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御制读欧阳修纵囚论
- 提要
- 原序
- 四朝国史本传【淳熙间进】
- 文忠集年谱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卷四
- 卷五
- 卷六
- 卷七
- 卷八
- 卷九
- 卷十
- 卷十一
- 卷十二
- 卷十三
- 卷十四
- 卷十五
- 卷十六
- 卷十七
- 卷十八
- 卷十九
- 卷二十
- 卷二十一
- 卷二十二
- 卷二十三
- 卷二十四
- 卷二十五
- 卷二十六
- 卷二十七
- 卷二十八
- 卷二十九
- 卷三十
- 卷三十一
- 卷三十二
- 卷三十三
- 卷三十四
- 卷三十五
- 卷三十六
- 卷三十七
- 卷三十八
- 卷三十九
- 卷四十
- 卷四十一
- 卷四十二
- 卷四十三
- 卷四十四
- 卷四十五
- 卷四十六
- 卷四十七
- 卷四十八
- 卷四十九
- 卷五十
- 卷五十一
- 卷五十二
- 卷五十三
- 卷五十四
- 卷五十五
- 卷五十六
- 卷五十七
- 卷五十八
- 卷五十九
- 卷六十
- 卷六十一
- 卷六十二
- 卷六十三
- 卷六十四
- 卷六十五
- 卷六十六
- 卷六十七
- 卷六十八
- 卷六十九
- 卷七十
- 卷七十一
- 卷七十二
- 卷七十三
- 卷七十四
- 卷七十五
- 卷七十六
- 卷七十七
- 卷七十八
- 卷七十九
- 卷八十
- 卷八十一
- 卷八十二
- 卷八十三
- 卷八十四
- 卷八十五
- 卷八十六
- 卷八十七
- 卷八十八
- 卷八十九
- 卷九十
- 卷九十一
- 卷九十二
- 卷九十三
- 卷九十四
- 卷九十五
- 卷九十六
- 卷九十七
- 卷九十八
- 卷九十九
- 卷一百
- 卷一百一
- 卷一百二
- 卷一百三
- 卷一百四
- 卷一百五
- 卷一百六
- 卷一百七
- 卷一百八
- 卷一百九
- 卷一百十
- 卷一百十一
- 卷一百十二
- 卷一百十三
- 卷一百十四
- 卷一百十五
- 卷一百十六
- 卷一百十七
- 卷一百十八
- 卷一百十九
- 卷一百二十
- 卷一百二十一
- 卷一百二十二
- 卷一百二十三
- 卷一百二十四
- 卷一百二十五
- 卷一百二十六
- 卷一百二十七
- 卷一百二十八
- 卷一百二十九
- 卷一百三十
- 卷一百三十一
- 卷一百三十二
- 卷一百三十三
- 卷一百三十四
- 卷一百三十五
- 卷一百三十六
- 卷一百三十七
- 卷一百三十八
- 卷一百三十九
- 卷一百四十
- 卷一百四十一
- 卷一百四十二
- 卷一百四十三
- 卷一百四十四
- 卷一百四十五
- 卷一百四十六
- 卷一百四十七
- 卷一百四十八
- 卷一百四十九
- 卷一百五十
- 卷一百五十一
- 卷一百五十二
- 卷一百五十三
- 附录卷一
- 附录卷二
- 附录卷三
- 附录卷四
- 附录卷五
『欧阳文忠集』卷一百六
- 本章共 2.33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5
钦定四库全书
文忠集卷一百六
宋 欧阳修 撰
奏议第十
谏院
论大臣不可亲小事劄子【庆历四年】
臣伏见兵兴累年天下多故枢密之职事任非轻虽典兵戎体均【一作同】宰辅至於大小机务其繁文倍於中书所以国家旧制都副承旨皆用士人位比属僚事参谋议祖宗之制【一作世】尤慎择材或取其历职详练者以为副使自承平以来纲纪隳废惟用人吏备员而已当四方无事之时两府检例行事上下尸旷恬然不恠自兵戎既动中外事繁犹务因循致多败误今承旨不亲职事惟署文书凡百行遣皆委诸房小吏使副大臣不免亲临细事既不得精心思虑专意庙谋至於碎务繁多又不能躬自检察遂使边防急奏多苦滞留军国密谋动成漏泄凡关事体不便处多皆由枢臣难自躬亲而承旨不能举职也臣今欲乞依祖宗旧制承旨特用士人如武臣中难得其人即请於文官中精选材能换与合入官资责其举职仍令枢密使副条列常行事目有可以分职责成者悉以委之使大臣专意庙谋属吏分行职事时参国论【一作论议】庶有禆补【一作助】既复朝廷之旧制又於事体而合宜伏望圣慈特赐裁择取进止
论中书增官属主文书劄子【同前】
