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隐公·隐公元年
- 隐公·隐公二年
- 隐公·隐公三年
- 隐公·隐公四年
- 隐公·隐公五年
- 隐公·隐公六年
- 隐公·隐公七年
- 隐公·隐公八年
- 隐公·隐公九年
- 隐公·隐公十年
- 隐公·隐公十一年
- 桓公·桓公元年
- 桓公·桓公二年
- 桓公·桓公三年
- 桓公·桓公四年
- 桓公·桓公五年
- 桓公·桓公六年
- 桓公·桓公七年
- 桓公·桓公八年
- 桓公·桓公九年
- 桓公·桓公十年
- 桓公·桓公十一年
- 桓公·桓公十二年
- 桓公·桓公十三年
- 桓公·桓公十四年
- 桓公·桓公十五年
- 桓公·桓公十六年
- 桓公·桓公十七年
- 桓公·桓公十八年
- 庄公·庄公元年
- 庄公·庄公二年
- 庄公·庄公三年
- 庄公·庄公四年
- 庄公·庄公五年
- 庄公·庄公六年
- 庄公·庄公七年
- 庄公·庄公八年
- 庄公·庄公九年
- 庄公·庄公十年
- 庄公·庄公十一年
- 庄公·庄公十二年
- 庄公·庄公十三年
- 庄公·庄公十四年
- 庄公·庄公十五年
- 庄公·庄公十六年
- 庄公·庄公十七年
- 庄公·庄公十八年
- 庄公·庄公十九年
- 庄公·庄公二十年
- 庄公·庄公二十一年
- 庄公·庄公二十二年
- 庄公·庄公二十三年
- 庄公·庄公二十四年
- 庄公·庄公二十五年
- 庄公·庄公二十六年
- 庄公·庄公二十七年
- 庄公·庄公二十八年
- 庄公·庄公二十九年
- 庄公·庄公三十年
- 庄公·庄公三十一年
- 庄公·庄公三十二年
- 闵公·闵公元年
- 闵公·闵公二年
- 僖公·僖公元年
- 僖公·僖公二年
- 僖公·僖公三年
- 僖公·僖公四年
- 僖公·僖公五年
- 僖公·僖公六年
- 僖公·僖公七年
- 僖公·僖公八年
- 僖公·僖公九年
- 僖公·僖公十年
- 僖公·僖公十一年
- 僖公·僖公十二年
- 僖公·僖公十三年
- 僖公·僖公十四年
- 僖公·僖公十五年
- 僖公·僖公十六年
- 僖公·僖公十七年
- 僖公·僖公十八年
- 僖公·僖公十九年
- 僖公·僖公二十年
- 僖公·僖公二十一年
- 僖公·僖公二十二年
- 僖公·僖公二十三年
- 僖公·僖公二十四年
- 僖公·僖公二十五年
- 僖公·僖公二十六年
- 僖公·僖公二十七年
- 僖公·僖公二十八年
- 僖公·僖公二十九年
- 僖公·僖公三十年
- 僖公·僖公三十一年
- 僖公·僖公三十二年
- 僖公·僖公三十三年
- 文公·文公元年
- 文公·文公二年
- 文公·文公三年
- 文公·文公四年
- 文公·文公五年
- 文公·文公六年
- 文公·文公七年
- 文公·文公八年
- 文公·文公九年
- 文公·文公十年
- 文公·文公十一年
- 文公·文公十二年
- 文公·文公十三年
- 文公·文公十四年
- 文公·文公十五年
- 文公·文公十六年
- 文公·文公十七年
- 文公·文公十八年
- 宣公·宣公元年
- 宣公·宣公二年
- 宣公·宣公三年
- 宣公·宣公四年
- 宣公·宣公五年
- 宣公·宣公六年
- 宣公·宣公七年
- 宣公·宣公八年
- 宣公·宣公九年
- 宣公·宣公十年
- 宣公·宣公十一年
- 宣公·宣公十二年
- 宣公·宣公十三年
- 宣公·宣公十四年
- 宣公·宣公十五年
- 宣公·宣公十六年
- 宣公·宣公十七年
- 宣公·宣公十八年
- 成公·成公元年
- 成公·成公二年
- 成公·成公三年
- 成公·成公四年
- 成公·成公五年
- 成公·成公六年
- 成公·成公七年
- 成公·成公八年
- 成公·成公九年
- 成公·成公十年
- 成公·成公十一年
- 成公·成公十二年
- 成公·成公十三年
- 成公·成公十四年
- 成公·成公十五年
- 成公·成公十六年
- 成公·成公十七年
- 成公·成公十八年
- 襄公·襄公元年
- 襄公·襄公二年
- 襄公·襄公三年
- 襄公·襄公四年
- 襄公·襄公五年
- 襄公·襄公六年
- 襄公·襄公七年
- 襄公·襄公八年
- 襄公·襄公九年
- 襄公·襄公十年
- 襄公·襄公十一年
- 襄公·襄公十二年
- 襄公·襄公十三年
- 襄公·襄公十四年
- 襄公·襄公十五年
- 襄公·襄公十六年
- 襄公·襄公十七年
- 襄公·襄公十八年
- 襄公·襄公十九年
- 襄公·襄公二十年
- 襄公·襄公二十一年
- 襄公·襄公二十二年
- 襄公·襄公二十三年
- 襄公·襄公二十四年
- 襄公·襄公二十五年
- 襄公·襄公二十六年
- 襄公·襄公二十七年
- 襄公·襄公二十八年
- 襄公·襄公二十九年
- 襄公·襄公三十年
