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提要
- 原序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卷四
- 卷五
- 卷六
- 卷七
- 卷八
- 卷九
- 卷十
- 卷十一
- 卷十二
- 卷十三
- 卷十四
- 卷十五
- 卷十六
- 卷十七
- 卷十八
- 卷十九
- 卷二十
- 卷二十一
- 卷二十二
- 卷二十三
- 卷二十四
- 卷二十五
- 卷二十六
- 卷二十七
- 卷二十八
- 卷二十九
- 卷三十
- 卷三十一
- 卷三十二
- 卷三十三
- 卷三十四
- 卷三十五
- 卷三十六
- 卷三十七
- 卷三十八
- 卷三十九
- 卷四十
- 卷四十一
- 卷四十二
- 卷四十三
- 卷四十四
- 卷四十五
- 卷四十六
- 卷四十七
- 卷四十八
- 卷四十九
- 卷五十
- 卷五十一
- 卷五十二
- 卷五十三
- 卷五十四
- 卷五十五
- 卷五十六
- 卷五十七
- 卷五十八
- 卷五十九
- 卷六十
- 卷六十一
- 卷六十二
- 卷六十三
- 卷六十四
- 卷六十五
- 卷六十六
- 卷六十七
- 卷六十八
- 卷六十九
- 卷七十
- 卷七十一
- 卷七十二
- 卷七十三
- 卷七十四
- 卷七十五
- 卷七十六
- 卷七十七
- 卷七十八
- 卷七十九
- 卷八十
- 卷八十一
- 卷八十二
- 卷八十三
- 卷八十四
- 卷八十五
- 卷八十六
- 卷八十七
- 卷八十八
- 卷八十九
- 卷九十
- 卷九十一
- 卷九十二
- 卷九十三
- 拾遗
- 后序
- 后序
『篁墩集』后序
- 本章共 1.06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书篁墩文集後
歆蚤尝学于家惟科目技艺是攻及入大学私窃有志于圣贤之道父师亦视为可教乃授之以六经于是既竭才焉数年未有得盖戴天而不知天之高履地而不知地之厚徒日仰叹而已父师因进之曰六经斯道具在四子寔发明之其微辞奥旨探之益深穷之益邃固非学者一蹴能到也夫行远自迩登高自卑学之序也汝盍思焉若徒驰骛于高远而忽卑近则志荒学废矣何有于道哉况今之所谓学者类不过精通乎文辞耳通乎文未便至道焉于学也亦庶几矣歆曰文所以载道然古今作者多矣奚其师则又曰唐之韩柳宋之欧苏其文甚练而于道亦该博当时学者皆宗之第究心焉于是又淹岁月习见四公之文虽有纯驳之不同要皆一代之文豪可以行于世者而于道之该与不该歆不知也既而得吾乡琼台丘公所进大学衍义补其考据精详论议宏博且为文温润典雅不怪不华比之韩柳欧苏虽各自成一家之言似多弗畔于道可以谓之文者以今视昔以後视今古今人岂相远哉且念自入国朝百余年来文运熙洽作者寜复无如韩柳欧苏者乎迨弘治壬子计偕上春官幸为今少师西涯李公所收录时丘公在舘阁据礼当见因请求当时之文人丘公历数自宋景濓诸公而下至于其同时又极多推让而篁墩程先生亦在所爱重焉且曰篁墩晚年进学其为文才富气锐可嘉也于时窃识之未几谬拜南台自是匆匆职业不闲他务已乃闻篁墩賫志以殒矣惜哉弘治已未承乏清理西江戎籍至壬戌竣事还台即领守徽之命篁墩徽之休寜人也思之不可得复见矣因访求其遗文于其孤锦衣千兵君埙与其从子门人廪员曾遂以全集求刻因得检閲窃见其以才驱气以气驾文豪放奔逸俱有余地匪直如丘公所云富锐而已也虽于道亦未知其如何要亦韩柳欧苏之俦与丘公大学衍义补俱世不可无者也歆也慕之久既恨其得之晩敢不公其传于天下以彰国朝文人之盛耶慨然许刻而未就板其门人有撮其一二刻之名曰篁墩文粹时论皆不厌以为篁墩之文不可拣选也正德丙寅歆以考绩上京师谒见少师公首以此为问歆具白其意因与锦衣君以全集请序公曰篁墩之文诚不可以不全刻刻之非吾序之不可也歆奉候月余公之序未脱稿然公事既毕理不可以久留而休寜尹张君九逵随亦考绩至乃令候之而张即擢入谏垣未及领至今尹王君锴来代之公始发与锦衣君领到乃正德丁卯三月也即命锴督任其责锴名进士老成有识素知雅重是文者乃锐意为之篁墩之门人乡进士王君宠汪君玄锡与曾尤校对密审刻完锦衣君固请吾序其後噫篁墩先生之文吾师少师公序之详其履历显晦终始大抵皆备如柳柳州之文得韩昌黎序之其文益足以显行于世无疑矣歆何人敢当其後哉然义有不容辞者谨系数语于末简庶见景慕之有由与夫全刻之岁月云若必求其归于道惟六经四子在尚复何言正德丁卯秋八月之吉赐进士第中宪大夫直隶徽州府知府前监察御史广东博罗何歆书
篁墩文集後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