臣伏见近来朝廷号令烦数更改又频降出四方多不遵禀而朝廷之臣无专主者亦不勾校稽违考责实効以不鋭之意行不信之言宜乎空文虽多而下不畏听今百职废坏弊实由斯臣窃见汉丞相官属甚多欲乞精选材臣采汉名号增置两府官属官一二员使专掌政令之出者置簿拘管俟天下施行报应校其稽违举行朝典即不得以承受回申便为报应须是施行实迹具以条闻旋行勾销以见能否臣谓苟设此官则天下知朝廷有青实之意今後可使令出必行官无旷职如允臣所请【一作奏】乞下两府重议施行取进止
论班行未有举荐之法劄子【同前】
臣伏见朝廷选任百官文武参用文官在选者各以举主迁京朝官其间虽容时有滥冒然孤寒有才行之人亦往往获进惟有武官中近下班行并无贤愚分别一例以年岁递迁自借职得至供奉官须是三十余年使贤愚同滞而国家缓急要人使用无由知其能否或要人使则临时只看脚色点差多是不副所选臣谓班行入仕之人虽多端然其中亦极有才能可任用者但国家举选之法全未精博臣欲乞将近下班行比类选人别立举官之法凡无人举者官有所止更不例迁有举主者【一作举主足者】方与迁转或且令无举主者依旧年限迁转将有举主者别作任使仍乞严为约束重其连坐之法使举者不容冒滥则才与不才渐可分别而用人不滥况今四方多事天下都监廵检监当之类尽要得人方能【一作可】集事不必边任并合职方用举荐其他要切使唤处多如允臣所请乞付枢密院商量立定法制颁行取进止
论乞放还蕃官胡继谔劄子【同前】
臣窃见朝廷前岁以延州蕃官胡继谔因为边臣所疑移入内地见任亳州都监以子守清悉领父之诸部风闻近为不服【一作安】亳州水土死【一无死字】亡却家族身又疾病曾有奏陈乞移一京西地凉之处臣谓方今西鄙用兵之际朝廷宜广推恩信抚御蕃人既欲守清尽死於边疆当厚遇继谔保全其家族岂有既任其子又疑其父继谔求【一作来】迁内地其实异乡虽曰居官乃是囚系致其失所身病家亡况彼初心又无显过在继谔之身已有幽囚寃枉之叹於守清之分又失驾驭豪杰之方万一继谔疾病守而不归守清父子之心岂得无恨反视中国乃为世雠必与边陲别生患害其余部族亦必离心国家自用兵以来凡有计谋未闻胜筭尤於招抚蕃夷之术常失恩威致使离叛者多皆愿附贼在於继谔处置特乖臣欲乞因其有请召至京师与雪前疑厚加礼遇放还本族示以推诚守清得父子复完必思尽节继谔感国家之遇必有所施若朝廷犹以为疑即乞先以此意诏闻守清计其必无弃父之理若彼自不欲其归则他日可无後患取进止
缴进王伯起上书状【同前】
右臣今月二十五日出外至夜归家有相州进士王伯起看臣不见後留下长书一封中言为检匣抑塞言事者责臣不能规谏人主开益聪明及自言有策可以弱契丹使十年不为害又言有上皇帝书为有司所抑不得上逹仍於长书後卷却奏状一封意欲令臣缴奏臣窃详王伯起所与臣书词理极有可采但未知奏状内所言何事缘臣本不识其人又无处寻访只据所与臣书内言有策可使契丹十年不为害此一事是朝廷当今急务其奏状臣不敢滞留谨并元与臣书缴连上进伏望圣慈特赐省覧或有可采乞下开封府寻访本人更加询问谨具状奏闻
论大理寺断寃狱不当劄子【同前】
臣风闻大理寺近奏断德州公案一道为一班行王守度谋杀妻事止断杖六十私罪其守度所犯情理极恶本因踰滥欲诱一求食妇人为妻自持刀杖恐逼正妻阿马令其以诬奸事髠截头髪又自以【一作将】绳索付与阿马守度持刀在旁逼令自缢其命垂尽只为未有棺器却且解下其後又与绳索令自缢阿马偶得生逃臣略闻此大槩其他守度凶恶之状备於案牍人不忍闻阿马幽苦寃枉【一作之寃】如此而法吏止断诬奸降以杖罪窃以刑在禁恶法本原情今阿马之寃於情可悯守度所犯其恶难容若以法家断罪举重而论则守度诬奸不实之罪轻廹人以死之情重原其用意合从谋杀凡谋杀之罪其类甚多或有两相争恨理直之人因发忿心杀害理曲之人者死与未死须被谋杀之刑岂此守度曲在自身阿马本无所争备极陵辱廹以自裁【一作残】虐害之情深於谋杀远矣臣尝伏读真宗皇帝赐谏臣之诏曰寃枉未申赏刑踰度者皆许论列今之寃妇臣职当言者也岂有圣主在上国法方行而令强暴之男而敢逼人以死臣恐守度不诛则自今强者陵弱踈者害亲国法遂隳人伦败矣其王守度一宗公案伏望圣慈特令中书细详情理果如臣之所闻即乞行刑法以止奸凶取进止
论内臣冯承用与外任事劄子【同前】
臣伏见内官冯承用近因过失为臣寮论奏【一作奏効】陛下亲发睿断不私小人听纳羣言逐去左右中外之士莫不相庆然初闻朝议将与外任至今多日未见指挥近日外面虚传云却得教坊勾当留在京师窃以方今内外臣寮若有罪犯便须勘劾依法行遣今承用本因有过超转官资只与外任尚为优幸若更迟留不遣则使今後伏事陛下左右者恣为过恶无以戒劝承用从来过犯甚衆人皆畏惧不敢明言自其罢却入内已来旧迹渐【一作甚】多彰露内廷之事臣不细知外边作过颇有实状今若未行远黜则言事臣寮不免再有论奏勾连狱讼生事转多其冯承用伏乞早与一外任闲慢差遣便令出京可以戒励後人外弭物议取进止
文忠集卷一百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