- 襄公·襄公三十一年
- 昭公·昭公元年
- 昭公·昭公二年
- 昭公·昭公三年
- 昭公·昭公四年
- 昭公·昭公五年
- 昭公·昭公六年
- 昭公·昭公七年
- 昭公·昭公八年
- 昭公·昭公九年
- 昭公·昭公十年
- 昭公·昭公十一年
- 昭公·昭公十二年
- 昭公·昭公十三年
- 昭公·昭公十四年
- 昭公·昭公十五年
- 昭公·昭公十六年
- 昭公·昭公十七年
- 昭公·昭公十八年
- 昭公·昭公十九年
- 昭公·昭公二十年
- 昭公·昭公二十一年
- 昭公·昭公二十二年
- 昭公·昭公二十三年
- 昭公·昭公二十四年
- 昭公·昭公二十五年
- 昭公·昭公二十六年
- 昭公·昭公二十七年
- 昭公·昭公二十八年
- 昭公·昭公二十九年
- 昭公·昭公三十年
- 昭公·昭公三十一年
- 昭公·昭公三十二年
- 定公·定公元年
- 定公·定公二年
- 定公·定公三年
- 定公·定公四年
- 定公·定公五年
- 定公·定公六年
- 定公·定公七年
- 定公·定公八年
- 定公·定公九年
- 定公·定公十年
- 定公·定公十一年
- 定公·定公十二年
- 定公·定公十三年
- 定公·定公十四年
- 定公·定公十五年
- 哀公·哀公元年
- 哀公·哀公二年
- 哀公·哀公三年
- 哀公·哀公四年
- 哀公·哀公五年
- 哀公·哀公六年
- 哀公·哀公七年
- 哀公·哀公八年
- 哀公·哀公九年
- 哀公·哀公十年
- 哀公·哀公十一年
- 哀公·哀公十二年
- 哀公·哀公十三年
- 哀公·哀公十四年
- 哀公·哀公十五年
- 哀公·哀公十六年
- 哀公·哀公十七年
- 哀公·哀公十八年
- 哀公·哀公十九年
- 哀公·哀公二十年
- 哀公·哀公二十一年
- 哀公·哀公二十二年
- 哀公·哀公二十三年
- 哀公·哀公二十四年
- 哀公·哀公二十五年
- 哀公·哀公二十六年
- 哀公·哀公二十七年
『左传』哀公·哀公八年
- 本章共 1.03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5-06
【经】
八年春,王正月,宋公入曹,以曹伯阳归。
吴伐我。
夏,齐人取讙及阐。
归邾子益于邾。
秋,七月。
冬,十有二月癸亥,杞伯过卒。
齐人归讙及阐。
【传】
八年春,宋公伐曹,将还,褚师子肥殿。曹人诟之,不行。师待之。公闻之怒,命反之。遂灭曹。执曹伯及司城彊以归,杀之。
吴为邾故,将伐鲁,问于叔孙辄。叔孙辄对曰:“鲁有名而无情,伐之必得志焉。”退而告公山不狃。公山不狃曰:“非礼也。君子违,不適仇国,未臣而有伐之,奔命焉,死之可也。所托也则隐。且夫人之行也,不以所恶废乡。今子以小恶而欲覆宗国,不亦难乎?若使子率,子必辞,王将使我。”子张病之。王问于子洩,对曰:“鲁虽无与立,必有与毙。诸侯将救之,未可以得志焉。晋与齐、楚辅之,是四仇也。。夫鲁,齐、晋之唇,唇亡齿寒,君所知也。不救何为?”三月,吴伐我,子洩率,故道险,从武城。
初,武城人或有因于吴竟田焉,拘鄫人之沤菅者,曰:“何故使吾水滋?”及吴师至,拘者道之,以伐武城,克之。王犯尝为之宰,澹臺子羽之父好焉。国人惧。懿子谓景伯:“若之何?”对曰:“吴师来,斯与之战,何患焉?且召之而至,又何求焉?”吴师克东阳而进,舍于五梧,明日舍于蚕室。公宾庚、公甲叔子与战于夷,获叔子与析朱鉏。献于王,王曰:“此同车,必使能,国未可望也。”明日,舍于庚宗,遂次于泗上。微虎欲宵攻王舍,私属徒七百人,三踊于幕庭。卒三百人,有若与焉,及稷门之内。或谓季孙曰:“不足以害吴,而多杀国士,不如已也。”乃止之。吴子闻之,一夕三迁。吴人行成,将盟。景伯曰:“楚人围宋,易子而食,析骸而爨,犹无城下之盟。我未及亏,而有城下之盟,是弃国也。吴轻而远,不能久,将归矣。请少待之。”弗从。景伯负载造于莱门,乃请释子服何于吴,吴人许之。以王子姑曹当之而后止。吴人盟而还。
齐悼公之来也,季康子以其妹妻之,即位而逆之,季鲂侯通焉。女言其情,弗敢与也。齐侯怒。
夏五月,齐鲍牧帅师伐我,取讙及阐。
或谮胡姬于齐侯,曰:“安孺子之党也。”六月,齐侯杀胡姬。
齐侯使如吴请师,将以伐我。乃归邾子。邾子又无道,吴子使大宰子馀讨之,囚诸楼台,栫之以棘。使诸大夫奉大子革以为政。
秋,及齐平。九月,臧宾如如齐涖盟。齐闾丘明来涖盟,且逆季姬以归,嬖。
鲍牧又谓群公子曰:“使女有马千乘乎?”公子愬之。公谓鲍子:“或谮子,子姑居于潞以察之。若有之,则分室以行。若无之,则反子之所。”出门,使以三分之一行。半道,使以二乘。及潞,麇之以入,遂杀之。
冬十二月,齐人归讙及阐,季姬嬖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