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十年铅印本
宝山县续志 附再续志
《宝山县续志 附新志备稿,再续志》[明国]张允高、钱淦、吴葭 著,民国十年铅印本宝山县,现为上海市宝山区。因山得名,明永乐十年(1412年),境内海滨,曾用人工堆筑成一座土山,用作航海标志,为出入长江口的船只导航,永乐皇帝定山名为宝山。此山早在万历十年(1582年)坍没于海,但其名仍沿用至今。宝山,原属江苏省,清雍正二年(1724年)从嘉定县分出,建为宝山县。民国17年,闸北市(与上海县共管)和江湾、殷行、吴淞、彭浦、真如、高桥6个市乡划归上海特别市,境域面积缩小一半。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本区沦陷期间,全境划归上海市,蕴藻浜以北地区为宝山区,浜南分属市中心区和沪北区,长兴归浦东北区。民国17年划出的江湾、殷行、吴淞和大场重归宝山。1960年划出吴淞镇及蕴藻浜以南长江路两侧成立吴淞区,1964年吴淞区并入杨浦区。1980年以后因宝钢建设需要,重新成立吴淞区,城厢镇和吴淞、淞南、庙行、月浦、盛桥等乡一部分归吴淞区。1988年1月,撤销宝山县和吴淞区建制,建立宝山区。序:二十世紀以降,科學昌明,人羣進化,承學之士,持今人之識,讀古人之書,探賾索隱,以盡演繹歸納之能事。東儒籐田謂自進化論出,而學子益重厯史,誠哉言歟!我國古史,汗牛充棟,然大抵供帝王將相作大事譜,如斯賓塞東家產貓之喩,非不翔實,無關體要。求其提要鈎元,藉以考證一時之政治風俗學術,則千仞石層中得一二殭石而已。其或散見郡邑諸志,要皆體例互異,詳畧失宜,支離而無所指歸,學者憾焉。寶山自勝朝雍正三年分治,垂二百載,修志凡二次,一纂於乾隆十年趙公之任,再纂於光緒八年吳公之任。趙志草剏簡畧,取舍未盡當。吳志刋正補校,據例發義,頗稍稍完善,迄今又四十稔矣。民國五年,省大吏議續修通志,令飭……
- 成书年代:近代
- 最近更新:2023-11-12