通元子安排果报
- 第03回 冥判官发放回阳
- 第04回 赵与胡两家鬼祟
- 第05回 赵文华纳妹东楼
- 第06回 于少保奉旨回阳
- 第07回 张总督出征倭寇
- 第08回 曹邦辅海上从征
- 第09回 通元子初助破倭
- 第10回 两奸贼攘功肆虐
- 第11回 三义人救主逃生
- 第12回 乌金荡埋名习武
- 第13回 赵怿思忤父归杭
- 第14回 丑胡彪甘做陪堂
- 第15回 莽童昆大闹西湖
- 第16回 陈素娥雪洞藏洪
- 第17回 美洪昆夜跌杜园
- 第18回 巧玉莲怀孕双奔
- 第19回 龙仙姑腾空骇赵
- 第20回 勇蔡飞救难酬恩
- 第21回 枣核钉毒计栽诬
- 第22回 蔡小妹狱中双救
- 第23回 杜金定两遭毒手
- 第24回 小洪猛幻形救杜
- 第25回 莽童昆义杀淫奔
- 第26回 通元子妙法救童
- 第27回 卖花叟借言警俗
- 第28回 枣核钉再抢素娥
- 第29回 陈素娥落院刺胡
- 第30回 美洪昆北游楼会
- 第31回 高玉英嘉偶受蟾
- 第32回 枣核钉考黜褫衿
- 第33回 秦彩鸾游园入梦
- 第34回 华佗庙梦引宿因
- 第35回 乌金荡洪昆访友
- 第36回 武洪昆独打仇人
- 第37回 沈兰馨拜师习武
- 第38回 奇男子法传洪昆
- 第39回 打擂台巧遇桂芳
- 第40回 刘尚书文武兴闱
- 第41回 蒋佩香错中得偶
- 第42回 倭王妃入海起兵
- 第43回 众女将大战圣姑
- 第44回 通元子再助平倭
- 第45回 张元帅奏捷勘奸
- 第46回 旧功臣追赠洗冤
- 第47回 复父仇剐心祭墓
- 第48回 送捷音众美归杭
- 第49回 李兰芳于归曹府
- 第50回 五美人报仇雪恨
- 第51回 通元子指点前因
- 第52回 东浙王归第完姻
- 第53回 恬淡人草堂闲话
『玉蟾记』第27回 卖花叟借言警俗
- 本章共 1.25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6-10
【先声水仙子】调
词曰:
忙里偷闲学渊明,种菊辟地诛茅栗。里间说的是,通元子清词雪亮,谈的是,恬淡人雅量波满。这一而二、二而一,个中何必判仙凡。
卖花叟说:“君子小人自古有之。”宋时欧阳永叔《朋党论》云:“君子以同道为朋,真朋也。小人以同利为朋,伪朋也。真朋则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伪朋则所好者利禄,所贪者货财。”六一居士言之详矣。
这一部《玉蟾记》亦是分忠奸,辨邪正,寓言以醒世之书。彼赵、胡伪朋,依权藉宠,终自陷于败亡,固不足恤。即张、曹两世离合悲欢,死生不渝其志,是诚朋之真者。然犹不若通元子、恬淡人跳出红尘,绝不为造化小儿所弄,此乃世外之真朋也。盖通元子仙也,非凡也。恬淡人凡也,即不啻仙也。不有通元子,何以惕恬淡人之胸怀;不有恬淡人,何以传通元子之措履。
老汉已把通元子所着的书说过半部,百忙之中偷闲片刻,再把恬淡人所传的话表白一番。他说:“人生得天地之中,为万物之灵,安期三乐,谁不有之。唯能乐其乐者,乃能人其人。果然打破‘酒色财气’四字关头,纵求斩杀三尸、丹成九转,亦何患不为地上神仙?”有《四箴》为证。
酒箴日:
惟酒伐性,养生宜禁。
能饮不饮,消除百病。
于是作《戒饮诗》。
诗曰:
不学佛时只学仙,当年曾挂杖头钱。
而今恶酒先删颂,笑煞刘伶葬路边。
色箴日:
有女如玉,骷髅血肉。
必知遏欲,命乃不促。
于是作《戒淫诗》。
诗曰:
美人施粉又施朱,钻穴相窥贱丈夫。
独有生平无二色,鲁男原不学登徒。
财箴日:
财原数定,贪夫所殉。
守分安命,为真学问。
于是作《戒贪诗》。
诗曰:
浮云富贵圣人胸,陋巷革瓢志与同。
莫取一毫非所有,近今犹自说苏公。
气箴日:
不忍小忿,大谋必紊。
来逆受顺,岂校尺寸。
于是作《戒斗诗》。
诗曰:
项羽当年力拔山,八千子弟战征酣。
鸿门宴后乌江败,唤到虞兮事可叹。
通元子作《四箴诗》语意浅显,只要唤醒世人,奈那班执迷不悟的俗子庸夫,竟无一个肯信。且有利欲熏心贪得无厌之徒,小则损人利己,立见销亡;大则误国殃民,旋遭杀戮。子孙流为匪类,乡党与以恶名,到了阴曹地府,阎王罚他锯的锯、磨的磨,骨肉齑粉,永无轮回。纵或回阳,非变马牛即为娼妓,岂不可怕?
更有一种患得患失的鄙夫,侥幸得了科甲,遂误认做功名,扬扬得意,势压乡邻,全不知何为科甲、何为功名。到后来,不过与草木同朽而已。
请看我祖师大圣人孔夫子,是个不由科甲出身的,他的功为万世师表,他的名称至圣先师。士君子读书,达有事功,兼善天下,穷有学问,独善其身。不必皆是龙虎榜上人,但能有一善言、有一普行可以为一乡一邑的师承,就是现在的功名了。
若徒以高牙大纛为荣,桓土衮冕为贵,与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全没相干,何能免尸位素餐之诮?如这一种人,不知将来作何究竟也。
此中善恶果报惟局外人能知之,亦惟局外人能言之。于实事而虚言者,通元子不忘乎情也;于虚事而实言者,恬谈人必达乎理也。情理相通,可谓深入无浅语矣。
一顿闲谈,言归正传,我卖花老人仍把《玉蟾记》后半部交代清楚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